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圣湖——青海湖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dsl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人们誉为世界天湖的西海──青海湖,除了青青的水,蓝蓝的天,苍翠的远山,碧绿的草滩,丰腴的沙滩,还有关于海龙、海怪、海牛、海神(西王母)的众多美妙传说;具有“鸟的王国”之称的鸟岛和四面环水、寸草不生、人迹罕至的三块石及周边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湖内生活着身躯无鳞,背负黑点,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全国五大名鱼之一的裸鲤(俗称湟鱼,国家重要和名贵水生经济动物)和硬刺条鳅、隆头条鳅;被称为仙山宝地和龙驹岛的海心山;具有民族风情和充满神话色彩的农历七月十八(西王母圣诞日)的祭海活动和《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深情。千百年来,青海湖以她俊秀而壮观的容姿和扑朔迷离的神话传说为国内外游人所向往。人们赞美她的浩瀚、雄伟、隽秀、神奇,被誉为青海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当我们翻开中国地图,就会看到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镶嵌着一颗硕大的“蓝宝石”,那就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微咸水湖青海湖。
   青海湖,古藏语称“赤雪嘉姆”、“赤秀洁莫”,意为万帐王母之海;西汉时称西海,取我国两汉之间“四海归一”之意,还称仙海、鲜水(海)、卑禾羌海、先伶之海,北魏时称青海,清代后期才出现青海湖名称。如今藏语称“措温波”,蒙古语称“库库诺尔”,意为青色或蓝色的湖,有些地方藏语还称“安多湖”、“措甘玛”,意为母亲湖。青海省因青海湖而得名。青海湖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南部,距省会西宁约200公里,海拔3 196米,周长约360公里,面积4 635平方公里,水最深为32.8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微咸水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环湖是历史上古羌族、吐谷浑、吐蕃等少数民族的游牧地,又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南道经过之地。
   青海湖周围山峦起伏,群山环抱。东部以日月山为界,南面是青海南山,西部为天峻山、河卡山,北部倚大通山,东南为加拉山、蛙里贡山、野牛山。湖区四面的山岭大部分在海拔4 000米以上,险峻巍峨。大通山西段岗格尔肖合力峰,海拔 5 291米,是流域的最高点。青海湖湖流主要是由迳流补给和西北风推压的作用形成。由于布哈河、伊克乌兰河、哈尔盖河等几条较大河流的河水注入,使湖水产生有规律的绕海心山顺时针水平循环流动的湖,隽秀美观。青海湖水的来源是河水,其次是湖底泉水和降水。注入湖中的大小河流有108条,可谓是众河星罗棋布、景色自然秀美。 藏族诗人形容青海湖孕育河溪之景:“碧波光耀蓝琉璃,荡漾胸怀菩提心;太阳熔得青天落,利益河溪高低吟。”
   青海湖是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属于外流淡水湖, 与黄河水系相通。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日月山强烈上升隆起,使后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青海湖便成为闭塞湖,入不敷出。青海湖每年入湖河补给15.35 亿立方米,降水补给15.57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4.01 亿立方米,总补给为34.93亿立方米,由于湖区风大蒸发快, 每年湖水蒸发量为39.3亿立方米,年均损4.37亿立方米,湖水平均矿化度12.32克/升,含盐量1.24%。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水逐渐咸化,水位不断下降,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最后成为露天半岛。
   青海湖地区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日射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每到寒冬,青海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湖光山色,满目皆白,银光闪闪,如万顷琉璃。至立夏数日,湖冰迸裂,震天动地,一宵冻解,水光澄澄。由于青海湖位于高空西风带和东南季风影响范围内,四季多风,前人记载:青海湖“......四时多风,风必烈,拔木滚石......风起闻怪声,若山崩地裂,皆枯树摧折之声也”。当春季来临,湖冰表面逐渐成蜂窝状,冰体结构酥松时,若遇大风,冰层吹裂,出现清沟和大块浮冰,随即解冻。解冻时,冰块互相挤轧塌陷,亦能发出巨大轰鸣声。风力强劲时,能把冰块吹上湖岸数十米远,将沿途土坎不平处一扫而光。若遇陡岸,冰块即簇拥峭立而过,其势迅猛,锐不可挡,惊心动魄,蔚为壮观。
   青海湖水颜色,因天空中云量多少、厚薄和光线强弱不同而变化。有云时光线弱,湖光呈青蓝色或黑绿色;无云时光线强,湖水呈绿色或浅蓝色,奇妙无穷;还因观看湖水的远近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近处为绿色,远一点为墨绿,再远一点变成浅蓝,更远就是与天一般的蔚蓝了。在碧空如洗的日子里,青海湖更显得楚楚动人;青海湖的湖底是台阶式,从外围由浅入深,神秘莫测,湖水又因其本身深浅不一而颜色不同,可谓多彩绚丽、光彩迷人;湖中还有“牛身豹尾,白质黑文,毛杂赤绿,跃浪腾波,迅如惊鹘”的怪兽传闻,令人毛骨悚然,妙趣横生,莫测高深,充满浓郁的神话色彩。
   《西宁府新志·兽类》记载:“青海住牧蒙古海中有物,牛身豹首,白质黑文,毛杂赤绿,跃浪腾波,迅如惊鹘。近岸见人,即潜入水中。不知其为何兽也。”这是对青海湖异兽最早、也几乎是惟一的文字记载。青海湖环湖地区的各族群众对湖中异兽的所见所闻时或有之,仅录海北州刚察地区几则较为真实可信的见闻于此。
   60年代初,刚察县泉吉乡年乃索麻村回族村民尕布都,冬季时常钓鱼以周济生活。有一天上午,他像往常一样赶往湖中,趴在自己所凿冰洞口,用皮大衣遮挡阳光,适应冰下光线,观察钓钩捕获情况。这时,他清清楚楚看到湖中游过来一只鱼脊般青黑色“庞然大物”。尕布都受惊吓跑回家中,认为是“神”戒其捕鱼,从此绝迹湖中。事后,尕布都回忆说,此大物像“龙”。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刚察县泉吉乡干部、民兵20余人,在沙陀寺旧址上海湾水域,看见数百米处湖面有小船般两物游弋。出水时,翻激浪花高达约2丈。其中两个民兵开枪射击,两物沉下水面,同样水浪激荡,高高扬飞。
   70年代末,刚察县泉吉乡会计于重远带领参加会计培训班的10多名乡村会计,下午路过沙陀寺旧址南边高坡,看到湖面约1公里处有两个舢舨船大小、黑色的水中物在来回迅速游动。根据物体游动姿态,能确定是动物而非机械体。10余人观看近1个小时后离去。
   1982年8月上旬,青海湖农场工副大队2号机帆船长邵太西,驾驶渔轮在海心山西侧湖面捕鱼。午时,船工见离船约500米处有一物似翻扣的舢舨船。邵太西立即驾船驶去, 疑为有船遇难前去救援。当离此物约200米时即认定非船翻扣,而是水中动物。为知究竟, 船仍向前行驶。 当船离此物约100米时,此物沉入水中,激起浪花高出船体丈余。 邵太西在《航海日记》上记载:“今在湖中见大鱼。”邵太西及船工讲他们见到仅是“大鱼”脊背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此事,青海日报社记者李镇欧曾作采访,写有新闻报道,刊登在《新民晚报》副刊上,被日本《读卖新闻报》在头版转载。
其他文献
油茶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栽培历史。油茶为常绿小乔木,主要产品为种子中的茶油,是一种不干性油,耐贮藏,色清味香,易为人体消化吸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
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谐音“右任”行,号髯公、翳翁、太平老人,官至国民党监察院长。于为一介儒生,雅好文词书法,是著名书法家、诗人、报人,为南社中坚,著有标准草书《千字文》等,时称“西北奇才”。    于老先生一生曾三行陇上。民国十一年,于右任从陕西武功翻陇山,涉渭水,过陇南,绕道嘉陵江赴重庆,走广州;民国三十年秋,于右任经河西走廊去敦煌,考察敦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现代化一个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繁荣了农村经济,农业机械化正逐渐改变"三农"落后面貌,成
在那一片被沙漠和戈壁围困的文化圣土上,确切地说,是在敦煌城郊一个车马冷落的街角上,我听到一种全然不懂却浑如天籁的音乐。是哀怨的《杨柳》笛声?是凄怆的《玉关》春风?我扭过头来四处寻觅,忽然发现那个与我年纪相仿的演奏者几乎就在我的脚下。   抱着相机和支架的我没有看见他是有原因的:因为他是一个严重肢残者,他的四肢,除了一条左臂还完好无缺以外,其右臂从齐肩的地方就消失了,他的两条腿自膝盖以
三危佛影     这是一个夜晚的世界。当所有的光辉失却了热量,大地开始静默,人却活了起来。   白天的敦煌属于自然,属于沙,属于太阳。一切生命在自然无情的炙烤下,显得如此脆弱而无奈,任由阳光奏响风干的音乐;夜晚却不同,当天际拉开夜的序幕,人却获得了生的自由。芸芸众生得以在自然间寻出一角,各自经营。   只有莫高窟例外。它在沙垛间雕凿出一块属于自己的空间,任
一、母猪营养调控1.后备母猪及未成熟期母猪后备种猪的营养需要不同于生长育肥猪,生长育肥猪主要强调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而后备猪则是良好的繁殖体况,两者的最终目标不同,
期刊
哑巴开口,枯木发芽,向来是用来形容很难或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但再难的事,生活中有时还是会发生的。每当盼望见到而又绝难一见的事发生,人们常形象地把它称作“复活”。而这种“复活”一旦发生,往往让人惊喜,使人感奋,带给人许多教益。   西部的塔里木盆地就发生了许多这样的事情,能让人产生这样的感受。   塔里木是块广阔的土地,它是中国第一大盆地,面积相当于15个台湾,比两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