碍眼的刘文静

来源 :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xinli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文静是怂恿唐高祖李渊夺取天下的首义功臣,随李渊李世民父子南征北战,功勋卓著。《新唐书》写唐朝公卿大臣,第一篇就是《刘文静传》。而他也可以说是第一个死于唐朝官场倾轧的高官。
  高祖即位,刘文静任门下省的长官纳言一职。三省之中,门下省的地位最低。裴寂(也是起事元勋,更受高祖亲信)执掌尚书省,权势最为显赫。萧瑀仅举一郡而降,就坐上了内史令的交椅,权势也在刘文静之上。刘文静相当委屈,对自己在大唐的地位很不满意。人一倒霉,喝口凉水也塞牙缝。接下来的事更让他郁闷至极。
  征讨薛举的战争,是唐朝开国后的第一战。谁也没有想到,这第一战居然是唐军的一场大败,差点连关中都不保。刘文静在晋阳起兵后更多的时候是追随李世民,此次出战,李世民是主帅,刘文静以行军长史的身份充任助手。不巧李世民生病,刘文静主持军务,麻痹大意,遭薛举偷袭,大败,士兵伤亡过半。
  返京后,刘文静被免职,以前受封的爵位食邑也被剥夺了。不管是高祖个人的想法,还是李世民小集团玩“丟车保帅”的把戏,总之受伤的是刘文静。直到薛举病逝,李世民进攻以薛举之子为首的薛家军,大胜,朝廷论功行赏,才恢复了刘文静的爵位封邑,并委任他民部尚书、兼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但这怎么比得上门下省的长官纳言这一宰相级别的官职呢?民部隶属于尚书省,这样,刘文静成了裴寂的下属。
  自恃功过裴寂、才胜裴寂的刘文静心中愤愤不平,像只恶虎时常扑腾着,想吃了裴寂。每逢议论朝政大事,只要裴寂一表达看法,刘文静就会故意和他唱反调,而且不管裴寂说得对还是错,都一概反对,还经常顺便出言羞辱裴寂。刘文静的这种做法,唐高祖看在了眼里,而裴寂老谋深算,一忍再忍。
  恰在这时,朝中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唐高祖意识到李世民小集团的实力已经太大,必须进行压制了。唐高祖开始把李世民手下的一些精英人物调离秦王府,到其他地方任职。刘文静如果对政治敏感,就应当能看出来唐高祖正在削弱李世民,而自己作为李世民的主要党羽,处境很危险。此时,他就更加应该小心谨慎,以免授人以柄。然而,刘文静不但一点也没有收敛,反而更加意气用事。
  一次,他与弟弟刘文起一起喝酒,喝多了,不禁发起怨气拔刀砍柱子,大声喊叫:“总有一天,我要砍掉裴寂的脑袋!”正巧那时候他家里闹鬼,弟弟刘文起找来巫师,在星光下披散着头发、口中衔刀来驱邪。大臣请巫师做法,在迷信盛行的古代是大忌,为历代皇帝所嫉恨,很容易被扣上谋反的帽子。这些事被刘文静一个失宠的小妾透露出来,辗转上报给了朝廷。
  刘文静被抓了。他仇视的是裴寂,而李渊却让裴寂审讯刘文静,而且是主审。刘文静面对裴寂等人的审查,辩解说:“晋阳起兵的时候,我和裴寂职位大致相当。但如今呢?裴寂官居仆射,我的官衔却很一般。想当初,我东征西讨,却照顾不了一家老小,后来立下如此的大功,却受到这样不公平的待遇,心中确实有些不满。那天我是因为喝醉了酒,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才口出怨言。但仅此而已!要说我有谋反的想法,那肯定是没有的。”
  唐高祖看了裴寂呈上的审讯结果,对群臣说:“听刘文静这番话,显然是要谋反了。”李纲、萧瑀都不同意高祖的意见,说刘文静有情绪是真,但确实是没有谋反的意思。李世民也极力替刘文静开脱,但是唐高祖并不给他这个面子。
  此时,裴寂的言行至关重要。他上奏说:“刘文静的才智谋略在众人之上,但他阴险毒辣,干起坏事来不顧一切。他攻击陛下待人不公,已暴露了他的谋反心迹。如今天下未定,留着他必定是后患。”裴寂话中最狠毒的一句就是“今天下未定,留着他必是祸患”,这就是说,刘文静必须死,免得被王世充、窦建德等人利用。这话说到了高祖的心坎上。
  武德二年(619年)九月初六,刘文静被处死,家产全部被没收。史载,刘文静在刑场上捶胸顿足:“狡兔死,走狗烹;飞鸟逝,良弓藏。果真如此啊!”刘文静担任纳言时,高祖曾有诏书说,秦王及裴寂、刘文静三人为太原元谋功臣,“特恕二死”(即可以赦免两次死罪)。不料刘文静头一次犯死罪,就被杀了。事实上,真正使刘文静招致杀身之祸的,并非裴寂,而是李世民。高祖灭刘文静更深的意味是在于警诫李世民,敲山震虎,恰巧刘文静那么碍眼……
  编辑/梁宇清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