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天香氤岁华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isv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都宜兴素有“耕且陶焉”的传统,历代能工巧匠众多,陶艺人才辈出。紫砂壶的诞生距今虽仅有数百个年头,却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形成了“不务媚俗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的艺术特征.并被世人奉为茗具之首。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在其名作《闲情偶寄》中就曾赞誉“茗注莫妙于砂壶,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是人而知之矣。”紫砂壶优越的实用性能与雅致的造型艺术相得益彰,时至今日依旧备受世人推崇。
  历代制壶名家都十分注重造型艺术这一关键环节,许多传世名作之所以几百年来依然能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造型设计便是其重要原因之一。造型设计讲究一种由内而外的完美,其既要营造和保持统一的艺术风格,同时亦要注重与作品整体内涵意境的配合。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亦注重各部位的协调匀称,大处要有气势,小处要一丝不苟,制作工艺应精细到位.使作品或小巧玲珑,或稳重敦厚,都能给人一种“入眼”的感觉。现以“天香壶”(见图1)为例,具体谈一谈此壶的造型艺术。
  1 “天香壶”以筋纹器作造型主体
  紫砂筋纹器的形成,是吸收诸多姐妹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其制作讲究,呈现出圆透而浑厚、均匀又饱满的艺术效果,而纹理清晰流畅、口盖准缝严密则是其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合的标准。“天香壶”外在直观的造型艺术彰显出一种传统、浑厚、端庄的气质,其造型特征以筋纹器形态为主,并结合了方器的诸多理念,整体规整、和谐、温润、自然。
  此款“天香壶”遵循传统壶式,通体作筋纹式,以盛开的花朵为抽象之形,在设计上融人生动趣味感。壶身分八瓣组成,上下对称,棱线凹凸分明,有棱有廓,权衡比例,秀丽可爱;盖沿亦作花瓣形,八瓣组成,线纹上下合一,通转自如,浑然一体:珠钮风格与壶身主体一致,亦为八瓣形,更似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因此,整壶无论正视、俯视皆如盛开的花朵,形象秀雅出尘,饱含充沛的生命力。同时,壶式由方器变化而来.方中寓圆,风高韵雅;浅纹刻画的壶嘴蓄出自然,与壶身花瓣相融;壶把作筋纹式,把弯曲恰体,端握方便:壶底以四只自然延伸的筋纹矮足承托,与壶身形成虚实相应,显得挺括有神、翩跹轻盈,活力气息油然而生。
  2 “天香壶”蕴含着线条艺术之美
  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对线条十分有讲究,即运用各种线条的连接、变化和搭配,从而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线条能使作品产生一种节奏韵律感,从而静中寓动,更具视觉美感。“天香壶”的筋纹造型是有与生俱来的线条优势的,其主体筋纹线自壶顶至壶底相交成一点,分毫不差;同时,壶嘴、壶把上也以简洁流畅的线纹装饰,看似随意,实则是保持风格上的协调统一。整把壶的线型硬、糯兼之,角线锋不显露,脚线转折分明,从而流露出匀挺、圆正、有力的线条艺术之美。
  3 “天香壶”深层的意境内涵之感
  “天香壶”的造型艺术营造出统一和谐的筋纹器风格,而其灵韵俱在的花瓣形态,则巧妙地与作品内涵对应,从而进一步引申并升华出作品主旨。玲珑天香氤岁华,花香四溢,自是一派春日生机美丽的象征,“天香壶”以浪漫的筋纹花瓣造型,烘托并营造出了生动的春日气息,使人仿佛能从壶中闻到氤氲的花香,感受春的温暖美好,此处恰以一壶之貌,衬托自然风华。天香,寓指不掺和尘世之味的清雅之韵,此香只应天上有,流露出高洁君子般的精神品质,这种品质正是中国文士自古就追崇的人生境界,“天香壶”以此命名,并以简洁、规整、素雅、不施加任何装饰的形象传递这一深层意境,使人们在品茗、品壶的同时,体会内心熏陶。“天香壶”正是通过造型艺术与内涵对应的形式,将这些情感及精神因素巧妙表达出来,切壶、切题、切意,从而提升了整把壶的艺术质感。
  4 总结
  “天香壶”的造型艺术既表现在具体外形所塑造的视觉审美上,亦表现在其相得益彰的内在人文内容里,内外兼修.具象与抽象配合,营造出完整统一的艺术魅力,展示出紫砂壶的生命力。
其他文献
紫砂壶是江苏宜兴丁蜀地区的手工艺特产,一把把古朴简雅的紫砂壶丰富了人们的茶事,增加了文人雅士的品位内容,成为家喻户晓的茶具极品,深得世人的喜爱。紫砂壶本身凝练着一种岁月古拙的气息,而它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又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故而能够给人以强烈的审美质感。  紫砂壶的艺术表现力离不开制壶艺人的创作设计,而紫砂陶的制作技艺更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保存和传承价值。制壶艺人往往都较为注
期刊
宜兴均陶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全手工艺术的代表之一,展现了艺人的文化智慧。宜兴均陶具有较高的兼容性,受书法、国画、版画等的影响较大,它集欣赏性、收藏性、情感性等为一体,并获有“天下无类”的美称。均陶创作是以素坯为纸,大拇指为笔,精湛技艺为指导,随意泼墨,言意传神,形神具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可谓陶艺中的精品,彰显了世人的审美情趣与追求。  宜兴均陶起源于宋代,创作题材主要来源
期刊
任何艺术都是要表达一种思想内容,以及如何通过艺术手法来体现创作者的价值观,紫砂创作也不例外。神形兼备、气韵生动的境界,最终表达了紫砂创作者对于艺术追求的价值体现。在这样一个价值体现的过程中,紫砂作品意境的表达诉说了创作者的思想性与唯我性。  《逸周书·谥法》中日:“恭己鲜言日静,宽乐令终日静。”寓意心境宽广,就能大度处事、平和待人,营造起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宽就能容纳不同
期刊
古人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中国以茶为国饮,而茶器自然必不可少,紫砂茶壶便是其中绚丽的一笔。宜兴紫砂壶传承至今已逾数百年,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它温润如玉、朴拙精巧,除了是一种实用的茶器外,紫砂壶的文化质感更为出类拔萃,其所营造的人文意境是任何一种茶器所无法比拟的,因而其从古至今便深受文人雅士的钟爱,更有诗云“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期刊
紫砂壶是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陶瓷工艺品,数百年来,一代代制壶艺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赋予其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其中佳作频出,经典层出不穷,成为留于世人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但凡流传至今、耳熟能详的精品,定有其独到的艺术个性所在,作为一名制壶艺人,我们更应取其精华,学习和探讨其特色之处,并且融会贯通,最终以优化自己的壶艺创作。  近代花货大师蒋蓉以其不凡的个人魅力和艺术水准创作了许多精品
期刊
宜兴紫砂壶艺在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名人辈出、精品不断、薪火相传。经典作品流芳百世,留给了世人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的制壶艺人更应从中汲取精华、学习方式、领悟艺术,以一颗虔诚之心来感受壶的情感和意境,并进一步融会贯通,从而提升自己的壶艺水平。  “紫砂七大老艺人”之一的朱可心是一位制作花器的能手,他的花器作品精、气、神俱佳,造型几可乱真,意境深厚丰富,其为人德高望重,深受世人敬仰。他在一生中
期刊
在宜兴的文化积淀中,陶瓷艺术自六朝以来,先后有以火青瓷为特色的“宜兴窑”,以月白、天青等彩釉为特色的“欧窑”和以紫砂器为特色的“蜀山窑”三种陶瓷体系在此产生、发展,正是在这种民族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宜兴以手工成型为主的紫砂壶艺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和由此产生的紫砂文化,融合了宜兴七千多年的陶瓷文化和几千年的茶文化累积的精髓,融合了周边地区其它民间工艺的文化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期刊
几百年的紫砂历史中,清代康熙年间的陈鸣远力变明代末期筋纹器型为自然形体,制作出了“瓜形壶”、“莲子壶”、“束柴三友壶”、“松段壶”、“梅干壶”、“蚕桑壶”等等经典款式,为花器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但是陈鸣远作为花器宗师,多制果类器型,装饰题材极少涉及鲜花。到近代,蒋蓉在花类紫砂壶器上的苦心钻研,才使得该类紫砂壶有了更多器型的刨新。  蒋蓉早年便在上海制作仿古紫砂器,尤以陈鸣远的紫砂器最多。解放后,创作
期刊
苏东坡爱宜兴,源于四分风物六分人。喜欢他的一句诗:“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诗句,苏东坡在旁边注字“元丰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原来,这诗有一个故事: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春笋,以及野草的嫩芽等等,欢喜之余的他赞叹着“人间有味是清欢”。  细读此诗.感悟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究物质的条件
期刊
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当前,普通高中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素质教育实施不全面、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唯分数唯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等问题,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意见》明确,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