“三种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审视

来源 :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gyogf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三种文化具有内在精神的承接性、发展演变的连续性、核心内容的交融性.因此,任何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有悖于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从历史逻辑与时代逻辑相结合、文化心理与文化实践相统一的视角来审视这三种文化,促进其融合发展有着多重维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要真正实现三种文化从视界融合走向实质性融合,从单体发展走向整体性发展,就必须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整合三种文化,以涵养初心使命融会三种文化,以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摄三种文化,以打造文化精品力作贯通三种文化.
其他文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类哲学理论、世界普遍交往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和共同体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类哲学理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人本主义的理论基础,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更多关照对人本身的解放和发展;世界普遍交往打破了地域之间和文明之间的壁垒,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直接动力来源;世界历史的发展逻辑决定了人类社会形态必将向更高级发展,从而决定了作为从"虚幻的共同体"向"真正共同体"发展的过渡形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出场;"自然—虚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揭示资本逻辑中人存在状态的哲学范畴.虽然异化范畴直接源于黑格尔,但是马克思异化劳动四重内涵却对资本逻辑下存在面相的哲学批判更加深刻、具体.因为,马克思异化劳动将卢梭的文明社会异化批判、斯密政治经济学的冷漠还原和黑格尔的抽象思辨具体化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批判.最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批判实现了对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超越,创制了从人的存在活动来批判现实、改变世界的历史唯物主义.因此,依循思想史逻辑来探寻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来源之意义在于,既能客观全面地厘清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具体指向,又能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