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行先导电流脉冲簇模拟发生器设计

来源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3439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雷电下行先导与地面凸出物上行先导发展的动态连接过程,文章对雷电屏蔽发展的主要特性和发展规律做出分析.文章根据上行先导电流脉冲簇的特征,设计上行先导电流脉冲簇模拟发生器,整个设计基于STC12C5A60S2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主要包括了单片机控制电路、光耦驱动、充放电路和信号采集4个模块.
其他文献
针对现行自动气象站风向传感器检定规程中,检测点存在格雷码状态位故障导致区间缺测以及检测角度覆盖不全等问题,文章通过对风向传感器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分析,给出规程检测点D2~D0状态位的不足,结合传感器编码原理,提出一种改进的校准方法,选取0°、28°、90°、180°、239°、267°作为6个风向校准检测点.该方法已应用于实际工作,对风向传感器的校准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通过利用液-液界面沉淀法(liquid-liquid interface precipitation,LLIP)以邻二甲苯和正丁醇分别作为良溶剂和不良溶剂制备了三维(3D)富勒烯C60块状晶体.当从上述母液中取出3D富勒烯C60块状晶体静置于载玻片上室温蒸发干燥时,其晶体形貌发生剧烈变化,由原始的3D富勒烯C60块状晶体转变为紧密有序排列的一维(1D)晶须,但是,3D富勒烯C60块状晶体的轮廓基本保持不变.通过将3D富勒烯C60块状晶体再次放入不同体积比的邻二甲苯和正丁醇混合溶液,观察其在蒸发干燥时的形貌
文章使用常规MICAPS天气图资料,采用统计学等方法,对袁河流域8 a 14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中尺度和物理量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袁河流域的大暴雨天气发生的时间和分布特征;分析出袁河流域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并根据袁河流域附近的南昌站物理量场,分析得出袁河大部分大暴雨过程具有高温高湿的特点,且具有较高的不稳定能量.
针对当前L波段雷达设置的高度差报警阈值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合理情况,文章重点分析了雷达高度、气压高度以及高度差的定义,在理论上探讨了高度差值报警的原理,分析了高度差报警阈值随仰角、斜距的变化关系,并结合邵东气象台不同季节的球坐标数据,分析了高度差报警阈值的应用案例及存在的不足,最后给出了 L波段雷达高度差值报警的改进建议.
文章基于B/S架构搭建了宁夏综合气象观测站网管理系统.系统实现了全区综合气象观测站网信息管理、查询、统计、分析和综合显示等功能,提供了全区综合气象观测站网从建站、使用、迁站、升级到撤站全过程信息,全面提高了综合气象观测站网管理水平.文章从系统框架设计、功能设计、技术实现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并对该系统发挥的效益进行了展望.
文章针对速调管使用寿命到期后影响雷达回波质量的问题,提出一种全新的更换速调管模式,即利用VR技术提供的虚拟空间使保障人员直接对雷达速调管的故障现象、测试方法、技术指标进行学习和操作.当雷达速调管出现故障时,保障人员经过短暂的学习即可对速调管进行更换,以期尽可能节约现场指导的成本和时间,为天气雷达速调管的保障工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对于团队协作能力拓展的同心鼓项目最佳策略问题,在实际数据采集中可实现经典力学动态接触模型的应用,在理想状态下,每个人都可以精确控制用力方向,但队员发力时机和力度不能做到精确控制,存在一定误差,于是鼓面可能出现倾斜.利用恢复系数的经典力学接触模型,再根据基于线性阻尼的动态接触模型,求出整个接触过程中接触力所作的功W(即为能量损失),建立并计算鼓与球撞击过程中速度衰减的复杂物理模型,通过Simulink系统仿真,利用此条件综合考虑发力力度大小和发力时间对鼓面倾斜角度的影响,考虑发力力度大小与倾斜角度关联的复杂
健全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并达成的前提,基于化学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师范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研究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对标师范认证标准,探讨化学师范专业实践教学的提升措施,提出持续改进化学师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
文章根据天气雷达天线运行控制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天气雷达运行日志的天线状态在线检测方法,定义了扫描层方位平均速度、方位零点误差和俯仰平均误差等检测参数,以及基于天线方位角度和俯仰角度采样数据的参数值计算和异常判别方法,并对检测方法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在武汉CINRAD/SA天气雷达的试验应用检验表明,该检测方法可在天气雷达体扫运行状况下,实时、准确地监测天线运行状态及异常甄别,且易于实现.
为了比较全面地研究万昌现代农业先导区芦笋引种的农业气候可行性问题,文章采用聚类分析法,利用永吉县国家气象站和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2005-2015年观测资料,分析引种区与“京绿芦1号”原产地之间的农业气候相似度;利用永吉县国家气象站和万昌芦笋大棚小气候观测站2016-2017年观测资料,分析设施大棚种植方式引种芦笋的农业气候适应性.分析结果旨在为当地制定芦笋设施种植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