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之一。幼儿是教师需要了解的对象,观察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去了解幼儿,发现幼儿的问题和需要,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而在观察中,教师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怎么观察幼儿,有哪些依据?幼儿的行为是怎么发展的,有哪些规律?等等。幼儿的行为复杂多样,在观察中没有抓手会让教师迷失方向。对于教师们的种种困惑,我园的解决路径是制定《儿童发展观察评估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观察评估工作。
在“活”教育的背景下,我园的评估体系也是“活”的,那么怎么理解“活”呢?本文以语言领域为例,介绍我们的观察评估体系是什么样的,以及如何让观察评估体系“活”起来。
一、观察评估体系是什么样子的
我园的《指引》是邀请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团队共同制定的,几位专家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依据,将其中五大领域32条目标整合为25个“发展关切点”。其中每个关切点给出“内涵解释”“发展进程”“进步台阶”及“典型表现”的描述,并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示例”帮助教师把观察到的幼儿日常行为与相应的进步台阶初步建立联系,让教师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逐步形成解读幼儿表现、评估幼儿发展的敏感性。例如,语言领域的6个关切点为:倾听与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阅读兴趣、阅读理解能力、前识字和前书写能力。
《指引》没有按照年龄段来区分幼儿的能力发展,而是用进步台阶来表示,因为我们认为幼儿的成长是台阶式连续发展的,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可能处于不同的台阶。对于进步台阶,专家们只给出了台阶一、台阶三、台阶五的典型表现,将台阶二和台阶四留白,这是因为专家们做的是最具典型性的部分,其他内容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去丰富。台阶的典型表现是专家们根据大量案例总结出来的,每个台阶都有幼儿的典型行为表现,通过对典型表现的举一反三,能够帮助教师评估幼儿的发展水平(见右表)。
在制定《指引》之前,我们主要通过学习《指南》来观察和了解幼儿。有的教师会有一些困惑,比如已经有了《指南》,为什么还要制定《指引》呢?因为《指南》为我们提出的是幼儿发展的目标,而《指引》中的台阶能让我们看到幼儿是怎么达到这些目标的,看到幼儿发展的过程,知道幼儿不是跳跃式发展的,而是逐步发展的,从而让我们更好地去观察和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另外,专家们还帮助我们做了去粗取精的工作,《指引》简化了《指南》中的目标。例如,语言领域的目标从比较复杂的二级目标变成了简洁的一级目标,在《指南》中语言领域分为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目标,两个目标下各有三个子目标,而在《指引》中语言领域只有6个发展关切点(见下图)。简化了目标的《指引》便于教师理解和记忆,也便于教师在实践中运用。
二、如何让观察评估体系“活”起来
在“活”教育的背景下,《指引》也是“活”的,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另外,虽然专家帮助我们制定了《指引》,但《指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收集更多幼儿的行为事例,不断加以丰富和调整。《指引》的“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上而下
“自上而下”的意思就是,通过专家们初步制定《指引》,给出各领域关切点的发展进程和进步台阶等,指引教师开展观察评估工作。
幼儿的行为表现是复杂多样的,但《指引》提供的是一些较粗略、最本质的东西,教师不用直接对号入座。为了不给教师太多条条框框,方便教师记忆,也为了给教师一些空间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更好地观察幼儿、理解教育评估体系,《指引》除了简化目标,对幼儿发展的每个台阶给出的都是一些最典型的表现,而不是所有的表现,需要教师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例如,小班幼儿在研究汽车时,参观了警车,对警车上的标记(见下图)很感兴趣,并且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
教师:你们看到警车上面有什么?
童童:这五颗星星和五星红旗上的是一样的。
乐乐:也和大班哥哥姐姐升的国旗上的一样。
昊昊:是一样的,是中国的。
标记也是一种阅读材料,所以我们判断孩子们体现的是阅读兴趣这一发展关切点。可是,当教师想要去对照台阶一的典型表现时,教师发现没有相关内容。结合对幼儿的观察,对比台阶一的其他表现,如“喜欢在成人的陪伴下边看图书边讲故事”这一典型表现,教师觉得对标记感兴趣也可以是台阶一的典型表现,因此初步判断案例中的孩子处在台阶一的水平上。可见,对于专家制定的《指引》,我们需要灵活地去运用,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专家提供的“活”的《指引》,给了我们在实践中思考和理解的空间,让我們在观察幼儿的过程中有了抓手,也帮助我们提高了对幼儿观察的敏感性。
(二)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专家和教师都起着重要作用。“自下而上”是教师对照专家给出的幼儿发展进程,在开展观察评估的过程中积累一些典型的行为事例,同时不断丰富自己对幼儿发展进程的理解。
1.教师自己在实践中初步理解
我园利用一款叫“时光迹”的软件来支持教师的观察评估。在“时光迹”里,教师可以记录自己对幼儿的观察和幼儿的一些行为等。但是,教师不仅仅是简单记录,还需要评估观察到的幼儿行为。为此,教师需要判断幼儿的行为体现了哪一个领域的哪个发展关切点,再通过对应典型表现判断幼儿处于发展的哪一个台阶。
例如,一位教师在“时光迹”里记录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对话,这个孩子主动跟教师分享自己的建构作品及她的一些有意思的想法,她用雪花片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见下图),而且这几个字的颜色都是不一样的。这个孩子非常有想法,她说用红色和黄色搭“国”字,是因为这两种颜色是中国人喜欢的颜色,还是国旗和故宫的颜色,等等。
在“活”教育的背景下,我园的评估体系也是“活”的,那么怎么理解“活”呢?本文以语言领域为例,介绍我们的观察评估体系是什么样的,以及如何让观察评估体系“活”起来。
一、观察评估体系是什么样子的
我园的《指引》是邀请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团队共同制定的,几位专家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依据,将其中五大领域32条目标整合为25个“发展关切点”。其中每个关切点给出“内涵解释”“发展进程”“进步台阶”及“典型表现”的描述,并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示例”帮助教师把观察到的幼儿日常行为与相应的进步台阶初步建立联系,让教师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逐步形成解读幼儿表现、评估幼儿发展的敏感性。例如,语言领域的6个关切点为:倾听与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阅读兴趣、阅读理解能力、前识字和前书写能力。
《指引》没有按照年龄段来区分幼儿的能力发展,而是用进步台阶来表示,因为我们认为幼儿的成长是台阶式连续发展的,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可能处于不同的台阶。对于进步台阶,专家们只给出了台阶一、台阶三、台阶五的典型表现,将台阶二和台阶四留白,这是因为专家们做的是最具典型性的部分,其他内容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去丰富。台阶的典型表现是专家们根据大量案例总结出来的,每个台阶都有幼儿的典型行为表现,通过对典型表现的举一反三,能够帮助教师评估幼儿的发展水平(见右表)。
在制定《指引》之前,我们主要通过学习《指南》来观察和了解幼儿。有的教师会有一些困惑,比如已经有了《指南》,为什么还要制定《指引》呢?因为《指南》为我们提出的是幼儿发展的目标,而《指引》中的台阶能让我们看到幼儿是怎么达到这些目标的,看到幼儿发展的过程,知道幼儿不是跳跃式发展的,而是逐步发展的,从而让我们更好地去观察和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另外,专家们还帮助我们做了去粗取精的工作,《指引》简化了《指南》中的目标。例如,语言领域的目标从比较复杂的二级目标变成了简洁的一级目标,在《指南》中语言领域分为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目标,两个目标下各有三个子目标,而在《指引》中语言领域只有6个发展关切点(见下图)。简化了目标的《指引》便于教师理解和记忆,也便于教师在实践中运用。
二、如何让观察评估体系“活”起来
在“活”教育的背景下,《指引》也是“活”的,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另外,虽然专家帮助我们制定了《指引》,但《指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收集更多幼儿的行为事例,不断加以丰富和调整。《指引》的“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上而下
“自上而下”的意思就是,通过专家们初步制定《指引》,给出各领域关切点的发展进程和进步台阶等,指引教师开展观察评估工作。
幼儿的行为表现是复杂多样的,但《指引》提供的是一些较粗略、最本质的东西,教师不用直接对号入座。为了不给教师太多条条框框,方便教师记忆,也为了给教师一些空间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更好地观察幼儿、理解教育评估体系,《指引》除了简化目标,对幼儿发展的每个台阶给出的都是一些最典型的表现,而不是所有的表现,需要教师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例如,小班幼儿在研究汽车时,参观了警车,对警车上的标记(见下图)很感兴趣,并且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
教师:你们看到警车上面有什么?
童童:这五颗星星和五星红旗上的是一样的。
乐乐:也和大班哥哥姐姐升的国旗上的一样。
昊昊:是一样的,是中国的。
标记也是一种阅读材料,所以我们判断孩子们体现的是阅读兴趣这一发展关切点。可是,当教师想要去对照台阶一的典型表现时,教师发现没有相关内容。结合对幼儿的观察,对比台阶一的其他表现,如“喜欢在成人的陪伴下边看图书边讲故事”这一典型表现,教师觉得对标记感兴趣也可以是台阶一的典型表现,因此初步判断案例中的孩子处在台阶一的水平上。可见,对于专家制定的《指引》,我们需要灵活地去运用,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专家提供的“活”的《指引》,给了我们在实践中思考和理解的空间,让我們在观察幼儿的过程中有了抓手,也帮助我们提高了对幼儿观察的敏感性。
(二)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专家和教师都起着重要作用。“自下而上”是教师对照专家给出的幼儿发展进程,在开展观察评估的过程中积累一些典型的行为事例,同时不断丰富自己对幼儿发展进程的理解。
1.教师自己在实践中初步理解
我园利用一款叫“时光迹”的软件来支持教师的观察评估。在“时光迹”里,教师可以记录自己对幼儿的观察和幼儿的一些行为等。但是,教师不仅仅是简单记录,还需要评估观察到的幼儿行为。为此,教师需要判断幼儿的行为体现了哪一个领域的哪个发展关切点,再通过对应典型表现判断幼儿处于发展的哪一个台阶。
例如,一位教师在“时光迹”里记录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对话,这个孩子主动跟教师分享自己的建构作品及她的一些有意思的想法,她用雪花片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见下图),而且这几个字的颜色都是不一样的。这个孩子非常有想法,她说用红色和黄色搭“国”字,是因为这两种颜色是中国人喜欢的颜色,还是国旗和故宫的颜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