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装修材料的危害及控制措施探讨

来源 :科技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khp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如东县商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江苏南通226400)
  
  摘 要分析室内装修材料的危害,并提出相应有效地控制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室内装潢;材料;危害;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92-0173-0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健康、绿色环保、舒适的室内环境的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要求。然而,现在市场上有些室内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的含量严重的超出有关规定的标准,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1室内装饰材料的有害物质及对人的危害
  现代装饰室内一般都是采用合成塑料制品、化纤维制品、粘合剂、油漆、涂料等。在装修的初期,特别是在装修的后的几个月内,这些建筑装修材料会发散出大量的甲醛、甲苯、甲苯-二异氰酸树脂、苯乙烯、甲醇、酚、氯乙烯等有毒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会严重的污染室内的空气,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
  1)甲醛。甲醛是室内装饰材料内的普遍存在的有毒物质。它是一种能够挥发的刺激性气体,能够刺激人的眼和呼吸道粘膜以及皮肤等,造成皮肤、眼、鼻咽喉的粘膜等的干燥、发痒,轻者会引起咳嗽、流泪、喷嚏等;严重者会引起哮喘、过敏等不良反应。此外,甲醛还对人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造成损失。例如:当空气中的甲醛的含量达到1.34mg/m3时,会引起中毒性肝炎。时间长者,甲醛还会诱发癌症。我国室内的空气甲醛含量的标准时0.08mg/m3。
  2)苯及其同系物。苯及其同系物也是建筑装饰材料中普遍存在的有毒物质。它可以引起人得慢性中毒,使人出现头痛、头晕、失眠以及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等症状;它还可以损害造血系统、使得血中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引起白血病;此外,苯及其同系物也会损害皮肤,造成皮肤干燥、脱屑、疱疹等。
  3)甲苯-二异氰酸树脂。甲苯-二异氰酸树脂也是一种能够挥发的有毒物质。它主要来源于油漆、涂料等中。甲苯-二异氰酸树脂能够使人患过敏性哮喘,严重者也会引起造血系统的损害,产生类似苯中毒的迹象。
  4)氡及其子体。在花岗岩、水泥、粘土、砖瓦以及煤渣中的镭、钍衰变释放出氡及其子体。氡是一种惰性放射性气体,它会诱发人患肺癌。据资料统计,室内氡的含量超标诱发肺癌的发病率是10%。因而,近几年来,国际上已经将氡作为居室空气清洁评价的指标规定其的含量的上限为0.027WL。
  5)酚。酚普遍存在各种塑料制品、地板革以及各种贴面中。酚能够使细胞蛋白凝固,造成局部的组织坏死,并能够抑制呼吸中枢、血管舒缩中枢以及体温调节中枢等,严重者会造成呼吸麻痹或者循环衰竭而死。
  6)甲醇。甲醇主要来源于塑料制品、地板革以及贴面等建筑材料中。甲醇主要的危害是麻痹血管,造成神经变性等,特别严重时会使视神经造成损害。
  7)氯乙烯。氯乙烯是作为聚氯乙烯的单体,用于制造绝缘材料、粘合剂、涂料以及合成纤维、薄膜等。氯乙烯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雷诺氏综合症、周围性神经炎。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等。
  8)苯乙烯。苯乙烯是制造聚苯乙烯、丁苯橡胶、香料、离子交换树脂等化工原料的单体。它的毒性较上面的较低,主要是引起刺激。但是长期接触也会损害神经系统、视觉系统、消化系统等。
  2控制装修材料内有害物质的措施
  2.1相关部门可以采取的措施
  1)调查装修市场内的装修材料。室内装修材料中释放的有害物质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在当今社会已经是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热点。因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室内装修市场中各种装修材料的摸底调查的力度,彻底的清除没有厂名厂址、没有检测报告、没有合格证书的产品,对于不合格的产品要严格根据相关的规定对其进行惩处,不允许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2)加强对装修市场中装修材料的检测工作。国家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制定了《室内建筑装饰材料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目前出台的标准有:甲醛释放限量,内墙涂料有害物质限量,木家具有害物质限量,胶黏剂有害物质限量,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的限量,以及壁纸有害物质限量,聚氯乙烯卷材地板、地毯、地毯衬垫、地毯胶黏剂的有害物质限量等。有关部门要根据这些标准,定期的对装修市场的材料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的结果要公布于众。
  3)开展室内环境污染对人体的研究。环境卫生工作者可以积极地开展环境污染对人体危害的研究和监测,并适时的将研究的成果告知人民群众。研究空气污染特别是室内空气污染与癌症,呼吸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的关系,研究室内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敏感性指标,从而可以从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及早的发现污染物对人体的健康的影响。
  4)开展对无毒或者低毒装饰材料的研究,提倡绿色消费。装修材料企业不要只是一味的追求利益最大化,要从保护人民的角度出发,通过不断的科研,研究出无毒或者是低毒的装修材料,改善生产技术和工艺,改变配方,尽可能的采用无毒或者坏死低毒的物质作材料。
  2.2消费者可以采取的措施
  1)选择合格环保的材料。在选择装修材料时,要事先参考一下资料,了解一下装修材料的基本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国家相应的参数,品牌、权威认证等,选择合格的、环保的装修材料。
  2)建立绿色的装修理念,提倡简单质朴的装修方式。在当代社会中,很多人不注重实际,特别的强调感官的效果,追求过分的奢华。而实际上,喝多的奢华品都可能是有毒物质的来源。因而,在实际的装修中应该注重实用、健康、环保,建立简单、质朴、环保、安全的装修理念。减少人造材料的使用,多使用自然材料。设计者要多采用绿色设计,注重研究和应用健康环境、多功能环境、生态环境;消费者要了解大多数的专修材料都是有毒的,有污染的,要慎重的选择。
  3)加强空气流通。无论使用怎样的装修材料,它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污染物质,因而,一定要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依据室内的面积,设计相应的通风面积。卧室、客厅、卫生间的通风面积要大于1/20;厨房的通风口面积要大于厨房地板面积的1/10,并尽可能的是通风的路径直。从而,保证空气的流通,减少室内污染物质的含量。
  4)养殖环保的植物。根据有关的研究表明,在24h照明以及正常的室温环境下,在一10m2的室内,一株龙舌兰可以吸收70%左右的苯,50%左右的甲醛以及24%的三氯乙烯;而虎尾兰可以吸收大约80%的有害气体;一盆常春藤能够吸收室内90 %的苯。这些研究表明,部分植物可以吸收一定量的有害的气体。因而,可以在室内适当的养殖环保的植物。
  5)使用技术手段。利用空气净化器或负离子发生器等也可以过滤、清除室内的有害气体。
  总而言之,建筑装修材料存在和释放的有害、有毒的物质,影响着人民的健康生活,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卫生监督管理的力度,整顿建筑装修材料市场,严格控制建筑装修材料的质量;并且要严格的控制毒性指标,推动企业开发安全、无毒或者低毒、环保的装修材料,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使人们群众可以使用安全、绿色、环保的建筑装修材料。
  
  参考文献
  [1]葛新亚,高睿君.建筑装饰材料对室内环境污染的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7.
  [2]郭蕊,张译心.浅谈建筑高级装饰材料的化学污染及控制[J].2010,11:109.
  [3]顾兴成.室内建筑装饰材料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中国热带医学,2002,
  2:259.
其他文献
本刊讯 据中华纸业网报道,2015年新春伊始,广西柳州两面针集团宣布订购了两台新的特斯克(Toscotec)卫生纸机。两台纸机基于特斯克ES概念,纸机设计车速1500米/分,日产量65吨。特斯克
本文采用不同条件抽提银杏外种皮多酚氧化酶(简称PPO),比较了抽提条件对PPO活性的影响;利用乙醇分级法对银杏外种皮多酚氧化酶进行初步分离纯化,比活力从49.8μ/mg提高到292
目的探讨双密达莫抑制流感病毒A(H1N1)核蛋白基因(NPG)的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药物抑制流感病毒NPG效应。结果药物对MDCK细胞的毒性范围:1∶64稀释为无毒界限。病毒
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建筑施工中先进的技术和先进设备不断引进,以前大多采用现场人工搅拌、人工浇注、用人拉,用车推,耗时费力又占用大量场地,现在多采用商品混凝土施工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spinocath连续输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行分娩镇痛对母婴的影响。方法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足月初产妇120例(ASAⅠ-Ⅱ级),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0例。镇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有些关键环节往往容易被忽视,这样不仅使公路的使用寿命缩短,而且留下了安全隐患。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简要分析了如何做好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质
目的探讨Monarc吊带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疗效、手术安全性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期间对女性SUI患者26例进行Monarc吊带术治疗,对手术效果、并发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经普及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学校通过建设校园网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是比较普遍的了,在实践中,学校的校园网络在建设和使用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即对
本文对Q345R钢进行手工电弧表面堆焊焊接,并通过对接头组织及性能的分析,评定所选焊接工艺的合理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选用手工电弧焊对Q345R进行表面堆焊;制备接头金相试样,对接
目的 探讨高龄老年人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将117例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3组:研究组(n=41)年龄≥80岁,对照组1(n=34)年龄65~79岁;对照组2(n=42)年龄18~64岁.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