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贲门缩窄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安全性分析

来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究贲门缩窄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进行贲门缩窄术治疗的47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所有47例患者成功进行了贲门缩窄术,手术成功率100%。无术后发热、穿孔病例。患者术后7例出现胸骨后疼痛不适、2例出现进食哽噎感、1例出现少量咳血,该10例患者均无需特殊治疗,症状于2 d内自行好转。22例(46.8%)患者手术当天即可进流食、39例(82.9%)患者术后第1天进流食或半流食、43例(91.5%)患者于术后第2天恢复进食流食或半流食。术后仅9例患者预防性使用了抗生素。

结论

贲门缩窄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安全有效,且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评价小肠受累的克罗恩病(CD)患者使用英夫利西(IFX)单抗治疗第14周临床缓解情况,以及采用胶囊内镜联合回结肠镜评估肠道黏膜愈合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接受IFX治疗的小肠受累的CD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周时患者实验室指标(血常规、C反应蛋白、白蛋白)、克罗恩病活动度指数(CDAI)、胶囊内镜Lewis评分、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SES-CD)、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联合靛胭脂染色和窄带成像技术(NBI),对炎症性肠病(IBD)相关的异型增生和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在长病程IBD患者结肠镜检查中,先后应用白光、NBI和靛胭脂染色放大观察,对可疑病变实施靶向活检或切除,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估该方法对IBD的筛查效果。结果共纳入长病程IBD患者45例,其中16例(17处病变)检出异型增生或癌,包括低级别异型增生12例(26.7%),高级别异型增生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价蓝激光(BLI)放大染色内镜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普通胃镜活检提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治价值。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普通胃镜活检提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术后3个月行BLI内镜复查发现病灶未愈合甚至有加重趋势,且接受ESD治疗的76例患者纳入回顾性研究,统计ESD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普通胃镜活检、BLI放大染色内镜分型与ESD术后全
期刊
目的评价带线钛夹辅助牵引技术在胃异位胰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中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5月至2016年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消化内科行ESD治疗,且术后病理确诊的62例胃异位胰腺(均为单发黏膜下来源)患者的病例资料纳入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使用带线钛夹辅助牵引技术组(观察组,n=36)和传统ESD组(对照组,n=26)的剥离时间、剥离过程中黏膜下层的暴露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
目的评价胃镜下多部位联合取样对幽门螺杆菌(HP)培养鉴定的价值。方法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间,258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经13C尿素呼气试验后,分别在胃镜下进行胃窦小弯(A)、胃窦大弯(B)、胃角(C)和胃体(D)这4个部位的胃黏膜组织取样,通过体外HP培养鉴定试验,采用Nemenyi检验对比分析多部位联合取样与单部位取样两种模式下对HP阳性率的影响。结果13C尿素呼气试验与HP分离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