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例药疹住院病例分析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mayicome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药疹致敏药物与临床表现.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对住院治疗的138例药疹病例,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 主要的致敏药物为抗菌药,占31.46%;其中阿莫西林致病最常见,占11.23%;其次为非甾体抗炎药,占28.09%;中药类,占15.73%.口服给药是引起药疹的主要途径,占54.17%.主要的皮疹类型为多形红斑型,占33.71%.其次为固定型,占28.09%,发疹型占22.47%.重症药疹主要致敏药物为抗痛风药和中药类.结论 抗菌药和非甾体抗炎药引起药疹比较常见,尤其是阿莫西林.中成药引起药疹的发生率有所上升,临床应重视口服给药引起药疹的问题。

其他文献
患者男,76岁.肢端溃疡、畸形、感觉障碍20年,伴全身水肿性红斑半年.20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手指、足趾溃疡、皲裂,之后逐渐出现骨质吸收,肢端形成畸形.发病初期溃疡疼痛,之后痛觉逐渐减轻,肢体远端麻木明显,时有关节疼痛,曾先后在多家医院就诊,拟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外周神经炎",给予泼尼松及中草药等治疗,疗效不显著。
期刊
患者女,21岁.因右侧大腿伸侧中上部发生黄豆大红棕色结节1个月,增大1周,伴有轻度瘙痒就诊我科.既往史和家族史无特殊.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大腿伸侧中上部黄豆大红棕色结节,表面较光滑,质地中等偏软,无压痛(图1).手术所见:肿物约黄豆大小,位于右侧大腿伸侧中上部。
期刊
期刊
目的 观察免疫吸附联合非清髓性化疗结合CD34+细胞分选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SLE的疗效.方法 难治性SLE 3例,均经肾活检确诊为狼疮性肾炎Ⅳ型,狼疮处于活动期,病情进展,常规治疗无效;应用以葡萄球菌A蛋白作为免疫吸附剂的吸附柱进行免疫吸附,一个疗程共6次,每次吸附血浆3 L;随后采用异环磷酰胺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Baxter 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获取单
恶性小汗腺汗孔瘤(malignant eccrine poroma)是一种少见的皮肤附属器肿瘤,常在长期存在的小汗腺汗孔瘤的基础上发生,也可以开始即为恶性。
期刊
目的 寻找经济有效的土壤中暗色真菌的分离方法.方法 将一份含有暗色真菌的土壤样品悬液10倍比稀释成4个浓度,并配成含抗生素和不含抗生素2组,8支样品液分别接种于沙氏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SDA)、马铃薯匍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孟加拉红培养基,各培养基含有0,100,200,300,500 mg/L 5个浓度的放线菌酮和100万U/L青霉素,50 mg/L氯霉素,200 mg/L链霉素,分别采用涂
目的 探讨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重症SLE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SLE患者采取分组对照研究.治疗组17例,用大剂量IVIG静脉滴注联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对照组19例,单用甲泼尼龙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学指标和狼疮活动度(SLAM).结果 两组症状均明显好转,疾病活动度均明显下降.近期疗效上IVIG组对减少SLAM、降低ANA和抗dsDNA阳性率、升血小板方面明显优于甲泼尼龙组
毛囊闭锁三联征(follicular occlusion triad)是指同一个患者身上存在聚合性痤疮、化脓性汗腺炎和头部脓肿性穿凿性毛囊周围炎三种独立的疾病.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有较多报道和家系调查,遗传学研究也有一些进展,现将该病的诊断与治疗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期刊
慢性荨麻疹(CU)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中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发病率约为0.1%~3%[1].其主要的特征为复发性并短时存在的瘙痒性风团,时间超过6周,病程迁延,经常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不愈。
期刊
患者男,14岁.因全身皮疹8 d,面部、双手、双足疼痛3 d入院.患者因银屑病史1年而服用偏方治疗.偏方为灰色粉末置人胶囊内,每日口服2次,每次1粒.服用18 d后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先于背部出现,后蔓延至前胸、颈部等处,头面部、双手足皮疹融合成片.出现皮疹5 d后患者感面部、双手足刺痛,不敢行走.偏方内灰色粉末经实验室检查为汞化合物,查患者尿汞为0.402 mg/L,以亚急性汞中毒收住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