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试水“副学士”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毕业季,湖北职业技术学院1103名应届毕业生穿着学校统一定制的新学位服,按照学位授予仪式,依次从院长和导师手里接过相当于本科“副学士”学位的“工士”学位证书。职业学院能否自己拥有学位或者说准学位授予权?此事引起教育界一些争论。而《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国本有工学士正规学位,所谓工士学位,对应中国的大专学历,其背后蕴含的“含金量”,可并非大专学历这样简单。
  “工士”试水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宣称,此举是试水为高职高专层次学生授予学位。而教育部随即表示,该学位并未被纳入官方认可的正式学位范围,只是院校自己授予的“荣誉性称号”。两个说法其实都对。
  有专家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被质疑有过度教育之嫌。一方面社会对有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始终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日益加剧。这会极大浪费社会资源,致使因家庭教育投资回报率下降而导致“读书无用论”兴起。教育部今年提出有可能让1200所大学中从职业学院转过来的600所转回职业教育院校。
  如果本科院校回归高职代表了中国教育的定位调整,那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发明“工士”的做法就有了正面引导高职发展的价值。将“工士”定位于“副学士”的高度,是效仿美国和我国香港地区的学位设置,但这又何妨?现行学位制度本来就是从这些地区学来的,当初没有学全,现在补全也无不可。
  我国学位制度自身存在不足: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但学位却只有三级,即本科或研究生毕业都可相应获得学士或硕士、博士学位,唯独专科毕业不能获得任何学位。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我国专科层次的毕业生也应享有获得与其学历层次相对应的学位的权利。增设“副学士”学位,可以起到使学位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相互匹配,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普遍希望设置副学士
  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梦卿表示,“工士”学位只是学校自我尝试,相当于本科副学士学位。但按照现行《学位条例》,我国实施三级学位制度,分别为学士、硕士、博士,并不包括工士。有人把“工士”误解为工学士,其实工学士是我国现有的正规学士学位,就如同法学士、文学士一样。
  副学士学位是英美大学的一种学术制度。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黄立志介绍说:“副学士学位英文为Associate Degree,最早始于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1865年,德汉姆大学将这个学位授予中学毕业后又上了两年大学的学生。182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开设副学士教育。”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开始接受副学士。2000年,香港引进了副学士学位,等级上等同于高级文凭(higher diploma),该学位持有者可以报考香港公务员二级主任职务。副学士课程由大学里的相关学院提供。2004年,澳大利亚将副学士加进了澳大利亚学历资格架构内。
  《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授予“工士”学位的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并不是中国首个授予副学士的高校。厦门华厦职业学院在2011年就引进了“专业副学士”,当年获此学位的毕业生达1100多名。该校负责人介绍,从2012年期,该校严格审核“专业副学士”学术水平,使得“专业副学士”的获取比学士学位还难,“不仅要学科知识,还要选修一定的课程,并按规定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渴望接轨“大教育”
  实际上,十几年来,各地高职院校一直渴望获得学位授予权。这也是这些高校一有机会就转型为本科大学的原因。求职人员必须拥有学位,这是社会人事制度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进而转化成对高校的要求。
  从升学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大专和高职学历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明显低于大学本科,这才是600所高职院校“转职”本科院校的根本原因。教育水平高低是一个变量,但由于制度设计把高职院校圈禁在与整个教育和社会就业体系部分隔离的一个小环境里,导致这种学历的权利被压缩,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也就难以提高。
  擅自授予“工士”和“副学士”现象的出现,是这些“小产权”学院对自身境遇的一种抗议。更重要的是,“工士”或者“副学士”不仅是大专学历的同义语。其背后有着一套教育资源衔接和与社会对接的系统。这个体系才是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获得社会认可和尊重的根本原因。
  在美国,副学士是由社区大学授予的,拿美国华盛顿州埃弗里特市社区大学举例子,该校学生大二毕业后,可以授予副学士学位;该校同美国20余所四年制大学签署了转学协议,二年级毕业后,可100%转入四年制大学攻读学士学位。
  有专家建议,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出路:能转学、能拿学位,能参加公务员考试。副学士,就是这样一个解决的衔接办法。
其他文献
考证为未来就业增加砝码,是近年来广大高校学子的共识。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以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书,已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除了大学英语四、六级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等通用型证书外,托福、雅思、网页设计师、电子商务师、房地产估价师、注册消防工程师、网络工程师、项目分析师、注册会计师、汽车驾驶等各类职业型证书令人目不暇接。由此衍生的考证经济也成为校园经济中的一块大蛋糕,吸引了众多考证培训机构的目光。  就业
职商培训、外语培训、舞蹈培训、创业培训……一些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开始参加各类培训班,希望自己能在假期里学习“充电”,为将来工作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大学生“充电热”也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教育培训经济的繁荣。  提升个人品位和素养  据《教育》旬刊记者了解,近年来,许多高校附近大都有各类的培训班如形体、舞蹈、跆拳道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而且每个班级的名额也大都爆满。大学生群体是培训班的主
黄河“96.8”洪水是一次重要的强降水过程引起的.黄河流域地形复杂,而且降水时间分布极不均匀,预报难度较大.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引发了全民收视狂潮。同时,也再次掀起了大学校园里“吃货”的自主觉醒。还有一部分人群则盯住“舌尖上的校园”这块蛋糕,从中学会了励志创业……  瞄准舌尖上的商机  当不少同学还在创业和就业之间迷茫的时候,济南大学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大四女生刘晓已经有3年多的创业历史了。针对省城白领吃不到快捷方便的午餐的情况,她在山师东路开了一家饭店,当起了卖盒饭的小老板。半年下来,她的小店利润
大学生对于新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和尝试心理,对于节日的变化和引进能够很快地接受,为西方节日在大学校园的兴起奠定了受众基础。新年元旦、清明节、中秋节、国庆节、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是大学生经常庆祝和比较关注的节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和具有依赖性的经济条件,有着超前的消费观念和滞后的消费实力。每遇节日,大学生的消费往往呈现出井喷的势头,节日经济成为高校大学生离不开的一个话题。  
大学生虽然没有直接的经济来源,但他们总是会通过各种巧妙的办法展示他们的“巧实力”。租赁市场随之也就应运而生。  电脑租赁  查资料、写论文、了解时事……电脑几乎成为了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用品,可电脑的费用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承受得了的。荆州一些高校的大学生们想出了新招——租用电脑。学子们普遍认为,租电脑投资少,还不涉及将来电脑的处置问题,比买要划算得多。长江大学大二学生小宋说:“现在租一台电脑一个月价位
近年来,动漫专业长期存在“叫好不叫座”现象,其毕业生是一直就业的困难户。今年,动漫专业继2013年之后,继续名列教育部公布的就业红牌榜上。动漫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原因何在?  《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动漫产业在中国正呈现爆发式增长,人才需求特别旺盛。动漫毕业生就业难,反映的是大学里课程设置不合理,而不是社会无需求。只要教学贴近产业需求,动漫专业毕业生就业并不困难。  增长中的困惑  1998年,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