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创新型企业最需要的人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n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手柄、定脚、动脚的配合,圆规完成了美丽的任务。我们的企业也是一样。
  
  巧遇三个朋友,他们的故事令我深思:
  第一位朋友是江苏某企业的副总,分管外贸营销工作。他上任一年,销售额就从连续三年徘徊在3000万突破至1个亿,在年终的会议上总经理表扬了他。但他心里并不舒服:因为他听到老板的小舅子私下说,1个亿的销售额都是业务员做的,他连英语都不会,怎么可能是他的功劳?而据说总经理对此评价也没有明确提出反对。
  第二位朋友是某软件公司的架构师,是呼叫中心软件设计方面的高手,他在公司担任技术总监期间,手下带了五名研究生,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培养他们,两三年之后,这些研究生都成了独当一面的高手,有个小伙子天资聪慧又年富力强,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他。而最近他听到人力资源部熟人的内线消息:因为新人小李的技术和他相差不多,而收入却少了一多半,公司有意让小李替代他的位置。
  第三位朋友跟我谈到了他的上司,他是某集团华北分公司的总经理,他最敬佩的上司是集团的营销副总裁刘总,每当他有问题想不通的时候,感觉迷茫的时候,没有对策的时候,跟刘总一个电话,几句话,问题往往能应刃而解。而对于刘总,集团内部则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刘总是个高瞻远瞩的企业家,有人则认为:“老刘从开始就没做过业务,他也就是动动嘴皮子,忽悠忽悠,这样的人居然能当上集团总裁……”,朋友很困惑,对一个人的评价怎会差异如此之大!
  看完三个朋友的讲述,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三种不同的角色:能做事的人,能带兵的人,能审时度势的人。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创新型企业,这三类人谁是企业最需要的人?哪些人对企业的价值更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又应当如何区别对待?
  记得有一位企业家讲过这样一段形象的话,他说:“大家都用过圆规吧?圆规的顶端是手柄;一只脚是尖的,牢牢扎在纸面;一只脚是带着笔的,可以自由舞动。拧动手柄,圆规的一只脚扎牢、站稳,一只脚就可以画出优雅的曲线。通过手柄、定脚、动脚的配合,圆规完成了美丽的任务。我们的企业也是一样。老板是什么?是圆规的手柄,企业的原动力由此而来。如何完成企业的使命,需要定脚和动脚。定脚的作用是扎稳、站牢、把事情做深入、做扎实;而动脚的作用则是走出去,把圆画大、画完美。在我们的企业内部,定脚也就是把企业的产品、专业、市场做深入、做扎实的人,而动脚则是为企业开疆拓土、带领团队奋战沙场、斩对手于马下、把事业做大做强的人。”
  就像圆规一样,企业离不开扎实做事的人,也离不开带兵打仗的人,他们对企业同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非常钦佩我的一位朋友,他原在一间IT公司任职,不知何故转行到一家颇有名气的家装公司,行业不同,相同的只是销售;很快,他就把所在的营业部搞成全市前列;随后,老板委派他去天津,很快,天津公司成为了全国的业绩冠军。当他受聘于另一家公司去山东开拓市场,尽管市场不同,业务特点不同,他仍然做得非常好,在低迷的2009年为这家公司创造了上佳的业绩。如果他独立创业,我肯定为他投资,遗憾的是,有一位比我有眼光和实力的老板,不惜重金和股份邀他加盟,于是,他再次踏上开拓市场的征途。然而,直到今天我也不认为他是家装方面的专家,其眼光,呵呵,不敢恭维;至于动锤子动锯,更是一窍不通。他就是他,一个对市场极端敏感、对事业热得冒火、爱女儿但常常深夜回家、带着一群兄弟打拼市场的人。一个极端爽快的南方人!谁又能说企业不需要这样的人?还好,我觉得他服务过的企业的老板们都认识得到,这是对企业有价值的人。
  也非常佩服我的客户所聘请的一位意大利人。这家企业位于广东东莞,专门生产制作皮鞋的鞋楦,出口到全球各地,在全球享有盛誉。制造鞋楦的工艺中有一个非常具有技术含量的工艺叫模切,大致的工作是:根据客户提供的产品,仿制出相应的模具,再由复杂的数控机床进行编码和批量生产。而这家厂所聘请的首席模具师,是一位来自意大利的七十多岁的老人。老人住在公司附近的五星级酒店,每天由总经理的专车接到厂里,在属于他的工作室里精心雕琢着鞋模,用的是普通的锉刀、砂轮,但每一刀、每一下都全神贯注。企业的老板跟我介绍,尽管企业也有十来个模具师,但目前都还没有他的水平,关键几刀还得他来,老人家高薪受聘,每年回家带薪度假两个月,每天工作八小时。估计也没有人否认,他,尽管语言与其他人不通,更谈不上对行业的了解与展望,也不会带团队和忽悠,但,他,仍然是这家公司最有价值的人。
  说了两个极端的、但是真实的例子,我的观点已经表达得非常明确。两类人是对企业最有价值的人,一类是为企业确保现有业务稳定、持续、深入开展所必须的特才、专才、忠才;另一类则是为企业开疆拓土、使得事业做大做强的人。两种不同的角色,决定了这两类人所需要的特质不同,对其价值的评判也应当有所不同。
  前一类人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掌握着企业核心、重要技术、市场客户的人,另一种则是对企业有着异乎寻常的忠诚、在人员异动的背景下可保企业稳定、可跟老板“上山打游击”的人,当然,他们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战略视野未必强,甚至很差,但惟其稀有、惟其专业、惟其忠诚,这些人的存在必不可少。对这些人的评价,不应求全责备,更不应只看现值,毛泽东同志“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名句值得我们深思。
  后一类人则多是慷慨悲歌之士,有魄力、有眼界、有人气、呼风唤雨、叱咤风云,企业开拓事业必须要这样的人,但这样的人也有脾气、有性格、有志向,对这样的人来说,对他们的珍惜应更多地体现为尊重、肯定、认可;要看大局,不看小节;看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不看做了什么,或者装作看不见、没看见。
  我们不要期望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兼任两种角色,或兼备两种素质,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能延揽到、管得住、激励好以上两类人,已经是企业的福气,对企业家和管理机制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
  圆规的两只脚协同起舞,方可为创新型企业创造价值。
其他文献
降低营销重心是一个长期过程,但不能把降低营销重心当作是对销售人员工作的放任。  现在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并迅速变化。而很多企业面临着销售流程运转缓慢、营销组织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显示出传统的营销组织工作和销售流程的弊端。  首先是审批环节过多,客户满意度低。与客户沟通最多的是一线业务人员,但一线业务人员却往往是“说了不算”的人。一线的业务人员得不到适当的授权,沦为传声简,不断地在客
期刊
商业世界是残酷无情的,不过挫折和挑战是一块块的磨刀石,砥砺过后剩下的是更为纯良的品质。  不管是企业家还是中高层管理者,这些管理者来历不同,阅历不同,学识不同,性格不同,差异很大,但是其中很多人都能在各自的领域成为卓越的管理者,这是为什么?我们认为,卓越的管理者没有天生的,他们都是从不断的、反复的实践中得来的,他们抓住了成为卓越管理者的基本要素。卓越管理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总结起来至少有5点:  
期刊
不仅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还可以与好友在线分享自己的生活。当SNS网站能够满足消费者这样的需求时,就注定了它将成为网络媒体中的“时尚一族”,为企业带来独特的营销价值。  借助SNS网站上真实的用户信息和彼此之间可信赖的好友关系,企业不仅能够与消费者双向沟通,还能够让消费者主动传播这种信息。而这种好友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容易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通过对SNS营销深度而全面地把握与应用,全球知名快餐品牌
期刊
目标给我们的行为设定明确的方向,让我们充分了解自己每一个行为的目的,在没有得到结果之前,就能“看”到结果。  和君商学院二届的同学陆续从学校毕业了,不时有同学就未来的一些想法与我交流,或职业、或工作城市或创业领域等等问题不一而足。  有的人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也有的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忐忑不安。  正像有人所说的,我们这些年轻人的最大麻烦是选择太多,也正是因为选择太多,难以取舍,迷失了方向。  怎么取
期刊
其实,A企业的遭遇是单一企业在向集团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之所以说典型,是因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由原来只关注生产作业管理的单一企业,经过价值链切分后,形成了具有多个子公司的企业集群式集团。在集团化管理模式下,以前由单一企业各部门执行产供销的协作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将此价值链切分,产供销分别归属于不同的子公司。这些子公司都是独立法人,各自有利益驱动,很容易出现公司间协作不畅、公司利益
期刊
战略的三大主题同样适应我们每个人的成长。  又到岁末,忙碌了一年,突然想起三年前写的一篇文章,是对我所从事的管理咨询职业的感悟。在这个湿冷的冬天里,这些文字令我温暖:  从事管理咨询八载有余,时有“天下文章古人做尽”之感,但也有所悟道。终于悟到管理的真义:产业组织的唯一命题是效率,管理效率、结构效率和资本效率,最终必须“落地”到人的效率。成功的企业就是不断发现与复制优秀员工的路径、方法和作业行为,
期刊
1 慧聪网促成鞋王对话    11月20日,“玉林富英杯”慧聪网2008~2009年度皮革&制鞋行业十佳评选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下午的“创新与影响力”论坛上,慧聪网董事局主席郭凡生与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安踏集团副总裁张涛、匹克集团总经理许志华等鞋王之间的精彩对话,不时引发现场阵阵掌声。  王振滔的发言给中国鞋企进军欧洲市场很多启迪;张涛展示了安踏如何成功打人体育圈的核心主流队伍
期刊
落实到企业员工的行动中去,使之成为企业员工自觉的行为习惯,营销文化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最大化。  来自不同企业,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要融合为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团队,是一个长时间的考验。  全球经济衰退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竞争市场空间,企业的竞争对手可能不仅来自于国内,同时也来自于国外。在努力实现自身有机增长的同时,并购成为企业扩大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可以预见,在这次金融危机下,国内企业间并购重
期刊
通过主导品类,进行品类营销,抢先进入消费者心智。  近年来,随着国民品牌消费意识的逐渐加强,以及新经济环境下数量众多的中国企业面临着从以出口贸易为主到寻求立足国内市场的转型挑战,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关注“品牌”这一有力的“营销武器”。但是,仅仅是单纯地不断加大对品牌的传播推广投入,效果却并不一定非常理想。  到底要怎样做才能为品牌增值呢?    品类营销的实效力    自从定位观念诞生并影响至今
期刊
“昨天也有人问我杨老师,全球气候变暖,怎么现在天越来越冷?我跟他说,你发烧的时候是不是会感觉到发冷,气候变化问题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看。这么大个事,有争议不奇怪。我的判断是全球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引起温室效应,使得地球发烧了。而低碳经济为生病的地球开出了一剂退烧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志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说。    1    2010空调产业高峰论坛暨“芬尼克兹杯”空调制冷十佳颁奖盛典圆满落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