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为何能躲过“文革”风雨

来源 :人民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as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革”刚一开始,各种大字报上,袁隆平屡屡被点名批判:“不准贩卖资产阶级反动学说”“打倒白专分子”……针对袁隆平的“革命”很快由笔头发展到了实际行动,栽种着杂交稻秧苗的瓦盆被全部砸碎,试验秧苗也被砸了个稀烂。
  
  1966年,声势浩大的“文化大革命”席卷而来。偏居湘西一隅的安江农校,原本静谧得有些与世隔绝,这时,却像全国一样陷入了躁动和喧哗。
  花花绿绿的大字报贴满校园,各种各样的“檄文”、“宣言书”、“战斗口号”在校园里不断回响,一个又一个的“革命组织”粉墨登场。
   “文革”洪流袭来时,安江农校遗传育种教研组教师袁隆平就是一个“预备黑帮”,几乎注定了被批斗的命运。
  1953年8月,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安江农校做一名中专教师。
  还在大学时,袁隆平就被同学们定性为“爱好自由,特长散漫”。当上了老师,他一如既往的“自由散漫”,对任何政治活动都不热心,只对试验田中的各种作物感兴趣,早就被划为“中右”。他的父亲曾在国民党政府中任职,又添了一条“黑五类”出身。
  而袁隆平正在悄悄进行的杂交水稻研究,也成了一条罪状。这项研究依据的是西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说,在当时被攻击为“资产阶级异端邪说”。
   针对袁隆平的“革命”很快由笔头发展到了实际行动。一天,宣传栏上出现了一张大字报:“彻底砸烂袁隆平资产阶级学说的盆盆钵钵!”
  袁隆平心里“咯噔”一下。他对波诡云谲的“文化大革命”并不上心,心思全在那些“盆盆钵钵”上。
  在安江农校试验园的一个水池边,摆放着袁隆平的60个瓦盆。从1964年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开始,他就在这些瓦盆里开展着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试验。
  袁隆平跑到试验园,眼前的情景让他欲哭无泪:栽种着杂交稻秧苗的瓦盆已经全部被砸碎,试验秧苗也被砸了个稀烂,丢得满地皆是。
  几年的研究成果就此付之东流。袁隆平痛心不已却无可奈何。可就在这一天的晚上,两个学生悄悄地来到了袁隆平的家,带来了令人惊喜的消息:有三盆试验苗被他们事先藏到了学校果园的一条臭水沟里,躲过了这一劫。
  这次事件让袁隆平觉得自己肯定躲不过这场浩劫。
  一天中午,安江农校“文革”工作组通知袁隆平去谈话。袁隆平琢磨该对自己“宣判”了,惴惴不安地走进了工作组负责人办公室。
  没想到,这位负责人客客气气,让他介绍了自己的研究,随后鼓励他“抓革命促生产”,把研究和试验搞好。同时,还把安江农校最好的一块试验田分给了他。随后,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被湖南省科委列入省级科研项目,每年能得到600元的科研经费。
  出乎意料的峰回路转让袁隆平摸不着头脑。直到第二年,“文革”风云变幻,那位负责人被赶下了台,谜底才被揭开。
  原来,工作组确实准备揪斗袁隆平来着,牛棚里的床位都给他准备好了。但在查阅袁隆平档案准备批斗材料时,却意外发现了一封国家科委发来的公函。这封公函责成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要支持袁隆平的研究。
  看着北京发来的红头文件,安江农校“文革”工作组不敢自作主张,带着这个函件去请示原黔阳地委书记孙旭涛。孙旭涛是一位知识分子出身的老革命,看完公函,他明确答复:“袁隆平当然是保护对象!”
  可惜的是,这位拍板保护了袁隆平的领导却没能在“文革”中保护自己,两年后因不堪迫害而自杀。
  而那封神秘的“北京公函”却给“预备黑帮”袁隆平撑起了一把“保护伞”,让他避过了“文革”的疾风骤雨。
  这封公函缘自袁隆平发表在中国科学院院刊《科学通报》上的一篇论文,论文的题目是《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是世界上第一篇论述水稻雄性不孕性的论文,并且指明了这一特性的巨大利用价值和通过杂交培育高产水稻的设想。
  论文刚一发表,就被时任国家科委九局局长的赵石英发现,意识到袁隆平所进行研究的重大意义。他向主管国家科委工作的聂荣臻元帅汇报了此事,这才有了国家科委下发的公函。
  袁隆平的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1966年2月第17卷第4期上。这期之后,《科学通报》因“文革”被迫停刊,袁隆平幸运地搭上了“末班车”。
  摘自《老年生活报》2011.2.28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