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呼唤诗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动物依赖本能生存,饿了就觅食,困了就睡觉,它们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生的烦恼和死的恐惧,没有关于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没有忧虑、苦闷、悔恨、孤寂、失望……这一切恰恰是人的宿命。人是唯一会思考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的动物,这种思考充满了痛苦和不幸。个体生命是那样短暂而艰难,又是那么虚幻和荒诞。我是谁?为什么要在一个偶然的时间里把我扔进这个世界,又在一个不可期的将来把我抛出这个世界?活着是需要理由的,如果找不到理由,那么它就会成为死亡的理由。任何事物本身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人才会赋予它意义,人的存在也是这样的。诗人的存在就是为这个世界提供价值,诗歌所捍卫的正是人的生存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类为什么需要诗歌?说到底就是为生命寻找一个理由。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诗性 诗歌教学
  李白是“此行不为鲈鱼(鱼会),自爱名山入剡中”,杜甫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王维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刘禹锡是“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柳宗元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巴尔蒙特是“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荷尔德林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那么,从本质上讲,每一个人都是诗人,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朱光潜说:“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见常人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到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我们本来是能觉出趣味来的,只是因为我们的诗心被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的阴翳。在诗人的指点下,我们还是觉出了,可见我们的诗心未泯。
  诗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活着的理由。
  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个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一直把它们置于青少年的视野之外。比如说,在这套试验修订本之前的初中课本中,古典诗词寥寥无几。再比如说,相当多的教师对古典诗词的讲解及几乎全部训练和测试包括中考试卷中所谓诗歌鉴赏题几乎是在糟蹋诗歌和教唆学生厌恶诗歌。
  如果说老年人的生活像散文,中年人的生活像小说,那么青年人更应该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是谁斩断了这个联系?这无异于割断了民族文化的血脉。
  当然,诗歌的衰落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时代原因,但是,诗心没有理由也不应该随着那个诗歌繁荣时代的消亡而一同被埋葬。
  随着商品社会带来的价值冲击,人们在这样一个物质化的世界中变得越来越实际,现实功利诉求压倒了一切。然而,物质的富足并不必然带来精神境界的提高,相反,它常常会窒息人们的心灵。
  在西方,人们大多喜欢读诗,一本好的诗集根本无须为销路发愁,而到了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雨果、歌德等文化名人的生日或其他纪念日,各地都会采用各种形式纪念他们。但在中国,诗歌或流于民间各种恶俗的顺口溜,或成为少数圈内人自娱自乐的工具,至于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则成了当地人发展旅游业的招牌或为经济唱戏而搭台的工具。
  如果谁还沉浸在“吟赏烟霞”中,会被认为有些另类。而多愁善感更是不合时宜。一些人早就没有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情怀,没有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淡远,没有了“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雅趣,没有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从容,更没有了“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兴致,没有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胸襟,没有了“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的俊逸,没有了“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豪情,当然也没有了“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哀怨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洒脱……
  诗性的衰颓实质上是人性的萎缩,现代人可以上天入地,生存空间急剧膨胀,但与此同时,心灵空间却日趋褊狭。当然诗人救不了世界,也救不了人心。但是,你可以嘲笑世人的贪婪,却没有理由嘲笑诗人的迂阔;你可以批评世人的意志消沉,却没有资格指责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浩叹。同样,语文教育也不可能挽救所有的世道人心,更不可能把学生都培养成诗人,但是,我们可以让他们爱诗、读诗,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
  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样读的,注定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认为,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文化人,让语文教学蒙上一层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
其他文献
要画好一条龙是十分讲究的。活灵活现的身子必不可少,而那“点睛”之笔,更是尤为重要。组织好一堂课就如同“画龙”一样,要有充实的内容、严谨且合理巧妙的框架体系,而课堂中恰到好处的点拨、适时准确的小结正是那重要的“点睛”之笔。  其实,我们在平时的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中都能体会到这一点。在一堂公开课后,听了一些老师的评价、指点,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这“点睛”之笔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悟出了其
摘 要: 3到6岁是幼儿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现在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溺爱,幼儿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存在很多令家长头疼的问题。针对以上现象,在幼儿园期间,对幼儿进行品行教育非常必要。《弟子规》是一部非常适合幼儿园进行道德启蒙教育的“国学”经典,它内容浅显易懂,是启蒙养成、教育幼儿的最佳读物之一。在教学实践中,作者通过选择适合小班幼儿学习的《弟子规》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
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及潜在价值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为教育倾尽毕生精力,但它全部理论的基石无非就是一个朴素而富有人情味的愿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调动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望。如何传递正能量,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快乐?是教师面对的重要课题。结合教育实践,我有如下思考。  一、爱学生,珍视学生情感体验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摘 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比语言能力本身更重要。对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非常关键的要素,这可以从词汇和交际话语两方面着手。  关键词: 文化意识 交际话语 跨文化交际  美国人类学家海姆斯于1971年指出: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他还认为仅仅学习某种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怎样使用那种语言,即必须掌握使用那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必须懂得什么时候使用何种语体和语
摘 要: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都是中国历代文学大家的经典杰作,但学生却有“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不良心理,老师在教学中也容易陷入过于强调背诵、默写、落实文言字词句,而忽视文言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力量。  关键词: 名句体会 《劝学》 文言文  如何指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文言文,感受并传承文言文中的优秀思想?读写迁移是一个重要的策略。针对经典名篇中的名言警句,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写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生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介绍了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元认知策略融入到英语口语教学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从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提供适当监督指导和改善检验评估方法三个角度进行了具体论述。  关键词: 元认知策略 口语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1.引言  我国大学生英语的口语水平一直都不容乐观,虽然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做了大量的改革与尝试,
摘 要: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文章从教师培训的实践出发,阐述了对教师的培训理解和思考。  关键词: 教师培训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
摘 要: 本文围绕中学生英语语言感知形成及在学习中运用的相关策略,旨在阐述注重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对提高语言表达灵活性和精确率有引导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养成重视语感积累的习惯,促进语言技能内化生成。培养语感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习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语感 综合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摘 要: 高职食用菌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实用性决定了其有效教学的必要性,课前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课中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课后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和提升,只有这三个环节充分把握,环环相扣,形成各个环节有效教学的标准,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有效性。  关键词: 食用菌技术 有效教学 标准  食用菌作为一种高档蔬菜,不仅味美,而且营养丰富,常被人们称做健康食品。近几年来,其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1][,2]。
摘 要: 课堂问题行为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如何减少、避免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文章对小学中年级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优化方法。  关键词: 小学中年级 体育课堂问题行为 形成原因 优化方法  实践证明,体育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干扰课堂纪律,还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甚至诱发其他学生类似的行为,统称“病原体传染”现象。最终扰乱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