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2016版国际胰瘘研究小组定义和分级系统对胰腺术后患者胰瘘分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一病房接受胰腺外科手术的408例患者资料,男性184例,女性224例,年龄9~81岁,平均51.6岁。其中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2例,接受胰体尾加脾切除术125例,接受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43例,接受局部切除或摘除术61例,接受胰腺节段切除术
【机 构】
:
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2016版国际胰瘘研究小组定义和分级系统对胰腺术后患者胰瘘分级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一病房接受胰腺外科手术的408例患者资料,男性184例,女性224例,年龄9~81岁,平均51.6岁。其中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2例,接受胰体尾加脾切除术125例,接受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43例,接受局部切除或摘除术61例,接受胰腺节段切除术8例,接受胰管空肠吻合术6例,接受其他术式13例。记录患者术后引流液量、淀粉酶浓度、术后住院日及带管时间,分别按照2005版和2016版两个分级系统进行分级。采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根据2005版分级系统计算,408例接受胰腺手术患者总的胰瘘发生率为57.4%,其中B级和C级胰瘘发生率为35.8%;根据2016版分级系统计算,B级和C级胰瘘发生率为13.7%,9例行术后经皮穿刺或内镜引流的患者由C级降为B级。无胰瘘组患者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2.5±6.0)d,与2005版标准A级胰瘘组的(14.1±7.7)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P=0.09),与生化漏组的(12.4±6.1)d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14,P=0.89)。2016版标准中B级胰瘘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0.7±16.9)d,与无胰瘘组和生化漏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0、7.13,P值均<0.01)。
结论按照2016版分级系统统计,胰瘘的发生率明显下降;2016版分级系统使原有的部分C级胰瘘降为B级胰瘘,部分B级胰瘘降为生化漏,2016版分级系统与患者转归的相关性更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术中射频消融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行根治手术的187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联合术中射频消融分为手术组和联合治疗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生存和复发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倾向得分匹配验证手术联合射频消融与单纯手术远期疗效的差异。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的肝转移灶数目(267个)、同时
目的探讨两孔法腹腔镜(SILS+1)治疗乙状结肠及直肠上段癌的近期手术效果及肿瘤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接受SILS+1手术的46例乙状结肠或直肠上段癌患者(两孔组)的临床资料,并采用1∶1的倾向性评分匹配法从同期105例接受传统腹腔镜手术的乙状结肠或直肠上段癌患者中选出46例患者(传统组)。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基线
手术切除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长期生存提供了唯一的机会。然而,只有10%~20%的肿瘤在患者初次就诊时可切除,如何增加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手术切除机会一直是临床研究热点。除扩大肝转移灶手术适应证外,还可选择二步肝切除术、转化治疗等策略。在行转化治疗时,一线治疗方案的选择尤为重要。在应用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抗时,除检测Ras基因外,还应进一步精确选择合适的患者。随着微创技术的普及,已有研究结果证实应用
根据目前的指南,新辅助放化疗后获得临床完全缓解的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推荐的治疗方法仍是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少数研究结果显示,对新辅助放化疗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采用"观察等待"策略,从肿瘤学角度而言具有安全性,而且可以为患者保留更好的肛门直肠功能和生活质量。当然,如果采用"观察等待"策略,患者必须接受严密的观察和随访。由于尚无足够证据证明"观察等待"策略的肿瘤学效果,因此不能在临床实践中对
为了让结直肠癌患者得到更大的微创获益,外科医师一直在尝试单孔腹腔镜和经自然腔道内镜等手术方式,大量单孔手术操作平台和单孔可弯曲器械的问世也让该项技术的临床应用成为可能。虽然现在已经有许多单中心小样本的研究结果证明单孔腹腔镜在结直肠癌治疗方面可以获得与传统腹腔镜相似的短期肿瘤学效果,并且有望得到更小的创伤和更好的美容效果,但到目前为止仅有4项相关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很难让其优势获得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支
放射性直肠病指因盆腔恶性肿瘤接受放疗而发生的直肠损伤。慢性放射性直肠病以组织纤维化为特征,整体病程表现出一定的自限性。治疗决策应综合临床症状与内镜表现,尽可能通过非手术治疗缓解主要症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转流性肠造口术及直肠低位前切除术是主要的外科治疗手段,合理应用有助于病程的良性转归。改善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是慢性放射性直肠病治疗的最终目标。
目的探讨SMT-Ⅱ可视喉镜在急诊困难气道经口气管插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急诊入抢救室时符合入选条件的经口气管插管的90例患者资料,随机分成SMT-Ⅱ可视喉镜和Macintosh型直接喉镜组(每组45例),均给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入组前评估患者面罩通气困难(DMV)独立危险因素评分、Wlison综合风险评分、Cormack-Leh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开腹修补手术(Dual Lap手术)治疗造口旁疝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疝与腹壁外科采用开腹经腹壁修补和腹腔镜修补相结合的复合修补手术(Dual Lap手术)治疗的27例成人造口旁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2例,女性5例;年龄45~71岁,平均(54±6)岁。右侧8例,左侧19例,均无造口疝手术修补治疗
腹腔镜在直肠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虽有争议存在,但绝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无论近期安全性、有效性还是远期肿瘤学结局,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均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当。腹腔镜标准化培训模块结合综合治疗理念是腹腔镜直肠癌治疗效果的保障和前提。从事微创外科的医师需在保障患者安全及争取良好肿瘤学结局的前提下追求保留肛门括约肌及缩小切口。直肠癌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带来了非手术治疗、内镜治疗、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