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gde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蒙古国是我向往已久的,在《世界知识》杂志做中国周边地区的组稿工作二十年了,最初是从东北亚做起的。从纸上谈兵来说,对该地区不可谓不熟悉。而此前也已先后去了俄罗斯远东、日本、韩国、朝鲜,8月中旬能有机会随中国青年代表团去蒙古国访问,也算是完成了我走遍东北亚的心愿。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仍然再一次强烈地感到“纸上得来终觉浅”。
背景是位于蒙古国中央省“长金博尔多格”的世界上最大的成吉思汗骑马塑像。

  在很多中国人眼中,蒙古国或“外蒙古”跟内蒙古没有太大差异。我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那里的人穿蒙古袍,吃牛羊肉,喝奶茶;在大草原上除了有很多蒙古包外,还会有敖包;受清宫戏的影响,我们也会以为蒙古国人会喜欢说“满蒙一家亲”……
  从北京到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飞行距离1160公里,比北京到上海还要近,但我们真的了解这个国家吗?
  印象深刻的蒙古国元素
  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飞,不到两个小时飞机就降落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成吉思汗国际机场了。机场很像我们很多年前机场的样子,停机坪上除了刚刚降落的这架飞机外,还有几架带着螺旋桨的飞机。8月正是蒙古国最好的季节,不由得深深吸了一口蒙古高原纯净的空气(不过,后来当地朋友告诉我们,冬天的乌兰巴托却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在不大的入境大厅等着办手续的人很多,摩肩接踵,有很多西方游客,背着大包小包。候机厅里贴着一些广告画,大意应该是欢迎大家来蒙古国旅游吧,蒙古国姑娘灿烂的笑容很有感染力。此后在蒙古国的街头、博物馆里、纪念品商店里、餐厅里,都会看到很多西方游客的身影,当然还有另一个大的外国人群体——日本人和韩国人。我感到了这个国家的开放。
  大巴由机场向乌兰巴托行驶的过程中,看到发电厂、大量密集的很像我们国内板房那样的成片住宅,以及夹杂在其间的白色蒙古包。据说,那是因为近年来牧区经济不太景气,大量牧民拥入城市,却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于是便聚集在乌兰巴托周围,形成了现在城市周边的棚户区。大巴驶进乌兰巴托市后,又看到很多三四层楼的房子,偶尔也会有一闪而过的现代建筑。如今的乌兰巴托已经集中了全国约一半的人口。也许是因为这个因素吧,我们之后的每次出行几乎都遭遇堵车,这点倒是很像北京。
  在蒙古国访问期间,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词,一个是成吉思汗,一个是戈壁。从该国货币,到各式巨大的雕像、各种纪念品、邮票等,无一没有成吉思汗的光辉形象,而宾馆、酒类、食品等也多以成吉思汗命名。在我们参观几家博物馆时,成吉思汗也是被提及最多的名字,我感觉那几位讲解员在讲到成吉思汗时眼里都放着光,充满着骄傲和自豪。我们住的酒店叫成吉思汗酒店,我们每天出行必经的乌兰巴托市中心最大的广场叫成吉思汗广场。该广场原名苏赫巴托广场,是以领导蒙古国独立的共产主义政党“人民党”的创始人苏赫巴托的名字命名的,不过,2013年7月经首都公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会议讨论通过,更名为成吉思汗广场。那里有一座大型的成吉思汗坐像,总会看到年轻人在雕像前拍婚纱照,还有一些看着像是远道而来的身着传统蒙古族服装的牧民也在扎堆地照相,坐像前有军人看守着。当然,作为中国人,让我最感冲击的是,不管是讲解员的介绍,还是当地人的言谈,都认为而且强调成吉思汗只是他们的伟大祖先。这与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很不同,在我们很多同胞的认知里,成吉思汗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天骄。
  而戈壁一词出现频率之高是在情理之中的。从北京起飞大约二十分钟后,透过舷窗看到的世界就是一望无际的戈壁了,戈壁一词虽然很熟悉,但此次蒙古国之行才知道它是蒙古语Говь的音译,是沙漠和裸岩的意思。如此说来戈壁与蒙古国就有了不解之缘。从飞机上望去,沙漠和砾石呈现出不同的构图,有时像一个个小小的山脊,绵延起伏;有时又如沙漠之海,波涛滚滚;有时会看到点点的绿色,点缀在茫茫的黄色沙海里。直到快要抵达乌兰巴托时,才看到多一点的绿色,感到有了生命存在的痕迹。在蒙期间,我们参观了该国最大、最先进的羊绒衫厂,这个品牌的羊绒衫叫gobi。之后我们很多人买了蒙古国最好的巧克力,叫golden gobi。在一场交流活动中,蒙方的演员来自蒙古国gobi歌舞团。在街上也会不时地看到这个词,而在去了蒙古包体验之后,对戈壁一词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看似熟悉的陌生国度
乌兰巴托市街景。

  到蒙古国的第一餐,计划表上写的是蒙餐,大家的心理预期应该是奶茶、手抓羊肉等,但是上来的第一道菜就颠覆了我们的认知:大家共用的很像我们速冻油条的食品。之后,至少过了半个小时,分餐制地给每人上了第一道菜——好像没有放任何调味品的生蔬菜;再过半个多小时是第二道——牛排;又过半个多小时上了一份冰淇淋。这就是正宗的蒙餐,或者说是苏式的西餐。
  走在街上,也完全是云里雾里,让我们这些只懂些英文的人误以为是去了俄罗斯,目之所及的文字像极了俄文。蒙古国现在使用的是西里尔新蒙文,是蒙古国独立后受苏联影响以西里尔字母作为蒙古语标记的文字。1944年,蒙古国当局废弃了成吉思汗时代创立的蒙古文字,改用斯拉夫语系中的俄文字母(个别字母由蒙方自己创造)为基础的新蒙文(传统蒙文是用回鹘字母书写,我们的内蒙仍旧用回鹘蒙文,人民币上就有这种文字)。我问了同团内蒙古大学的蒙古族老师,他们说,虽然两国的蒙文字母不一样,但是并不影响彼此的语言交流,只是书写时会有障碍。换句话说,蒙古国人和中国内蒙的蒙古族可以用蒙语聊天,但看不懂对方书写的文字,所以内蒙的人去蒙古国工作必须经过新蒙文的训练。   不过,在苏联解体之后,蒙古国选择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2010年,蒙古国时任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下达了关于恢复扩大回鹘体蒙古文使用的命令。2015年蒙古国议会又通过法律规定将恢复使用传统蒙古文。
  走在蒙古国的街头,看到的文字(国家机构、酒店、餐厅、电影院、咖啡馆、商场、超市等等一切的名字),除了很像俄文的西里尔新蒙文外,还有少数的英文和更少数的韩文、日文,汉字几乎没有,即使是中餐馆——“北京大妈”,招牌上写的也是Beijing dmm,“王先生中餐馆”写的也是Mister Wang’s Restaurant。在我们所住的成吉思汗酒店的一楼有一个很大的超市,里面大量的物品都是进口货,尤其是食品。最多的来自韩国,也有日本的,我们费力地在里面找了找,只找到了几棵来自中国的大白菜。个人感觉日韩在蒙古国的影响要比中国大。
  在乌兰巴托街头,曾在不经意间发现日本车很多,再留意一下,发现丰田车最多,多到忍不住多次去数街边停车场或者堵车时前后左右的丰田车,竟然占到60%以上!问了在那里常驻的朋友,得知大部分都是二手的。站在乌兰巴托街头,如果只看车,又会有恍若置身日本的错觉。
  三大支柱产业
  蒙古国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天然草场,畜牧业是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加工业和生活必需品的主要原料来源。目前畜牧业产值占该国出口收入的10%。但主要还是靠天吃饭,粗放型经营。水草好的年份,牛羊繁殖数量就高。夏天遇到旱灾或冬天遇到雪灾,畜牧业就会受到影响。目前,蒙古国每年仍需要进口大量的禽肉、牛奶和奶制品来满足国内的需求。
  在蒙期间,为了体验草原生活,我们被安排在离乌兰巴托市200多公里外的蒙古包住了一晚。站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确如那首古诗所言“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但却又是不用风吹就见牛羊,因为草原的草都低得贴地皮了。那晚的草原,星星很美很美,缀满了整个夜空,是我至少20年都未曾见过的星星天幕,但是野茫茫的草原却缺水,不仅草低,一些地方还已经被沙化了,裸露着岩石和沙砾——再次想起戈壁一词。虽然只是一个晚上,我们也被严格地限制了用水。我们的车在大草原上奔跑的时候,并没有看到牛羊满山坡的场景,只是隔一段距离会看到一群牛羊。戈壁、干旱的气候不仅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也使得当地的种植业非常有限,水果和蔬菜大部分都靠进口。
  近几年,矿业成为蒙古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过去三年,蒙国内生产总值的17%、出口总额的81%、政府预算的23%和吸引外资的73%来自矿业。近年来中国在矿业勘探、开发和矿产品深加工等方面与蒙古有较多的合作,矿业投资占中国在蒙古国总投资的51%。为吸引外资,特别是中方投资,蒙古国做了大量工作。2013年,蒙古国修订了投资法,对外资和内资一视同仁,并为外资公司的登记注册提供更便利的条件。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蒙古国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目前蒙古国在矿产品深加工方面还没有足够的技术,因此希望能与中方进一步提高合作的规模和水平。我们参观了当地的一家发电厂,出访团里也有成员已与蒙方的相关方面合作了多年,在这个电厂里我惟一一次看到了汉字,是写在中国进口的设备上的。还看到了五星红旗,那是电厂为了我们的到来特意升起的。
  蒙古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被称为“蓝天之国”。早在2007年,政府就制定了《2007~2021年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其中将旅游业放在了与畜牧业和矿产业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上。就我个人而言,草原体验那天见到的是我梦里的蒙古国: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很具穿透力的阳光、冲击视线的蓝天白云、独具特色的蒙古包、铺满整个天幕的繁星、民族特色浓郁的马头琴和蒙古舞表演、古老的祭祀、放雕活动、骑马骑骆驼,还有真正的蒙餐——手抓羊肉、奶茶等。
  正是这些原生态风光,为蒙古国旅游业打开了市场,独特的游牧文化,也给游客带来了极大的心灵震撼。近年来去蒙古国旅游的人数大幅上升,走在乌兰巴托的街上,总会看到背着大包小包的西方人,还有和我们长相相似、却操着不同语言的东方人。只是大草原的缺水又让人不由得有些隐忧。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此访期间,蒙古国外交部、矿业部、人民党青年联盟、人口发展与社会保障部、蒙古国青年联合会等机构分别与代表团进行了工作会谈;代表团与蒙方共同举办了“中蒙青年企业家商贸论坛”;考察了蒙古国青年文化中心、蒙古国民族大学及戈壁公司羊绒生产厂;参观了藏传佛教圣地甘单寺、寨山蒙苏革命英雄纪念碑、13世纪文化建筑群、成吉思汗大雕塑和特日勒吉国家森林公园。这些座谈、考察和参观活动,使我对蒙古国的社会状况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对蒙古国有了直观丰富的感受。
  中蒙两国有着漫长的边境线,边境地区民族相通,文化相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届政府均坚定不移地奉行对蒙睦邻友好政策,尊重蒙古国的独立与主权。但由于一些历史因素,在很多年里,中蒙这对近邻反而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苏联对蒙古国实行了75年的实际控制。在那段时间里,苏联对蒙古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进行了改造,不准蒙古国进行民族思想教育,不准宣传成吉思汗,不准信仰藏传佛教,全民学习俄语,所有的官员到苏联留学。同时鼓吹蒙古国只有紧跟苏联,才能不被中国收回,强调中国是蒙古国最大的敌人和威胁。在苏联的改造和教育下,蒙古国对南方的近邻存有很大的戒心。同时蒙古国人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吃饭使用刀叉,牛奶加面包,而且男人西装革履,女人长筒靴加毛呢裙。
  苏联解体后,长期依赖苏联的蒙古国,一度曾无所适从。之后,它摒弃了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发展市场经济,并从蒙古人民革命党的党章里删除了“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选择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蒙古国还提出了“第三邻国”的外交选择,视美国为“第三邻国”,积极发展同美国的关系,从而获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治支持、军事合作和经济援助,同时也拓宽了蒙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空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蒙古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亚洲是排在前列的。直到前些年,在他们的认知里,中国人的发展还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此,一位蒙方人士表示,由于蒙古国的基础设施和通信系统仍然较为落后,对外部世界的信息更新速度较慢,尤其是居住在牧区的百姓更是没有即时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因而很多人对中国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苏联灌输的印象上。然而恰恰是在最近30年,中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这位人士说他每次到中国都会明显地感受到较他上一次来时又有了巨大的变化。他还表示,2014年8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国,两国元首共同宣布将中蒙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对大幅推进两国全面的交往是一个重大机遇。
  的确,凡是来过中国特别是看到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的蒙古国人,对中国的态度都明显积极和乐观。事实上,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在影响着蒙古,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稳定的周边环境,蒙古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近些年中国去蒙古国投资的人不断增多,此行中又有中方企业家与蒙方达成意向性的合作协议,另外中国去蒙古国旅游的人数也在上升。
  习主席去年访问蒙古国时曾表示,“中国愿意为包括蒙古国在内的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蒙古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也表示,蒙方高度重视发展蒙中睦邻友好合作,希望同中方扩大双边贸易,加强农牧业、煤炭、电力等领域合作,愿积极参与中方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
  期待中国的丝绸之路倡议与蒙古国的草原之路计划成功对接,为两国人民带来的更多的福祉。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其他文献
一、前言锂是重要的战略物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锂的需要量日益增加。盐卤是锂的主要资源之一,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盐湖资源,例如,青海有藏量很大的大柴旦等盐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