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元文》补遗三篇

来源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wei1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进行山西古文献田野调查时发现山西浑源孙氏墓碑数通,其中郝采麟、姚匡弼所撰三篇碑文为大型断代文总集《全元文》所未收,可作补遗。同时对碑文相关内容略作探讨。
其他文献
在先秦祭祀文化与理性文化跌宕起伏的大潮中,诸子百家以不同的姿态面对神灵。老子和庄子以其强大的主体智慧标举形上之道,以其非凡的自信掌握世界,超越神灵。尤其是庄子,一方面摒
当代大学生有无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人和成才,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信仰淡漠、理论淡化、思想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是一部收录清代前中期诗歌的选本,自问世以来引发了历代诗歌评论家的争论,或褒或贬,莫衷一是。客观地讲,《清诗别载集》保存了许多清代前中期诗人的生平
书话作为以书籍为中心谈资的散文类创作,究其渊源,和传统文化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对目录解题、题跋和诗话词话三类传统文体的介绍和分析,探讨现代书话从它们所受的影响及在创作中
梅娘小说的女性主题与自身体验有着密切关系;她对个体经验的自觉处理,体现出自觉的文体意识和叙事意识;而她善于选择人物视角、引入人物独白话语来表达女性主题,又形成了独特
咏物诗始兴盛于南朝,学界多有论及。其实咏物诗在两晋时期就已出现,因为存世数量不多,所以一直以来不被重视。两晋作为咏物诗由比体向赋体转化的衔接时期,对比体咏物诗由情入
英语和汉语都有丰富的谚语。英汉谚语分别体现了英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态度,记述了英汉两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过程。运用隐语理论分析英汉谚语,我们可以发现它
关于“前七子”的诗学理论前人已多有论述,且褒贬不一,本文无意于就此再着笔墨,而是力求从历史的角度追溯“前七子”复古运动兴起的历史语境及学理逻辑,对这一问题的梳理也许有助
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过程。转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构成理论成分之一。将为不同层面上的意义构建,特别是语篇的连贯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从认知语言学
《晋语》为《国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尚书》一样,《晋语》以记言为主,同时叙述历史、传记人物。在史传文学中,其语言独具特色:含蓄而流畅,生动而严谨,优美而准确,灵活而工整,呈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