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竹产业作为浙江林业当中的重要产业,对林农的增收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其发展规模也逐步扩大。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浙江省竹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浙江省竹产业发展所需要采取的扶持措施。
【关键词】竹产业;产品同质化;竹材加工
浙江省是竹业生产、加工、贸易大省,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各项扶持政策,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加强了技术创新与推广,竹林面积不断增加,产业规模不断拓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发展。浙江省以占全国六分之一的竹林面积,创造了占全国三成的竹业产值、四成的出口额,赢得了“中国竹子看浙江,浙江竹子富林农”的赞誉。
一、现状与特点
1.发展规模逐步扩大
近几年,我省竹林面积逐年增加,由2009年的83.34万公顷,增加至2012年的86.43万公顷,平均年增1.03万公顷。毛竹株数由2009年202331万株,增长至2012年的244148万株,年均增长13939万株。竹业加工规模也逐步扩大。2010年全省毛竹产量1.5亿根,到2013年全省年毛竹产量1.88亿根,毛竹产量年均增长1267万根。在低炭生态消费的引领下,竹制品更趋丰富。竹主要产品为竹地板、竹窗帘、竹地毯、竹日用品、竹工艺品、竹胶板、竹材家具、竹笋、竹炭、竹纤维纺织等产品,几乎可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2.对山区经济的贡献逐年显现
2012年我省竹业总产值达358亿元,比上年增长9.15%,其中种植业87.04亿元、占24.3%;加工业217.3亿元、占60.7%;旅游服务业53.7亿元、占15%。
全省有34个县(市、区)的竹业产值超亿元,其中安吉131.4亿元、临安28.1亿元、余杭33.4亿元、龙游10.1亿元、德清21.4亿元、衢江13.3亿元、庆元21.2亿元、龙泉13.9亿元、奉化8.7亿元、遂昌8.5亿元。竹产业在促进山区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持续增加
竹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产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是现阶段最适合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之一。全省农村有几十万从事竹产业,主要为竹子栽培、竹笋培育、笋竹加工、销售、森林旅游。普通培育的毛竹林每亩年收入约700元,高产栽培可达2000多元;雷竹等笋用林每亩年收入达1500元,高产栽培可达5000元。安吉、临安等竹产区农民60%的收入来自于竹业。竹业已成为了我省山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问题与困难
1.“大产业与小企业”并存的局面在短时间内难于根本改变
全省竹产业产值达358亿元,但低、小、散的产业局面普遍存在,现最大的竹加工企业其年产值也仅3亿元,至今无上市公司,龙头带动能力不强。企业之间的联合、兼并重组困难重重。此外,企业缺少名牌,社会影响力不大,区域品牌整合难上加难。“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我省竹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大庄”、“双枪”、“永裕”、“士林”等一批竹业品牌在全国的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但在全社会、在国际上距离“名牌”还有相当的距离。
2.生产成本上升过快,产业转移形势严峻
竹产业是富民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论是竹林的培育管理、竹材的采伐、竹笋的采挖、竹材加工等诸多环节仍然沿袭着人工劳动的方式,大量使用人工,机械化程度不高。我省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企业管理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法律法规落实较好,促使竹企业用工成本大幅上升。国家实施“工资倍增计划”,又使企业工资成本支出大幅增加。由于生产管理成本上升过快,竹产业效益下降,再加上外省的一些优惠政策,我省竹产业向周边乃至西部许多省份转移趋势加快,福建、江西、安徽以及湖北、四川等中西部省份都有较多的浙江企业家的身影。许多转移出去的企业已经形成与省内企业竞争的态势。
3.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低效竹林比重依然较大
近年来,尽管政府加大了对竹林道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由于我省处于自然灾害多发区,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道路等基础设施毁坏严重。在以家庭经营为单位的农村经常会出现“有路却不能走”的局面,肥料没法上山,笋竹难于下山,许多竹林因此又沦为“低产低效林”,影响了竹农低产林改造的积极性,增加了低产林改造的难度。
4.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知识产权难于保护
我省竹制品企业产品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一家单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发的成果,很容易被行业内企业仿制,专利保护面临困难,维权成本较高。甚至人才流失和企业间恶意竞争,造成企业投入研发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企业开发新产品。
5.受消费理念影响,“墙内开花墙外香”
竹木产品是可再生的资源,比起金属、水泥、塑料等制品,具有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特点。竹材生长快,采伐对环境影响小,因此竹制品比木材产品更容易再生,更加低碳和环保。受环保理念的影响,竹地板、竹装饰板等竹产品深受欧美等发达国家青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竹地板研制成功后,一直以出口为主,内销市场很少。由于消费引导不够,国内家装方面重实木轻竹材,竹地板等国内推广速度缓慢。一些企业在国内推广举步维艰,如杭州大庄在郑州等北方市场的竹地板专卖店生意十分清淡。
三、对策与建议
1.扶优扶强扶大,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建议在政策、资金、科技和税收等方面重点扶持产业带动面大的龙头企业,扶优扶强扶大,鼓励中小型企业的兼并整合和重组,积极培育上市企业,以此推动我省竹加工业的全面转型升级,破解 “大产业与小企业”的竹产业困局。努力培育和保护名牌产品,进一步提高竹业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品牌,各级政府对获得名牌、知名商标等优秀的企业要给予奖励。
2.加强对竹材加工共性、关键技术组织联合攻关
对洁净生产、节约生产具有较强实力的林业龙头企业和新技术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其产业化。要通过新技术产业化应用等项目支持竹加工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利用技术优势,继续保持浙江竹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3.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经营主体,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组织,采用订单方式组织生产,提升产品质量,促进标准化生产。重点鼓励组建股份制专业合作组织,确保农民不失山失地,在实行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中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在发展生产中得到实惠。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现代林业园区建设,承担林业建设项目,进一步扩大竹林的政策性保险覆盖面积。继续加强竹林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低效林改造,扩大高效竹林面积。增加竹林道、喷滴灌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强竹林休闲观光园区设施建设,发挥竹林基地的多种功能和多种效益。
4.加大对行业协会的支持,强化行业的组织、引导、协调、服务功能
政府可在行业品牌建设、标准化生产、产品的质量安全等方面给予协会更多支持,完善竹产品海关编码与竹制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加强协会自身建设,通过开展产业预警、标准制定、品牌创建等工作,努力提升协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的能力。
5.加强产品推介,拓展竹产品消费市场
政府部门要积极为企业拓展市场搭建平台,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市场开拓、产品会展。要进一步完善笋竹产品推介宣传活动。对于成功在国际上站住脚跟的产品品牌予以项目补助。加强竹产品专业市场的培育和支持,确保浙江竹产品的市场优势。政府要加大支持培育市场力度,制定配套政策,促进竹业主产区的竹类专业市场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如:安吉竹业城、余杭竹制品市场、临安竹笋市场、德清浙北毛竹市场、遂昌竹炭市场等;探讨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建立竹制品专区的可能性。
【关键词】竹产业;产品同质化;竹材加工
浙江省是竹业生产、加工、贸易大省,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各项扶持政策,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加强了技术创新与推广,竹林面积不断增加,产业规模不断拓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发展。浙江省以占全国六分之一的竹林面积,创造了占全国三成的竹业产值、四成的出口额,赢得了“中国竹子看浙江,浙江竹子富林农”的赞誉。
一、现状与特点
1.发展规模逐步扩大
近几年,我省竹林面积逐年增加,由2009年的83.34万公顷,增加至2012年的86.43万公顷,平均年增1.03万公顷。毛竹株数由2009年202331万株,增长至2012年的244148万株,年均增长13939万株。竹业加工规模也逐步扩大。2010年全省毛竹产量1.5亿根,到2013年全省年毛竹产量1.88亿根,毛竹产量年均增长1267万根。在低炭生态消费的引领下,竹制品更趋丰富。竹主要产品为竹地板、竹窗帘、竹地毯、竹日用品、竹工艺品、竹胶板、竹材家具、竹笋、竹炭、竹纤维纺织等产品,几乎可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2.对山区经济的贡献逐年显现
2012年我省竹业总产值达358亿元,比上年增长9.15%,其中种植业87.04亿元、占24.3%;加工业217.3亿元、占60.7%;旅游服务业53.7亿元、占15%。
全省有34个县(市、区)的竹业产值超亿元,其中安吉131.4亿元、临安28.1亿元、余杭33.4亿元、龙游10.1亿元、德清21.4亿元、衢江13.3亿元、庆元21.2亿元、龙泉13.9亿元、奉化8.7亿元、遂昌8.5亿元。竹产业在促进山区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持续增加
竹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产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是现阶段最适合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之一。全省农村有几十万从事竹产业,主要为竹子栽培、竹笋培育、笋竹加工、销售、森林旅游。普通培育的毛竹林每亩年收入约700元,高产栽培可达2000多元;雷竹等笋用林每亩年收入达1500元,高产栽培可达5000元。安吉、临安等竹产区农民60%的收入来自于竹业。竹业已成为了我省山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问题与困难
1.“大产业与小企业”并存的局面在短时间内难于根本改变
全省竹产业产值达358亿元,但低、小、散的产业局面普遍存在,现最大的竹加工企业其年产值也仅3亿元,至今无上市公司,龙头带动能力不强。企业之间的联合、兼并重组困难重重。此外,企业缺少名牌,社会影响力不大,区域品牌整合难上加难。“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我省竹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大庄”、“双枪”、“永裕”、“士林”等一批竹业品牌在全国的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但在全社会、在国际上距离“名牌”还有相当的距离。
2.生产成本上升过快,产业转移形势严峻
竹产业是富民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论是竹林的培育管理、竹材的采伐、竹笋的采挖、竹材加工等诸多环节仍然沿袭着人工劳动的方式,大量使用人工,机械化程度不高。我省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企业管理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法律法规落实较好,促使竹企业用工成本大幅上升。国家实施“工资倍增计划”,又使企业工资成本支出大幅增加。由于生产管理成本上升过快,竹产业效益下降,再加上外省的一些优惠政策,我省竹产业向周边乃至西部许多省份转移趋势加快,福建、江西、安徽以及湖北、四川等中西部省份都有较多的浙江企业家的身影。许多转移出去的企业已经形成与省内企业竞争的态势。
3.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低效竹林比重依然较大
近年来,尽管政府加大了对竹林道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由于我省处于自然灾害多发区,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道路等基础设施毁坏严重。在以家庭经营为单位的农村经常会出现“有路却不能走”的局面,肥料没法上山,笋竹难于下山,许多竹林因此又沦为“低产低效林”,影响了竹农低产林改造的积极性,增加了低产林改造的难度。
4.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知识产权难于保护
我省竹制品企业产品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一家单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发的成果,很容易被行业内企业仿制,专利保护面临困难,维权成本较高。甚至人才流失和企业间恶意竞争,造成企业投入研发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企业开发新产品。
5.受消费理念影响,“墙内开花墙外香”
竹木产品是可再生的资源,比起金属、水泥、塑料等制品,具有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特点。竹材生长快,采伐对环境影响小,因此竹制品比木材产品更容易再生,更加低碳和环保。受环保理念的影响,竹地板、竹装饰板等竹产品深受欧美等发达国家青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竹地板研制成功后,一直以出口为主,内销市场很少。由于消费引导不够,国内家装方面重实木轻竹材,竹地板等国内推广速度缓慢。一些企业在国内推广举步维艰,如杭州大庄在郑州等北方市场的竹地板专卖店生意十分清淡。
三、对策与建议
1.扶优扶强扶大,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建议在政策、资金、科技和税收等方面重点扶持产业带动面大的龙头企业,扶优扶强扶大,鼓励中小型企业的兼并整合和重组,积极培育上市企业,以此推动我省竹加工业的全面转型升级,破解 “大产业与小企业”的竹产业困局。努力培育和保护名牌产品,进一步提高竹业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品牌,各级政府对获得名牌、知名商标等优秀的企业要给予奖励。
2.加强对竹材加工共性、关键技术组织联合攻关
对洁净生产、节约生产具有较强实力的林业龙头企业和新技术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其产业化。要通过新技术产业化应用等项目支持竹加工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利用技术优势,继续保持浙江竹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3.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经营主体,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组织,采用订单方式组织生产,提升产品质量,促进标准化生产。重点鼓励组建股份制专业合作组织,确保农民不失山失地,在实行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中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在发展生产中得到实惠。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现代林业园区建设,承担林业建设项目,进一步扩大竹林的政策性保险覆盖面积。继续加强竹林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低效林改造,扩大高效竹林面积。增加竹林道、喷滴灌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强竹林休闲观光园区设施建设,发挥竹林基地的多种功能和多种效益。
4.加大对行业协会的支持,强化行业的组织、引导、协调、服务功能
政府可在行业品牌建设、标准化生产、产品的质量安全等方面给予协会更多支持,完善竹产品海关编码与竹制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加强协会自身建设,通过开展产业预警、标准制定、品牌创建等工作,努力提升协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的能力。
5.加强产品推介,拓展竹产品消费市场
政府部门要积极为企业拓展市场搭建平台,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市场开拓、产品会展。要进一步完善笋竹产品推介宣传活动。对于成功在国际上站住脚跟的产品品牌予以项目补助。加强竹产品专业市场的培育和支持,确保浙江竹产品的市场优势。政府要加大支持培育市场力度,制定配套政策,促进竹业主产区的竹类专业市场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如:安吉竹业城、余杭竹制品市场、临安竹笋市场、德清浙北毛竹市场、遂昌竹炭市场等;探讨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建立竹制品专区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