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学生的产生有复杂的成因,如家庭教育的失败、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社会诚信的丧失、道德的沦丧等。因此我们在转化这些问题学生时要分析其成长中遭遇的各种事件,尊重学生性格、心理上的差异性,用爱来感召这些问题学生重新扬起远航的风帆。
关键词:问题学生 策略 转化 爱
一、各种问题学生的类型及外在表现形式
心理学家左其沛将问题学生分为过失型、品德不良型、攻击型和压抑型。他们有一些共性:一是非观念模糊。二是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成绩较差。三是自尊、自傲、自卑、自弃交织在一起。四是意志薄弱。
(1)过失型。该类学生有一定的道德概念,但是对什么是“法”模糊不清,加之对自己要求不严,没有反省的意识,做事率性而为,表现形式上是极容易冲动,不考虑后果,事后又后悔不已。
(2)品德不良型。此类学生跟家庭教育有较大关系,父母对其爱而不管或管而不爱,使这些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造成是非不清。如果不对其及时教育,极有可能的后果是:出了校门进了牢门。
(3)攻击型。该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既自尊又自卑,对外界刺激反应过激,外在表现是死要面子,说不得更碰不得,因此常与同学和教师发生语言和肢体上的冲突。
(4)压抑型。此类学生性格内向,凡事均放在心里,与别人沟通又存在障碍,也有没有合适的宣泄方式,长此已往,必然导致心理问题。表现在外部行为上就是害怕挫折、厌学、逃避责任等等。
二、问题学生转化的四大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
问题学生的行为可能都是差不离,但是成因却是各有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也显而易见,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深入挖掘其隐于内心的良知,用心聆听他们最无助时的呼唤,班主任与问题学生的心才能贴得更近。
(2)助人自助原则
外部因素对学生心理有一定影响,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就其效果而言也仅仅只是一种正向的刺激,只有当外部刺激与学生本身蕴涵的积极因素有一个完美的契合点时,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引领的作用,也才能真正调动问题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困境。坚持助人自助原则,把问题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去温暖、去感召、去交流、去爱护。“信其师,学其道”,这话用在这里最贴切不过了。
(3)无病假设原则
在问题学生教育和转化过程中,教师应假设这个学生在个体心理上面是没有病的。如果从一开始就贴上标签,从某个角度来讲,你就已经放弃对他的转化的努力了。
(4)循序渐进原则
将问题学生朝好的方向转化是一个长期的和系统的过程。循序渐进不仅是教育规律本身的要求,也是师德规范的具体体现。在实际的转化工作中要求事无巨细,科学地分析学生心理起伏的状态,然后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策略,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工作落实到实处,同时要克服急躁心理,不急于求成,对转化工作的复杂度和艰巨性要有深刻的认识。
三、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问题学生的转化方法很多,但是殊途同归,就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热爱学生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方法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学生。常用的方法有暗示法、典型榜样示范法、案例分析法、事例指导法、同伴互助法、实践锻炼法、角色扮演法、课堂渗透法、评价法、试误法、正强化法、自我竞赛法等多种形式,在实际应用中不应拘泥于特定的形式,而应该基于学生实际,灵活地组合,加强对学生行为、心理的引导。
四、转化案例
这是我亲身经历转化一个问题学生的例子。该生名叫王海(化名),是一名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个子瘦小,戴一副黑框眼镜。初次报到时,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文气,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感觉我大错特错了,玩灭火器、斗殴、顶撞老师,反正想得出的基本他都干了,迟到、不交作业更是家常便饭。我极为恼火,三番五次谈心均以失败告终。学校对其的忍耐也快到了头。我内心颇为矛盾,处理吧,他这一辈子会被涂上不光彩的一笔;不处理吧,有损学校严明的校纪校规,妨害对其他学生的管教。但是一件事情让我对他有了重新的认识。一次组织学生填写表格,王海只填了妈妈的名字、职业这一栏,对于爸爸只字未提,我觉得这事有所反常,所以当即把他叫到办公室了解他家庭成员的情况。得到的信息是父母早年离异,他从小生活在外公外婆家,外公外婆年老体衰,家庭就靠妈妈外出打工支撑。妈妈因为忙于工作,所以忽略了对小王海的管教;上了年纪的人跟现在的小孩有代沟,加之教育方式也不得法,因此导致他养成了不思进取、是非观念不清、做事冲动不计后果的坏秉性。经过这次以后我对他多了些关注,发现他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还有不少闪光的地方,如:对朋友相当关心,说到做到,性格也较直爽。我看在心里,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机会与他进行深层的交流,我明白单纯的说教、规劝对他而言基本已无大的效果,于是我就等待时机。
王海的健康状况不佳,小的时候因为调皮不小心从树上掉了下来,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是脾脏被切除了一大半,因此体质较差,时常生病。这次感冒比以往的要重!我看在眼里,心里感觉不好受,当即把他送到最近的医院,陪着他挂号、看诊、配药、打点滴。临近中午,我又从外面带来了饭菜,师生俩就在病房里吃了一顿难忘的午餐。慢慢地他的话匣子就开始打开了,他很愿意把心里的话与我交流,甚至主动跟我说起他小时候的趣事。他说起以前在中学的时候总是被老师看不起,可是王老师你却跟他们不一样!我们之间的友谊随着他的慢慢痊愈而与日俱增。渐渐地他受到的表扬也越来越多,最终我完全地信任了他,把班级里最难管的差事——每日值日监管的重任交付了给他。他没有辜负我,每天最早一个来,最后一个走。他的妈妈也打电话高兴地跟我说,他跟以前比就是两个人。对于他的变化我非常的欣喜,但欣喜之余也感到很庆幸,假如我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处理这个学生,或许我的担子会轻许多,可是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一个原本可以教育好的孩子失去了改正其错误的机会,这将是我这个班主任教育的失败,也将会是我人生永远的缺憾。
五、寄语班主任
曾经听一位资深的老教师说过,如果一名教师没有当过班主任,那么教书育人的乐趣就会少一大半。是啊!只有真正担任过班主任才能体会到与这些孩子相处的酸甜苦辣,才只有正确处理好一个个直面而来的教育问题,班主任才会真正有所成长,最终成熟。当前有些班主任谈起自己的学生大多强调工作是多么的艰难,学生的素质是如何的低下,品行是如何的不端,但是我们在履行班主任的职责的同时,是否也该拷问一下自己的责任心、良心。一个时常抱怨的班主任不会是一个出色的班主任,因为他根本没有这样的耐心和爱心来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成绩不是靠抱怨出来的,对自己的学生没有一点信心还奢谈什么问题学生的转化?在当前教师职业越来越专业化的同时,我们的班主任是否能经受得住专业的考验?我们面对问题学生转化的系统工程是否作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是否为这些问题学生也付出同样的爱?这些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谨以此与诸位班主任同勉。
参考文献:
[1]阮为文.论“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4).
[2]高玉华.http://www.qdedu.net.
[3]李燕青.“问题学生”的形成与转化策略.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4]关文信.问题学生教育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5]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17-19.
关键词:问题学生 策略 转化 爱
一、各种问题学生的类型及外在表现形式
心理学家左其沛将问题学生分为过失型、品德不良型、攻击型和压抑型。他们有一些共性:一是非观念模糊。二是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成绩较差。三是自尊、自傲、自卑、自弃交织在一起。四是意志薄弱。
(1)过失型。该类学生有一定的道德概念,但是对什么是“法”模糊不清,加之对自己要求不严,没有反省的意识,做事率性而为,表现形式上是极容易冲动,不考虑后果,事后又后悔不已。
(2)品德不良型。此类学生跟家庭教育有较大关系,父母对其爱而不管或管而不爱,使这些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造成是非不清。如果不对其及时教育,极有可能的后果是:出了校门进了牢门。
(3)攻击型。该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既自尊又自卑,对外界刺激反应过激,外在表现是死要面子,说不得更碰不得,因此常与同学和教师发生语言和肢体上的冲突。
(4)压抑型。此类学生性格内向,凡事均放在心里,与别人沟通又存在障碍,也有没有合适的宣泄方式,长此已往,必然导致心理问题。表现在外部行为上就是害怕挫折、厌学、逃避责任等等。
二、问题学生转化的四大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
问题学生的行为可能都是差不离,但是成因却是各有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也显而易见,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深入挖掘其隐于内心的良知,用心聆听他们最无助时的呼唤,班主任与问题学生的心才能贴得更近。
(2)助人自助原则
外部因素对学生心理有一定影响,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就其效果而言也仅仅只是一种正向的刺激,只有当外部刺激与学生本身蕴涵的积极因素有一个完美的契合点时,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引领的作用,也才能真正调动问题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困境。坚持助人自助原则,把问题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去温暖、去感召、去交流、去爱护。“信其师,学其道”,这话用在这里最贴切不过了。
(3)无病假设原则
在问题学生教育和转化过程中,教师应假设这个学生在个体心理上面是没有病的。如果从一开始就贴上标签,从某个角度来讲,你就已经放弃对他的转化的努力了。
(4)循序渐进原则
将问题学生朝好的方向转化是一个长期的和系统的过程。循序渐进不仅是教育规律本身的要求,也是师德规范的具体体现。在实际的转化工作中要求事无巨细,科学地分析学生心理起伏的状态,然后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策略,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工作落实到实处,同时要克服急躁心理,不急于求成,对转化工作的复杂度和艰巨性要有深刻的认识。
三、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问题学生的转化方法很多,但是殊途同归,就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热爱学生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方法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学生。常用的方法有暗示法、典型榜样示范法、案例分析法、事例指导法、同伴互助法、实践锻炼法、角色扮演法、课堂渗透法、评价法、试误法、正强化法、自我竞赛法等多种形式,在实际应用中不应拘泥于特定的形式,而应该基于学生实际,灵活地组合,加强对学生行为、心理的引导。
四、转化案例
这是我亲身经历转化一个问题学生的例子。该生名叫王海(化名),是一名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个子瘦小,戴一副黑框眼镜。初次报到时,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文气,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感觉我大错特错了,玩灭火器、斗殴、顶撞老师,反正想得出的基本他都干了,迟到、不交作业更是家常便饭。我极为恼火,三番五次谈心均以失败告终。学校对其的忍耐也快到了头。我内心颇为矛盾,处理吧,他这一辈子会被涂上不光彩的一笔;不处理吧,有损学校严明的校纪校规,妨害对其他学生的管教。但是一件事情让我对他有了重新的认识。一次组织学生填写表格,王海只填了妈妈的名字、职业这一栏,对于爸爸只字未提,我觉得这事有所反常,所以当即把他叫到办公室了解他家庭成员的情况。得到的信息是父母早年离异,他从小生活在外公外婆家,外公外婆年老体衰,家庭就靠妈妈外出打工支撑。妈妈因为忙于工作,所以忽略了对小王海的管教;上了年纪的人跟现在的小孩有代沟,加之教育方式也不得法,因此导致他养成了不思进取、是非观念不清、做事冲动不计后果的坏秉性。经过这次以后我对他多了些关注,发现他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还有不少闪光的地方,如:对朋友相当关心,说到做到,性格也较直爽。我看在心里,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机会与他进行深层的交流,我明白单纯的说教、规劝对他而言基本已无大的效果,于是我就等待时机。
王海的健康状况不佳,小的时候因为调皮不小心从树上掉了下来,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是脾脏被切除了一大半,因此体质较差,时常生病。这次感冒比以往的要重!我看在眼里,心里感觉不好受,当即把他送到最近的医院,陪着他挂号、看诊、配药、打点滴。临近中午,我又从外面带来了饭菜,师生俩就在病房里吃了一顿难忘的午餐。慢慢地他的话匣子就开始打开了,他很愿意把心里的话与我交流,甚至主动跟我说起他小时候的趣事。他说起以前在中学的时候总是被老师看不起,可是王老师你却跟他们不一样!我们之间的友谊随着他的慢慢痊愈而与日俱增。渐渐地他受到的表扬也越来越多,最终我完全地信任了他,把班级里最难管的差事——每日值日监管的重任交付了给他。他没有辜负我,每天最早一个来,最后一个走。他的妈妈也打电话高兴地跟我说,他跟以前比就是两个人。对于他的变化我非常的欣喜,但欣喜之余也感到很庆幸,假如我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处理这个学生,或许我的担子会轻许多,可是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一个原本可以教育好的孩子失去了改正其错误的机会,这将是我这个班主任教育的失败,也将会是我人生永远的缺憾。
五、寄语班主任
曾经听一位资深的老教师说过,如果一名教师没有当过班主任,那么教书育人的乐趣就会少一大半。是啊!只有真正担任过班主任才能体会到与这些孩子相处的酸甜苦辣,才只有正确处理好一个个直面而来的教育问题,班主任才会真正有所成长,最终成熟。当前有些班主任谈起自己的学生大多强调工作是多么的艰难,学生的素质是如何的低下,品行是如何的不端,但是我们在履行班主任的职责的同时,是否也该拷问一下自己的责任心、良心。一个时常抱怨的班主任不会是一个出色的班主任,因为他根本没有这样的耐心和爱心来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成绩不是靠抱怨出来的,对自己的学生没有一点信心还奢谈什么问题学生的转化?在当前教师职业越来越专业化的同时,我们的班主任是否能经受得住专业的考验?我们面对问题学生转化的系统工程是否作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是否为这些问题学生也付出同样的爱?这些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谨以此与诸位班主任同勉。
参考文献:
[1]阮为文.论“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4).
[2]高玉华.http://www.qdedu.net.
[3]李燕青.“问题学生”的形成与转化策略.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4]关文信.问题学生教育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5]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