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obo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对写作的要求来看,强调作文教学要生活化。叶圣陶先生指出: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这是作文指导的根本和生命。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重现生活、畅谈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让学生的作文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
  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试想,如果学生总怕老师批评,怕说错,缺乏良好的心境、激情和热情,那么写出来的作文就会假话连篇。要让学生大胆地表露真情实感,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关健还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作为老师,在教学中,应时时处处站在关怀、信任、爱护的角度,善待每个学生,理解他们,除去他们戒备的、敬而远之的心理,解开他们心灵的枷锁,创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心给学生开辟一片说真话的天地,使学生敢于说真话,乐于表达,以无拘无束的心情舒展内心世界,怎样想就怎样说。只有引导学生说真话,表真情,学生作文才会丰富多彩,绽放出生命的美丽和精彩。这时,你就能收到一篇篇情意真切、充满个性的习作,就能尝到其中的乐趣,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自如地发挥。缩短师生间距离,解放童心,学生才能乐吐心声,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在写书信的习作中,同学们都能在信中大胆地袒露心迹,其中有个女同学说了心中的委屈。这是个活泼可爱、嘴不饶人、酷似男孩的女同学,平常总爱与男同学针锋相对。她在信中具体形象地描述了同学间发生的一件事,逼真地写出被老师错怪后的感受。我由衷地夸奖她写得好,并拿到班上去读,同时真诚地对她说:“老师错怪你了!”同学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尝到了说真话、写真话的滋味,在习作中更大胆
  引导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只要被一双充满兴趣的眼睛捕捉到,就可能成为美妙故事的开端。生活是无边无际的,学生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都能成为作文中鲜活的材料。家庭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习以为常的。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注重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务劳动,如扫地、洗衣服、整理房间、购物、烧饭……劳动难度由易到难,并且让他们多写一些类似内容的日记及作文。学生在家庭生活的劳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作文的“真”必须建立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之上,要写出真情实感,就需用心去感受,把自己和故事融为一体,写出内心的真切触动,只有自己先感动了,才能感动别人,否则,写出来的作文就会干涩、生硬。如,在写《那一次,我真的哭了》这篇作文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的事,哪些让自己感动、痛苦、委屈或气愤,选出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把自己当时的体会真实的描述出来。一个学生写到:“那几根白发在风中舞动着,疲倦中透着坚毅。母亲还不到四十岁,却在为我的操劳中日见憔悴,而我却如此的任性不听话,竟为了一点点小事赌气离家出走,让母亲担心、着急……我再也忍不住了,扑在母亲的怀里放声痛哭起来。”试想,如果学生没有经历中的真事、真情,又怎能如此感人呢?只有把学生融入到社会之中,融入到生活当中,让他们自己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他们写出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富有感染力。
  在实践中悟真写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叶圣陶也曾说:“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这“需”可以是和别人沟通、言语交际的需要,可以是宣泄情感的需要。在教給学生写作知识后,我注重指导学生到实践活动中去运用,引导学生用作文去反映生活。通过实践悟真写真。如学校举行活动时,让学生学写新闻稿;竞选班干时,学写竞选演讲辞;考试后写总结;为黑板报写稿;自办墙报;自编作文集;改编课本剧;让学生自己写请假条、借条,捡到或丢了东西,自己写启事,亲友生日自己制作贺卡。在三八节、母亲节,给自己的亲人写感谢信。这样,使作文走出狭窄的课堂,到广阔的生活实践中去接受检验,促使学生悟真写真。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镇西的作文教学就力主“生活化”,他在教学作文时所用的训练材料,都尽可能来自学生生活,要求学生作文时必须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他说:“每一位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一个同学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他写出来的东西就应该是自己心灵的轨迹和生活的镜子!
其他文献
一般小学的德育工作包含思想和道德两个方面,通过德育教育工作为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促进小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德育工作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因此,需要小学班主任从提高自身修养做起,以身作则,并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更好地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状  1.德育工作缺乏实用性  目前小学的德育教育中,对德育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够深入,班主任的教育资质存在参差
期刊
江苏高考语文卷的诗歌鉴赏,向来是学生得分较低的题型之一。因为这类题型形式多样,风格不一,再加上古典诗歌本来从题材角度来看就是种类繁多。因此,即使经过大量条理性分类性的训练,也不一定会达到多好的效果。因此,可以从众多古典诗词中选出一类晚明咏物词,从这些词的特色上去鉴赏,借此强化学生对咏物词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咏物词。  明代前期咏物词的描写对象以植物、动物为主体,题材选择的范围多是传统的比附身世相
期刊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它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而阅读教学又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所以如何上好阅读课,就成为当代教师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教学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新课程条件下,阅读教学要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构建和谐课堂,
期刊
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我想,师爱就是那阳光,那雨露,不断浇灌出灿烂的希望之花。”  一、案例现实  今年,我担任六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有过多年班主任工作经历的我深知,“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是班主任顺利接轨新班教育教学工作的首条金科玉律。开学初,我留心观察新班,发现这个班因调皮男生多导致班内纪律松懈,时有学生在课后追逐打闹,还伴有一些不文明的现象
期刊
生态课堂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那就是教育要立足于“让人成为人”,课堂应该“是师生生命体共同成长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课堂目的在于促进“人的成长”。如何让教育对象在教育中成长为真正的人,首先要体现的一个原则就是生命平等的原则。  虽然新课改一直提倡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是在平时实践中,由于共体和个体这一对矛盾的存在,大多数教师还是按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过程引导学生去学习。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平等是一
期刊
每当布置学生写作文时,总有学生咬着笔头,苦思冥想写不出一个字来。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总不是滋味,作文为什么会这么难写?难道真的什么都写不出吗?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語言交际能力、写作能力。语文能力应该是多方面的,诸如识字能力、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等,而写作能力是学生的一个重要语文素养。无论在学生的学习中,还是在学生以后的社会实践
期刊
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的生本教学成为教育探讨和研究的热点。全国各地也形成了许多“以生为本”的成功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都极大地促进了语文的教学和学习。  反观现在的课堂,一些教师备课不可谓不全面,研究教材不可谓不透彻,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原因可能是对“以生为本”的理念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而且没有彻底付诸教学实践。不少教师在常规教学中,以“教课本”为己任,备课的确是认真、扎
期刊
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沉醉于《三国》,每每翻开它,重温刀光剑影,细品谋兵布阵,思绪游走于字里行间,情志跌宕于起承转合,仿佛重返诸侯纷争、英雄辈出的年代,感受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气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流不尽的是千古的智慧与传承。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演绎的是令人拍案叫绝的政治智慧、军事智慧、科技智慧和人生智慧,攻心,斗智,游说,虚实,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厚厚的谋略宝典。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期刊
基础教育的其中一部分是数学教学,而小学数学是打基础的部分。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认识能力有限,主要以形象思维来认知事物。但是数学作为一个概况性、抽象性很高的学科,决定了小学生学习会有一定的难度,一旦出现点困难,就会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和积极性,更甚者出现抵触的心理,就会导致数学成绩直线下降。可是经研究发现,其实数学知识与我们生活密切联系,如果将知识融入生活,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
期刊
新课程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通过“写”和“说”表情达意。至于语文的人文性就是说学好语文对于学生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基于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要求,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更应该突出强调“人文性”,即强调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的文化功能。  新课改同时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采取自主、合作、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