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维持策略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tx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机问题一直是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工作者非常关心的话题,大家都相信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如何把各种理论系统地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却是许多老师感到困难的事。现任教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的凯勒博士把讨论动机的相关研究,做了整合分析后提出了ARCS模型,它包括四个部分:注意、相关性、自信和满意。首先引起你对一件事的注意和兴趣,接着,让你发现这件事跟你有切身的关联,再让你觉得你有能力和信心去处理它,最后你得到了完成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习作教学的重要内容:“有写作动机”“有东西可写”“能够写出来”,三者密切联系。没有写作动机,不想写,就不会积极搜集材料,就不会“有东西可写”;没有写作动机,没东西可写,“能够写出来”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写作动机是前提,是关键。ARCS动机设计模型恰恰是为提高学生学习动机提供理论上的框架和方法上的指引。
  一、情境导引动机,刺激学生习作意愿
  ARCS动机设计模型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个要素是注意。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注意策略主要有:具体化、变化、参与等。就小学生学习习作和进行实践活动来讲,需要一种外部的刺激。对小学生来讲,感兴趣的外部刺激和情境,容易引发并强化他们的写作动机,会使学生主动积极热情地学习写作,进行习作实践活动。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经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写作。如:“书信往来”——与异地小朋友联谊,用书信的方式来介绍自己的习作,和异地小朋友相互交流、分享;“办墙报展览”——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活动后期,对实践活动的资料进行书面整理,完成习作,然后,把习作配以图画或者实物张贴出来,宣传介绍人物、事物;“网上交流评比”——把自己的习作贴到网络论坛里,与各地网友交流、分享、讨论。这些情境,都是能够引发学生进行交际、交流、获得快乐体验的情境性活动。运用了变化与参与的策略,使作文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们情绪高涨参与其中,刺激学生的习作意愿。
  二、过程导引动机,维持学生习作热情
  建立起相关性是ARCS动机设计模型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二个要素。作文本身更多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积累、感悟,外在刺激的新异性比较差。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使过程本身具有使学生感兴趣的因素,让习作教学本身就有新异性、刺激性。因此,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与学生目前的兴趣和经历相关联的模拟、类比、个案分析或事例,先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发现的兴趣。然后再设法引起学生通过书面表达来实现自我展示、与人交流”这样的需要,并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成功的积极的期望。整个习作教学的过程始终有动机的驱使,学生会积极地进行如何表达方面的学习。学生因观察、探究,了解问题的产生,而产生了关于“如何观察、探究”等方面的需求,有新的发现和积极的体验以后,动机进一步产生,满足“如何很好地书面表达的需求”。
  三、成就导引动机,提高学生习作情绪
  若要让学生喜欢习作,爱上习作,还要让学生有成就感、满足感。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外在的奖励,如语言的夸奖,奖状、奖品的鼓励等,学生的习作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重时,因成就感带来的自尊和满足也是非常重要且深具影响力的。所以要让写作成为一种享受,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的习作批改、讲评方式。因为传统的习作批改与评讲,习惯于从报刊文章和成人的角度审视小学生的习作,这里不是,那里不对,教师批改得越细致,评讲得越多,对学生的伤害就可能越大。笔者主张将这个环节改为习作赏析,这不仅让学生从中得到满足和成功感,也从精彩和成功中学习写作。一读,学生在班上渎,在小组读,在家里读,可以读整篇文章,也可以读精彩片段,老师、同学、家长用心聆听,发现、赏析精彩的片段、句子、词。二贴,开设习作园地,每次作文课后都贴上几名同学的作品,平时写的日记、读后感,考试的作文,都可以贴上去。老师贴,别的同学贴,更鼓励自己来贴。即使学生一开始做得并不是很好,也要给予他们鼓励和表扬,这种善意的欺骗比教师剖析、批评得体无完肤的技能指导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老师的语言、态度、行为以及教学设计等,都应考虑让学生有持续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或结果上得到满足感。
  ARCS动机设计模型是一个启发性的模式,它为教师提供的仅仅是一种启发性的指导。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运用ARCS动机设计模型,其实际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人对模型的领悟、理解及创造性运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苏教版必修一课本第四单元题为“像山那样思考”,导语提示说:“文字不是绘画,如何构图敷彩?文字不是音乐,如何摹声拟音?但是,文字恰恰能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而郁达夫先生在《江南的冬景》中就用他的那支笔构图敷彩,摹声拟音,文笔细腻得宛如江南的细雨,将“江南的冬景”似有若无地播洒在读者的心间。  “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黑女擦上脂粉本来是为了不让人看出本来的肤色,这里却依然能看出黑黑的
期刊
一  语文课堂效益,是一个老话题,它又是一个长青话题,历久弥新的话题;是一个不可能一锤定音一劳永逸的问题:只要存在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效益”的探究必然永远伴随着执教者,不管是初涉教坛还是语文课堂把握游刃有余的成熟教师。  二  不时能听到“有效课堂”与“无效课堂”的讨论或评论。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读了12年的语文,又读了大学四年中文本科,而后初涉语文讲坛,一时之间语文课堂把握还有点拿捏不准因而影响了
期刊
为弘扬优秀传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新型语文教师,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叶圣陶研究会与《语文世界》《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月刊》《读写月报》五家期刊联合举办第八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  主办单位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教育部主管)  叶圣陶研究会(民进中央主管)   《语文世界》(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主办)   《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主办,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华东地区优秀
期刊
在教学中刻意煽情、追求花样、标新立异,这样的课堂如浮光掠影,根本没有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也是造成学生语言“零生长”问题的重要原因。提到根本任务,叶圣陶老先生讲过,语文这门学科有它的独当之任,独当之任在形式上,在怎么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上。也就是说,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的运用”,这是语文教学的本体需求,更是发展学生言语智能的根本途径。  一、聚焦标点,在容易忽略处发现“生长”机遇 
期刊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因为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备受一线教师的欢迎。我校自承担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运用‘问题教学法’优化农村小学教师行为的策略研究”的研究任
期刊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感悟语言,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高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如何上,有哪些切实有效的课型?笔者就最近实践的《鲁滨逊漂流记》课外阅读系列指导课来谈谈。  一、引导在前,有法可依——课外阅读导读课  进行这种类型的课外阅读指导,一般是在阅读文学作品初期,为的是克服放任自流现象,减少学生自读的盲目性。“导读”一词中的“导”就是
期刊
三年级是习作教学的起步阶段,主要致力于片段训练。如果在这一阶段学生对书写片段感兴趣,能掌握片段描写的基本方法,那么到高年级,学生的作文就能得心应手了。那么三年级的作文起步怎样教学,才能让学生上路子呢?我听了扬州市名师陶艳敏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的“写清活动过程”的习作指导课,有种顿悟的感觉。她在这节课里开展了“吹泡泡”的游戏活动,用游戏的精神解放了陈旧习作理念对孩子的束缚,释放出孩子自由独特的个性,促进
期刊
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我们每个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课题。作文教学主要是两个阶段,一是作文指导阶段,一是作文评改阶段。在高中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坚持用“赏析一领悟一评改一提高”的“四步”作文评改法,收到明显成效。  一、赏析:赏佳作,感受美,析不足  佳作1(节选)  俗语:早起的乌儿有虫吃。  5:35分  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扰乱了我的美梦,我用力翻了个身,睁开蒙
期刊
《雨后》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诗作。作者冰心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图景,读来不由让人会心一笑。这首诗虽然贴近孩子生活,但诗歌中小哥哥和小妹妹的矛盾心理(即小哥哥明明摔了一跤,嘴里说着糟糕,可为什么“脸上还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呢?小妹妹明明也想像哥哥那样摔上痛快的一跤,可为什么还要“轻轻地小心地跑”?)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学习第3节,学生自然地对小哥哥的矛盾心理产生了疑
期刊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为何如此感人肺腑?带着学生的疑问,我仔细研究了文本,这篇小说之所以有如此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是和始终贯穿在文中的“花”这个意象性的描写分不开的。经过这番思考,我决定以“花”为突破口,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景物描写的作用,用景让自己的记叙文靓起来”为目标,以“让景美化你的文章”为题,设计了三次“读写训练”,将“读”与“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景物描写的几种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