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晚近研究

来源 :心理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342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六十年代以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继承者在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领域里的一些研究。其中有些研究验证了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理论,有些则修正、扩展了他们的研究,还有一些研究对他们的理论提出了批评和异议。作者据此认为,应该全面评介西方各派理论,批判地分析它们,学习西方研究者的好方法,结合我国实际深入开展对儿童和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研究。
其他文献
佘树森认为,“在各种文学体裁当中,也许要数散文的文体最为自由了。”[1]正因散文无型、不拘格套,难有程式化地把握,故阅读理解题中散文被称为最难考的文体,是学生学习的“软
【摘 要】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实施“真爱”,让他们从课本中体验情感无处不在。作为班主任,要让爱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爱的沐浴中学习、成长。另外,要在课外活动中创设情境,做学生的朋友,倾听学生的心声。最终达到“启智、怡心、育美、陶情”的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课堂 情感 滋润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不爱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还说:“教育工作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时代呼唤创新人才的涌现,而教育责无旁贷地应担负起创新人才培养的征途。作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确认识这一点,从而积极改变教育观念,在培养学生养成积极
本实验是研究5—11岁儿童对面积和垂直这两种空间关系认知的发展。判断相等面积是探讨儿童掌握“等量减等量所余相等”原理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课题中不同变化因素对儿童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