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姐妹蒋文文蒋婷婷选择花游是命中注定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头扎进碧蓝的池水中,就像涌入阔别已久的怀抱,每一丝流动都舒缓着两姐妹紧张的心绪。熟悉的《天鹅》旋律萦绕着整个赛场,蒋文文、蒋婷婷完美地完成了最后两串难度腿,凭借94.10的高分,力压日本组合夺得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花游双人自由自选比赛的冠军……
  雅加达亚运会,文婷姐妹力压日本组合摘金
  那是蒋文文、蒋婷婷的第六枚亚运会金牌,距离他们在2006年多哈亚运会第一次夺金,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四年。这十四年间,她们经历成名,退役,生女,复出。
  在中国花游的舞台上,文婷姐妹无疑是一把标杆。在她们身上,可以看到作为运动员年复一年的不懈努力;也可以看到当了妈妈后,她们在水波流动下用强大力量,诠释着的热爱与坚强。
  为花游而生的“美人鱼”
  “上午游了下午游,我已经成了一个黑妹妹啦!最开心的就是在水里,这一点和妈妈一样!”八月底的一天,蒋文文用视频记录了自己五岁半女儿练习游泳的一幕。画面中,戴着鼻架和游泳镜的女儿双脚一跃,从跳板上“扑通”落入水中,随即朝着水下的镜头做出了欢快的舞蹈动作。镜头外的冠军妈妈在微博上发了一个“偷笑”的表情,写道:“有没有一点花游运动员的影子了?”
  碧蓝池水荡起的涟漪,就像这项运动和两姐妹之间,一圈圈缘分的轮回。
  7岁的时候,蒋文文、蒋婷婷也是这样被母亲送到了游泳馆。“小时候太瘦了不爱吃饭,妈妈希望我们两个能通过游泳锻炼身体”,记忆中,两姐妹起初都很怕水,也不敢下泳池,“教练就把我们丢进水里,让我们自己扑腾,没想到扑腾扑腾着自己就学会了”,蒋文文、蒋婷婷说,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两人就爱上了在水里的感觉,“再也离不开了”。
  一次机遇下,姐妹两人被推荐到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训练花游,她们展现出的天赋很快让二人成为了当时四川省花样游泳队的正式队员。因为身材比例绝佳,柔韧性好,这对姐妹花似乎是注定为花游而生。作为双胞胎,与生俱来的默契更让她们在双人项目上具有绝对优势,就像水中两条灵动的“美人鱼”。


  打破日本队二十余年垄断
  天赋的背后,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从7岁开始,姐妹二人几乎每天都扎在一方泳池内,每日8小时的训练强度是“标配”。靠着不懈的努力,蒋文文、蒋婷婷迎来了改写历史的机会。
  2006年以前,日本队一直是花游的亚洲“霸主”,垄断着该项目长达20多年,中国队长期以来只能屈居第二。2006年多哈亚运会,年仅20岁的蒋文文、蒋婷婷刚刚夺下全国冠军,第一次在重要的国际赛场亮相。“那年的情况有些突然,赛前一个多月我们才知道要在亚运会上比双人项目”,在当时的蒋文文、蒋婷婷看来,想要超越日本队,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上午的预赛,两姐妹的成绩“不出意外”排在日本队后面。下午决赛,她们在雅典奥运会该项目亚军、日本组合铃木绘美子、原田早穗前率先出场。带着放松的心态,蒋文文、蒋婷婷发挥完美,但对于金牌,谁也没有把握。就在二人已经提前接受了亚军的“结局”时,场内一阵欢呼声将蒋文文和蒋婷婷拉回到现实———大屏幕上,中国的旗帜闪现在了第一的位置。时隔多年,6枚亚运会金牌在手。但多哈亚运会上的这一幕依然深深印刻在两姐妹心中,“所有的金牌里,这一枚是最令我们难忘的。”
  2010年,两人又夺得世界杯双人项目的冠军,中国花样游泳项目由此第一次走上世界最高领奖台。
  为爱复出六夺亚运会金牌
  2013年,蒋文文、蒋婷婷宣布退役。退役后,两姐妹各自拥有了可爱的宝贝女儿。但当生活开始迈入新的轨道时,她们却共同做出了一个意外的决定———复出。对于这个选择,两人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告诉记者:“我们太爱在水中的感觉了,觉得自己还能再拼一拼”。
  2015年重回泳池,蒋文文、蒋婷婷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困难便是“减重”。在她们之前,中國花游历史上还没有一对妈妈级选手,两人每一步训练都是在和教练不断地碰撞和摸索中进行。为了快速恢复体形,姐妹俩在教练郑嘉的针对性指导下,开启了“魔鬼”训练,两人回忆道:“那会儿累到在水中都能睡着。”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蒋文文、蒋婷婷就减去了40斤左右。除了身体上的疲累,两人遇到的更大的挑战是割舍对年幼女儿的思念,“自己不在身边的时候,女儿时常会哭着找妈妈”,这让初为人母的两人既心疼又愧疚。她们说,家人始终在背后给予最大的帮助,而女儿也是自己重返赛场的动力之一。
  2017年全运会,32岁的蒋文文和蒋婷婷用完美的发挥夺得了复出后的一个冠军。颁奖典礼上,脖子上挂着金牌的姐妹俩抱着女儿上台,两个小宝贝伸出大拇指为妈妈点赞,这一幕曾是2017年体坛最感人的瞬间。
  时光流转,从小女孩成长为母亲的蒋文文、蒋婷婷爆发出了更为强大的竞技能量。一年之后的雅加达亚运会,她们又以四分的巨大优势力压日本组合摘下花游双人自由自选比赛的金牌,这也是姐妹花的第六枚亚运会金牌。今年5月,蒋文文、蒋婷婷转型做了教练。站在热爱了27年的泳池边,姐妹俩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选择花游是命中注定的。它就像融进了我们的血液里,是我们一生最正确、也是最好的选择。”
  据中新网整理
其他文献
9月3日晚,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马未都开启个人首场直播,聊文物,聊新书《国宝1 00》,也谈人生感触。  他有着“多重身份”:曾经是文学编辑,作家……创办的观复博物馆,也是文博圈的“网红”。丰富的人生经历,让马未都聊到很多话题时都能侃侃而谈,并讲出自己的道理。直播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也谈到了与阅读有关的话题。  为什么要讲国宝故事?  《国宝1 00》是马未都今年出版的新书,以选出的1 00件中华文
期刊
8月25日,在天津職业大学辛全生大师木艺工作室,辛全生正在用刨刀刮料。今年62岁的辛全生是天津市南开区传统木工榫卯技艺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2019年9月,天津职业大学为发展并传承木工技艺,邀请辛全生作为老师给学生们授课,负责教授学生们榫卯结构知识和木艺家具制作等实用技巧,并于2019年底在校内建立辛全生大师木艺工作室。辛全生出生于匠人家庭,他听从父亲的建议从16岁开始学习木工。40余年的木工生
期刊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24日电:篮坛名宿马连保因突发心梗,于23日晚,在乌鲁木齐去世,享年68岁。  提起马连保这个名字,如40岁以下的球迷,可能都觉得陌生,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可是中国男篮的主力控卫,与穆铁柱、匡鲁彬等队友一起夺得过亚锦赛的金牌。退役后,他成为了一名教练员,带过的队范围之广,恐怕无人能出其右。他既担任过八一、山西、福建等队的教练员,也担任国家男、女篮和国家青年男、女篮的教练员,
期刊
8月25日是“七夕”,“中国的情人节”。今年1月刚刚喜做了妈妈的中国女排名将、奥运冠军魏秋月在其个人社交平台上贴了一组美照。很多球迷在下面留言:“月姐,你都做了妈妈,怎么还像以前一样漂亮?”  魏秋月,1988年出生于天津。她的父亲魏伟和母亲段慧琴都很热爱体育,并共同经营一家家装公司。她5岁就开始练习排球了,18岁入选国家队。  她的老公袁灵犀,1982年出生在沈阳,是中国女排的陪打教练、数据分析
期刊
這个年代,什么样的男人算是家庭范畴的“好男人”?  想了想,王刚可以作为闪亮的坐标之一吧:太太越来越美、越来越从容;孩子们认识外面世界、茁壮成长的同时,深知了家庭的珍贵。  王刚的朋友圈日常动态,除了工作之外,时不时会给女儿的工作站台吆喝吆喝,会给儿子的快速成长拍拍视频,一副慈父的欣慰模样;偶尔露面地拉大提琴的太太,越来越有气质……和谐大家庭相亲相爱的温暖气息,扑面。  这对于一位痴爱收藏、年逾七
期刊
最近,因为工作需要,北京廣播电视台财经频道搬迁到位于国贸的新台办公。主持人李向显在新台录制了第一台节目《银发少年》,之后,他在微信中说:新台首录,录着录着成银发了……  马丽/供稿
期刊
國庆节期间,北京卫视《养生厨房》带领观众畅游云南,进行了一场寻鲜之旅。主持人一玲告诉记者,节目录制的地方是在云南省傈僳族自治县,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县。她坦言:“我们在山间穿梭了6小时,走进了最高海拔4855米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从晕车、高原反应到一点一点的适应,从天亮拍到天黑,再从天黑拍到天亮,时间紧任务重。大家伙淋着雨拍摄、采访、挖中药、探访长寿老人的长寿秘诀!深山里有很多养生的美味,我们联合云南
期刊
方板上,一桿画笔蘸漆,若勾芡之羹汤,或流丝,或粘毛。若匀拌之草糊,或飞溅,或起波……这是浙江台州温岭“60后”非遗传承人李华标所作的油漆画《春江水暖鸭先知》所带给观者的艺术美感。  漆画作为温岭民间一项手工技艺,可谓是家喻户晓、婚嫁刚需之物,也是成全“规矩”、图吉必备之礼,或以山水人物寓风调雨顺,或以花鸟虫鱼意子孙满堂。  图生计,跟班遇知音  谈及与漆画结缘,李华标告诉记者,“小的时候,我常常看
期刊
近日,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向真采访了青年演员杨玏,她在微信中说:杨玏是个好孩子。见到我的同事,逐个回忆上次见面是什么时间、哪场活动。演戏这么多年,陈屿应该是他第一个在最初不被人喜欢的角色。其实要感谢演员以及这样的角色,让我们认识了一种人。和钟晓芹分家那场戏,细细碎碎,“这个你带走吧”“那个你带走吧”,不动声色却又层次分明。这样的年纪演出如此深沉的情感实属不易。好在最终陈屿“迷途知返”,没有活成一座
期刊
近日,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祖冲亚来到国家大剧院录制《对话艺术家》访谈节目。谈到采访对象,祖冲亚表示:“李樹建、谭利华,分别是豫剧、交响乐领域金字塔级大师。从艺多年,依然对专业有热忱、新鲜感和激情。他们不墨守成规,会跨界进行多元尝试,不断给自己挑战、加码。记得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句话,分明感觉到那种鲜活的动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