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zhiming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有一个梦想。
  这个年轻的中国学生在“自撰简历”的最后写道:“要是有机会,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
  那一年,他22岁,即将去哈佛攻读人类学。后来,他果真去“刨坟掘墓寻古迹”了,只不过并没有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或是波斯,而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东。1926年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他成为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1930年主持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他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
  如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标志性术语,许多对考古学一窍不通的人竟也耳熟能详。只不过,大多数人对他却是闻所未闻。
  1928年至1937年,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名字——李济。
  我们关于商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济给我们划定的。他领导的安阳发掘,对20世纪整个下半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包括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夏鼐、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所长高去寻在内的中国考古学界领袖人物,都是在安阳接受的考古学训练。
  已故的考古人类学大家张光直以台湾中研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的权威身份,曾对自己的导师李济做过评价:近60年的岁月里,一开始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于乐观了。李济在1948年年底随史语所迁台,这一选择很难以优劣论,但其所造成的尴尬局面却是显而易见的。
  1959年,以《考古》杂志为代表的大陆考古学界对李济发起了猛烈的“围剿”。李济的儿子李光谟甚至还收藏了当年的一期《考古》,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济。此后,和许多政治上选择错误的著名学者一样,这个名字逐渐消逝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
  不知道李济对于此种“围剿”的反应如何,但他曾对1949年后大陆的考古发掘报告提出过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中缺乏实际材料,充满了政治术语,对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内容居然都号称“保密”。“我想,按照他一贯的标准,这些根本都够不上考古学。”李光谟对笔者感叹道。
  据说,直到后来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出来以后,李济对大陆考古学的印象才有所改变,他自己的文章中也开始引用大陆学界的资料。
  李济去世后,留给李光谟一笔遗产,李光谟提出捐赠一部分设立“李济考古学奖学金”。当时社科院考古所本来已经同意了,但经“请示”后,此事却不了了之。李光谟听说,有领导在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会上讲:不能以一个1949年离开大陆的人的名义来设立奖学金。他说起此事来直摇头:“那是1981、1982年吧,唉,本来是中国第一个考古学奖学金的……”
  儿子眼中,李济相当固执,总是直道而行。“他不知道拐弯的,有时候。”
  李济去世后,人们回忆:“他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但他对待真心为学的人则给予最大的帮助。”其实岂止“害怕”,在一些人眼中,此人简直就是可恶。台湾名人李敖就曾写过文章,称李济为“最后一个迷人的学阀”。李济因固执而获罪为“学阀”,但饶是刻薄如李敖,也从不否认他身上“迷人”的一面。
  李济人生最辉煌的一页是在殷墟,此后,考古学家和他发掘的遗址天各一方,路途迢迢。身不能回大陆的李济,晚年心中是否牵挂殷墟?隔海相望殷墟,心中是怎样一番滋味?
  这些问题,由于长期的两岸阻隔,甚至连李光谟也无法回答,但他说:“1977年,李济生前最后一本著作是《安阳》,可见殷墟在他心中的位置。”
  你该知道的
  李济(1896~1979),字受之,后改济之。湖北钟祥郢中人。人类学家、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开山之人。1911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官费留美,入麻省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和社会学,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人类学专业,获人类学博士学位。哈佛大学毕业后,返回祖国,受聘于南开大学,任人类学和社会学教授。1924年,开始田野考古。1925年,29岁的李济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人类学讲师。1926年,李济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此为中国学者最早独立进行的考古发掘。
  1948年随考古组去台湾,被推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至1950年兼任台湾大学教授,并主办考古人类学系。1955年至1972年,在台湾省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1946年还参加中国政府驻日代表团工作,索回日本侵华期间掠去的中国文物。与吴金鼎一起调查过城子崖遗址(吴金鼎先期发现,已做多次调查)并做了第一次小面积的发掘,是山东地区考古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城子崖》一书的总编辑。他主要致力于殷墟陶器、青铜器的研究,代表作品有《西阴村史前遗存》《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又与他人合著有《古器物研究专刊》。
  李济对中国考古学的影响是持久与多面向的。他在1928年至1937年所主持的殷墟发掘塑造了中国考古学学术体系的雏形。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国与台湾考古学的主要领导人物,如夏鼐、尹达、高去寻、石璋如、尹焕章与赵清芳等都曾接受他与梁思永的指导与训练,并参与殷墟的发掘工作;他在台湾所栽培的学生,如张光直、许倬云等,亦为中国考古学与中国上古史界的领导人物。
  此外,作为中国第一位考古学家,他个人的研究取向与成就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坚持以第一手的材料作为立论依据,并主张考古遗物的分类应根据可定量的有形物品为基础。同时,他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诠释考古资料,并不以中国的地理范围限制中国考古学的研究问题。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曾说:“就中国考古学而言,我们仍活在李济的时代。”
其他文献
电力继电保护的任务是自动的,快速的,有选择性地将电力系统中的故障设备通过断路器从电力系统中切除,使得无故障部份继续运行。
目的探索感性工学在生活类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介绍了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设计框架,以儿童玩具设计为例,详细阐述了基于感性工学理论的产品设计程序和方法。根据产品的设计
汤雅琴,1980年生,任教于北师大燕化附中,从教11年,5年高三毕业班,兼任学校办公室主任。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参与全国继续教育网课程编写工作,并主讲必修五第四单元。多次参加
桂林竟然不是世界遗产  中学时,我就对桂林很是向往了。语文老师这样描绘桂林:“那里的山小巧玲珑,拔地而起;不像北方的山,高大魁伟,连绵起伏。”说桂林的山时,他的手从下向上划动,突然像交响乐的指挥遇到了休止符一样,停在了空中,接着他的手好像波浪一样画出一道连绵的曲线。  紧接着他给我们读了诗人贺敬之的诗《桂林山水歌》。直到今天我还记得那美妙的诗句: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
收到杂志社寄来的《语文世界》第3期后,我立即请速递寄一本给泉州师范学校的校友薛宗亮《语文世界》第3期封二内左下角照片,后排左一为挚友薛宗亮)、张怡珍夫妇。三天后,接到薛先
目的针对不均衡的印刷标志图像训练集构建的二分类模型,对少类的印刷套不准图像识别准确率低的问题,研究不均衡印刷标志图像套准状态的单分类模型识别方法。方法提出支持向量数据描述方法,实现多类的印刷套准图像和少类的印刷套不准图像的准确识别。采用多类的印刷套准图像训练支持向量数据描述,构建模型。采用网格寻优方法和交叉验证方法确定模型的最佳参数C和s。利用模型对印刷标志图像套准状态进行识别。结果采用文中提出的
本文分析了城市建设的几个误区,对当前现代高层建筑与环境的协调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可持续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供大家参考。
莎士比亚说:“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青春,绚丽多彩,它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年华,是一个人毕生的财富。  青春,过眼即逝,它像是一个黑白的胶片,记录着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我们看过的书,那些曾经疯狂迷恋的句子,那些多愁善感的小说,那些慷慨激昂的诗篇,那些片段,那些瞬间……青春,那么复杂,又那么简单……  青春啊,就是要尽情地播种和浇灌。用那稚嫩的笔触在字里行间记录
新经济的本质性内涵主要体现为“信息化、网络化、知识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以高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
人之一生,或长或短,各不相同,但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或事,判断其本质,明辨其是非是我们作出选择的第一步,也对我们的人生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