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发展能否满足社会的需求,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定位。本文结合实际,对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操作性很强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存在问题 对策
2009年8月份对我院就业率调查,在首届36名毕业生中,29名签订正式合同,就业率80.5%,其中20名在本专业领域内就业,对口率仅占55.6%。由此可见,我院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和机电行业所需要的人才间出现了严重脱节现象。我们了解到,很大一部分普通高职院校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高职机电毕业生很难适应行业的需求。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近年来,部分院校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很少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发现,除了生源质量低这一客观存在外,主要原因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一些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调研发现,大部分院校按“既懂机又会电”来定位。显然,如此宽口径的知识面缺乏科学性,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理论能力不如本科生,动手能力不如技校生”。高职生源本身素质就差,短短三年(包含少则半年多则一年的顶岗实习)内系统地掌握两大学科的全部知识和技能几乎是不可能的,最终使学生“一不专多不能”、“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失去了该专业应有的特色。
2.课程体系不合理
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托。从知识面看,很多院校在课程体系包含的课程不少。但远远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脱离,内容多以陈述性知识为主,所授知识的实用性不强,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课程改革的特征与要求。从教材上看,虽然现在大多采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但多数是繁杂系统的理论知识,实践性较差,缺乏创新,与当前“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新理念极不相符。
3.教学方法与手段效果不佳
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院校也在不断地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改革与探索,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却很少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学过程中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缺少相应的学习情景,仍未能摆脱课堂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陛和主动性;即便实践课也是生搬硬套,照猫画虎,把实践仅仅理解为技能的反复训练,把过程与结果割裂开来,致使学生对工厂的实际操作流程并未真正掌握。在教学手段方面,大部分已经采用多媒体,但仅仅是对“黑板+粉笔”教学手段的一种简单替代,也就是把应写在黑板上的通过投影仪打在了屏幕上而已。并未真正发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由此看来,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4.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几所中专合并而成,教师水平较为欠缺。我院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又是新开专业,13名专业教师中仅有2名属于中级以上职称,其余11名均为近几年引进的青年教师,其中4名研究生学历,7名来自本科院校,接触生产实际少,实践动手能力弱,教师队伍相对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因此,面对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很难在教学中开展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从而导致“学生不知道怎样学,教师不知道怎么教”的尴尬局面。
5.实践教学环节难以保证
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及支持,教育经费虽有了一定的保障,但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明显还是不足,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尤为突出,这从根本上制约着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就我院来说,目前正在搞新区建设,本专业还未实施搬迁,实训设施很难配备,很多课程实习只能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计划的实习内容不少,由于专业实习存在安全隐患,加上企业生产任务大,学生真正动手操作机会较少,只能请现场人员作简单的讲解,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毕业顶岗实习期间学生都忙于找工作,最后写一个所谓的实习报告草草了事,导致实习流于形式,这样一来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得到保证。
二、完善我院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国发[2005]35号、教高[2006]14号和16号文件的出台,为我国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
1.开展专业调研,重新确定专业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
2009年8月我们对陕北地区企业岗位进行调研,我们发现目前陕北地区相关行业中机械加工和自动控制两个岗位群人才比较短缺。基于此,我院《2009级人才培养方案》把本专业分为现代制造和现代控制两个方向。当然,方向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及时掌握省市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让专业建设委员会发挥作用,定期进行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和人才预测,动态、灵活、柔性化地调整专业方向。
2.分析职业岗位,重新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为此,2009年11月,在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讨会上,根据调研的职业岗位进行了详细分析,归纳了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以“基础+方向”两大模块构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依据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按照现阶段“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新理念,我院机电类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设计适应企业发展并有利于学生能力养成的课程内容,编写具有区域特色的实用性校本教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构建开放的师资管理体系,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的手段激励教师下厂锻炼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不断充实、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环境,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国内部分示范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最多的是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使他们从关注“知道什么”转向“要做什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任务意识,培养学生的工作思维。
4.加大投资力度,搞好实训基地建设
2010年3月9日,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上农业部原副部长、中国农业教育学会会长洪绂曾指出“学校大楼不一定要气派,实训设备一定要一流;规模不一定要大,装备一定要先进。”为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争取一定数额的专项经费重点建设一批高标准、实用性、盈利性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充分挖掘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学校与企业应保持密切联系,发展企业界与学院的良性互动关系,通过参与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技术研发和改造、开展职业培训等途径,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要勇于探索和实践,结合区域经济和企业需求,对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就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型机电人才。
参考文献:
[1]卢艳,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4).
[2]赵建中,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9,(12).
[3]陈宝玉,我国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8,(12).
[4]钱利霞,陈立万,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职业时空,2008(3).
[关键词]高职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存在问题 对策
2009年8月份对我院就业率调查,在首届36名毕业生中,29名签订正式合同,就业率80.5%,其中20名在本专业领域内就业,对口率仅占55.6%。由此可见,我院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和机电行业所需要的人才间出现了严重脱节现象。我们了解到,很大一部分普通高职院校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高职机电毕业生很难适应行业的需求。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近年来,部分院校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很少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发现,除了生源质量低这一客观存在外,主要原因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一些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调研发现,大部分院校按“既懂机又会电”来定位。显然,如此宽口径的知识面缺乏科学性,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理论能力不如本科生,动手能力不如技校生”。高职生源本身素质就差,短短三年(包含少则半年多则一年的顶岗实习)内系统地掌握两大学科的全部知识和技能几乎是不可能的,最终使学生“一不专多不能”、“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失去了该专业应有的特色。
2.课程体系不合理
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托。从知识面看,很多院校在课程体系包含的课程不少。但远远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脱离,内容多以陈述性知识为主,所授知识的实用性不强,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课程改革的特征与要求。从教材上看,虽然现在大多采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但多数是繁杂系统的理论知识,实践性较差,缺乏创新,与当前“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新理念极不相符。
3.教学方法与手段效果不佳
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院校也在不断地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改革与探索,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却很少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学过程中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缺少相应的学习情景,仍未能摆脱课堂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陛和主动性;即便实践课也是生搬硬套,照猫画虎,把实践仅仅理解为技能的反复训练,把过程与结果割裂开来,致使学生对工厂的实际操作流程并未真正掌握。在教学手段方面,大部分已经采用多媒体,但仅仅是对“黑板+粉笔”教学手段的一种简单替代,也就是把应写在黑板上的通过投影仪打在了屏幕上而已。并未真正发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由此看来,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4.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几所中专合并而成,教师水平较为欠缺。我院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又是新开专业,13名专业教师中仅有2名属于中级以上职称,其余11名均为近几年引进的青年教师,其中4名研究生学历,7名来自本科院校,接触生产实际少,实践动手能力弱,教师队伍相对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因此,面对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很难在教学中开展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从而导致“学生不知道怎样学,教师不知道怎么教”的尴尬局面。
5.实践教学环节难以保证
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及支持,教育经费虽有了一定的保障,但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明显还是不足,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尤为突出,这从根本上制约着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就我院来说,目前正在搞新区建设,本专业还未实施搬迁,实训设施很难配备,很多课程实习只能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计划的实习内容不少,由于专业实习存在安全隐患,加上企业生产任务大,学生真正动手操作机会较少,只能请现场人员作简单的讲解,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毕业顶岗实习期间学生都忙于找工作,最后写一个所谓的实习报告草草了事,导致实习流于形式,这样一来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得到保证。
二、完善我院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国发[2005]35号、教高[2006]14号和16号文件的出台,为我国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
1.开展专业调研,重新确定专业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
2009年8月我们对陕北地区企业岗位进行调研,我们发现目前陕北地区相关行业中机械加工和自动控制两个岗位群人才比较短缺。基于此,我院《2009级人才培养方案》把本专业分为现代制造和现代控制两个方向。当然,方向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及时掌握省市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让专业建设委员会发挥作用,定期进行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和人才预测,动态、灵活、柔性化地调整专业方向。
2.分析职业岗位,重新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为此,2009年11月,在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讨会上,根据调研的职业岗位进行了详细分析,归纳了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以“基础+方向”两大模块构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依据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按照现阶段“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新理念,我院机电类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设计适应企业发展并有利于学生能力养成的课程内容,编写具有区域特色的实用性校本教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构建开放的师资管理体系,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的手段激励教师下厂锻炼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不断充实、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环境,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国内部分示范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最多的是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使他们从关注“知道什么”转向“要做什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任务意识,培养学生的工作思维。
4.加大投资力度,搞好实训基地建设
2010年3月9日,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上农业部原副部长、中国农业教育学会会长洪绂曾指出“学校大楼不一定要气派,实训设备一定要一流;规模不一定要大,装备一定要先进。”为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争取一定数额的专项经费重点建设一批高标准、实用性、盈利性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充分挖掘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学校与企业应保持密切联系,发展企业界与学院的良性互动关系,通过参与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技术研发和改造、开展职业培训等途径,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要勇于探索和实践,结合区域经济和企业需求,对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就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型机电人才。
参考文献:
[1]卢艳,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4).
[2]赵建中,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9,(12).
[3]陈宝玉,我国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8,(12).
[4]钱利霞,陈立万,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职业时空,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