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名逐利背景下教师的道德担待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h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资讯发达的网络时代,过去被当作知识化身的教师,已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独生子女的特殊性以及社会竞争带来的就业压力,使学生群体和教育环境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的权威受到空前挑战,死守传统教育观念的教师感到手中的“利器”越来越不灵验,于是不住地抱怨:现在的孩子没法教了!所以,自觉转变固有观念、努力更新知识结构、积极面对时代造就的独生子女群体,是“师德”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
  ——编者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拜物主义大潮风高浪急,击打着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不由自主地为物欲所裹挟,变得追名逐利起来。自然,“象牙塔”里“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也无可幸免。今天,敢于拍着胸脯、掷地有声:“你有黄金千万两,我有桃李满天下”的“灵魂工程师”,不知还有几多?诚然,发达国家里,教师理应成为社会的中产阶层,因此,一味要求教师恪守清贫、“春蚕到死丝方尽”,本身就“不道德”。但是,教师作为关乎人生未来、直接面对灵魂的职业,就要求其道德操守必须时刻提到“神圣”的高度!目前“师道尊严”正面临一个整体的时代性的考验,它关涉的将不只是教师本人,弄不好很可能漫漶成为一代人的悲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来谈论有关“师德”的话题,无疑十分必要,它将促人警醒,从而自觉抵制物欲下的道德沦丧。
  
  公平公正
  
  套用常挂于领导嘴边的“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句法,我更想说的是:“再乱也不能乱教育”!因为,教育的公平是社会公正的标志,如果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公,延伸到了教育领域,那将是国家的不幸、民族的悲哀!然而,这样的现实却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着。社会的转型、经济的转轨、文化的整合等等,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贪污腐化、权钱交易,这些对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均产生着恶劣的影响,可以说,在我们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精神价值失落的高昂代价。
  虽然,教育资源的公平公正,并非是教师个体所能掌控的社会大问题,必须要在现行制度上去寻找根源。但是,通过每位教师的自律,做到教学过程中的公平与公正,应该是教师职业伦理的基本底线,也是教育发展的根基。试想,如果教师都将学生及其社会关系当作可期开发利用的资源,那还能做到公平公正吗?而面对可塑的灵魂,连起码的公平公正都不复存在,又何谈教育,更遑论“师德”了。
  要做到公平公正,就需仰仗为人师者的道德良知,说白了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义”通“宜”,就是“适宜”“合理”,也就是公平公正之意,“利”是用“刀”割“禾”,收获便是“利”,简而言之,“义”就是公理,“利”就是私欲。如今的师者在“义利”面前,恐难以与夫子比肩,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不“见利忘义”,不“利欲熏心”,不受“不义之利”……
  社会现实向教师提出了高于其他行业的道德要求,缘于其面对的是相对纯洁的人类未来,这就使教师的自觉自律行为显得无比高尚,这种激励至今仍然支撑着许多人的信念,使他们舍利取义、甘为人梯、默默奉献。然而,这种建立在个人道德理想上的教育行为,决不应该成为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主流!教师个人的自律,只是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的前提,良好的社会风气才是保证。而社会“义利”观的确立,必须有政府的正确引导,正如《荀况·大略》所讲:“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当前如此众多的高官犯罪,对于社会普遍意义上的道德滑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德才兼备
  
  德与才孰轻孰重、孰先孰后,早在南宋时朱、陆“鹅湖之会”就已争论不休。朱熹注重“道问学”,认为多学知识,时间长了,学问多了,就会融会贯通,思想觉悟自然提高,正确的世界观也就得以确立。陆九渊强调“尊德性”,要求:发明本心,直接从世界观入手解决问题。朱、陆之争,说到底就是道德和学问谁先谁后的问题,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红”与“专”的问题。
  “德才”“红专”问题根本上讲,就是“政治经济”问题。政治挂帅的年代,空喊口号即为“红”的典范,埋头钻研却为“白专”典型。而经济为中心的现在,“榜样模范”又往往为人所揶揄。但无论是毛泽东政治化倾向的教育思想,还是邓小平经济化倾向的教育思想,就“德”的教育范畴而言,均未摆脱“政教合一”模式,即思想道德问题政治化。我们已经习惯于用“德”来涵盖一个人的政治态度、思想觉悟、道德品质,致使政治、思想、道德界线模糊,于是政治口号便轻易替代了思想道德。而教师的“德”,点点滴滴体现在具体工作的方方面面,又岂是几次发言、谈话,或者几份汇报、表格所能反映出的?
  教师往往只是作为一个向导存在,他总是带着一批批人长途跋涉来到山脚,而后欣慰地远眺他们登上峰巅。作为向导,方向正确自然是第一位的,那么,作为教师,道德品质也理应第一重要。“没有独立的人格就没有真正的学问”,这正是教育工作者与普通知识分子的最大区别,所以,对于搞教育的人来说,做人是第一位的。诚如教育学家陶行知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
  当然,才能是各行各业的立命之本,理应要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正如俗话所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名师”才能“出高徒”,所以,“师才”自然是为人之师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是,教育有别于其他行业,决定教育成败的往往不是教师学科知识不够,而在于其非学术性因素。
  如今,我国科技高速发展,“德艺双修”理应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追求,尤其是以职业教育为目的的学校,它不同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其教育成果直接具有商品性,教师的职业素养,直接关涉到学生人格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努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双师”型人才,不但是对职教工作者“才”的要求,同时也必然成为“德”的要求。
  
  因材施教
  
  师德决定了教师的教育行为,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即:因材施教。其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学生群体,二是针对学生个体。
  对于学生群体,我们的教育体系历来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这本来没有什么错,不过,师德的行为规范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灌输而在于引导。然而,由于长期采用同一内容、同一方法、同一进度、同一要求来进行教学,无法对教师的因材施教形成激励机制,“三中心”的教学体系,使我们的教师强于灌输而疏于引导,于是,因材施教始终停留在教师自觉自愿上。
  教师立于高大的讲台,面对秧田式排列的学生的课桌,如此情形便决定了上边深情讲下边专注听的教学形态,为了确保这种态势的完美实施,教师被赋予了两件“利器”: 考勤和考分,这更使得教师的“教”处于强势地位,迫于此,学生的“学”便自觉趋向于“惟书”“惟师”“惟上”,造成了是否有效的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处于教师的道德自律。
  在当今资讯发达的网络时代,过去被当作知识化身的教师,已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独子群体的特殊性以及社会竞争带来的就业压力,使学生群体和教育环境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的权威受到空前挑战,死守传统教育观念的老师感到手中的“利器”越来越不灵验,于是不住地抱怨:现在的孩子没法教了!所以,自觉转变固有观念、努力更新知识结构、积极面对时代造就的独子群体,是“师德”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
  针对学生个体的因材施教,是基于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其中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主要表现在智力水平、个性特征、思想状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而以选拔、淘汰为目的的教育机制,使我们的老师不由自主地偏爱“尖子”,这实际上是对教师师德的严重误导!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予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因此,偏爱差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使其转化,无疑才是检验师德的重要标准。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邹韵文
其他文献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8月24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参加学术研讨的有南京师范大学鲁洁、班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王逢贤教授等人.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
面对众多的教育现实问题,我们的老师常常陷入困惑与迷茫,且不论顽皮捣蛋的学生如何难缠,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如何高期望,课堂教学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有效改造,光是整日机器似的运转,就让人喘不过气,体力在透支中难以获得恢复,精神在紧张忙碌中倍感压抑,教育也就在一些教师的视野里慢慢由事业变成了职业,由职业变成了饭碗。诚如一位教师在网络上发出这样的牢骚:“上告教委整死你!得罪校长治死你!笨蛋学生气死你!野蛮
王老师与我同事十几年,在我眼里,他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对学生爱得真挚,对教育爱得真诚。  可那天他对一位学生的处理,使我在旁观静思中突然发现,王老师,我,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可能已经偏离了法理的轨道而不自知,可能已经无意识地剥夺了学生很多的权利而不自省,因为,我们都是在教育与爱的出发点上去教育学生,而这爱却常使人盲目、迷失。  王老师听说班上的一个学生晚上去酒吧喝酒了,可能是害怕,
期刊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个体的社会化基本是自发完成的,直到学校教育出现,社会化过程的部分任务才由学校这种专门的社会组织承担.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校教育在个体社会
目前的国际汉语教育,通常采用文献研究法、描述分析法等一系列方法进行汉语教学研究,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国际汉语教育的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语言交际能力,以及一系列教育
2005年9月,我班新来了一名叫张俊的湖南籍男生。听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只要有书读就行,至于学习成绩,他们对他是没有任何要求的。当时听了不禁一振:这会是个怎样的孩子呢,怎么连自己的父母都放弃了他?心中不免生出些许怜悯来。  第二天,我夹着语文书迫不及待地赶到教室,终于认识了这个叫张俊的男孩。男孩长得黑皮肤小眼睛,鼻子下方还有个非常明显的疤痕,一眼看去还以为是小时候兔儿嘴补过的,再加上穿着的缘故,说真
为了充分发挥我会学术研究的优势,更好地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现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化课题目指南》(下称《指南》)发给你
一、在没有健全的、针对班主任工作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情况下,对班主任进行绩效考核,其公正性和公平性能得到保证吗?  《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班主任是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岗位……要强化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重点考核其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班级管理、组织班集体和团队活动、关注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一句话:对班主任也要进行绩效考核。  
本文从高中物理阶段常用的测量仪器测量、估读以及误差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仪器读数应该遵循的原则,讨论了在用仪器进行测量时需要估读和不需要估读仪器的读数所造成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