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与李益边塞诗的比较探析

来源 :苏州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al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艺术的长河常常被时代的崇山峻岭分割开来,尽管浑浩流转,百折而东,但站在下游的人们远眺上游,往往只是看到一座座时代的高峰,而看不到它的源流。在这条长河中,中唐的李益算是很幸运的了。他的诗歌的光彩没有被时代的分野荫蔽,当他发诸歌咏的时候,人们仿佛从历史的回音壁中听到了盛唐之音。历代许多论家都把他与王昌龄并论,现今的文学史也都肯定这一点,这是很有见地的。那么,如何理解这两位诗人的接武比肩,他们的诗有哪些共同性,在共同性中又有哪些差异性?本文试图从他们的边塞诗入手进行一些比较探析,
其他文献
<正>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王晓钧教授原创的著作《高尔夫心理学》,已于2010年1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该书首次系统地论述高尔夫与心理学的关系,填补了我国高尔夫心
义是儒家道德的"五常"之一。孟子思想非常重视义,把义提升到与仁对等的地位,认为义是人心固有的善端,它和"仁、礼、智"一道构成了人区别于动物的道德性,是人们提高德性、成就
公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公路的大力建设有效地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对沿线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不
在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语境中,文化和创意产业正从艺术家和文化生产者主导的产业领域,延伸到"公民-消费者"及其反身性概念下的创意社会,并在实践操作层面,运用关联型创意集群
中国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手段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根据目前中国的主流观点,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高速的经济增长率以及独特的儒家文化传统等因素,是所谓的"中国模式"的
朋友,在北纬38&#176;的华北平原上,你可曾见过茎粗如腕、高密如林的北国红蜜蔗?2011年中秋节,河北省电视台农民频道《致富情报站》和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聚焦三农》栏目组巡访河
<正> 中国现当代散文诗,是我国新文学的一个支脉,它的发生、发展和臻于成熟是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同步行进的。尽管散文诗在百草千芳、林林总总的现当代文学园地中算不上
<正> 陶行知(1891—1946年)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的多难之秋:国内动荡不安,四分五裂,内争纷起,民族危机严重。在那个时代,作为中国人民寻觅教育出路的真正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
<正>张政烺先生在研究数字卦的过程中就曾指出"筮法问题不容易解决"[1],如果单从考古材料着手研究,其中主要难点我想有3条:(1)我们目前所得到的数字卦例都是演算后得到的运算
<正> 三十年代学子对新文学的研究,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注意了作为社会现象的新文学的历史渊源。他们的看法尽管不尽合理,但毕竟注目于远因和近因了。而五十年代以来的各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