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管理思想中探析全面管理观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l0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纵观管理学的发展史,我们所谓的“管理理论”至今仍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而现代管理科学比较明显的缺陷就是把特殊的管理理论当作普遍的管理理论,那些流行于市面上的管理学著作一般都是指向企业管理的,而这种有特殊指向性的管理理论却被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诸多问题的不适用以及经验主义的错误。因此,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概念已不再能普遍适用于各个领域,我们必须对那种以特殊代替一般的行为进行反思。
  关键词 管理哲学 传统管理学 全面管理观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10.068
  Analysis of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View from Traditional
  Management Thought
  YANG R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
  Abstract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management, our so-called "management theory" still remains at the level of empirical summary. But the defect of modern management science more obvious is the special management theory as a general theory of management, the works were popular in the market generally refers to the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which has a special point of management theory is widely used in every corner of social life, it will inevitably be in application and empirical error problems. Therefor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management can no longer be universally applicable to all fields, and we must reflect on the behavior of a special substitute for the general.
  Keywords management philosophy; traditional management;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view
  1 对传统管理学的反思批判
  我们对传统而又狭隘的管理理论进行反思的同时,管理哲学也应运而生,而管理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探寻“管理学究竟是什么”。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即“管理学到底在研究什么”,这也是管理学作为一门特殊学科能否成立的基本前提,追根溯源也就是要探寻“管理是什么”的问题。在关于“管理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追问上,必然会牵引出对管理和非管理之间的界定问题,这是关系到作为管理学理论基石的管理范畴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问题,会直接影响到管理学作为科学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理论体系能否成立。管理学对于其研究对象特殊本质的认识程度,决定着它作为一门特殊学科的发展程度。显而易见的是,管理学没有真正地建立起自己的理论大厦,因为这座大厦的根基(即广义的、普适的管理概念)至今尚未形成,遑论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理论体系了。
  依据我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情况来看,管理学被分成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和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这五大类一级学科。其中人力资源管理隶属于工商管理大类中的企业管理一项,但很明显,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局限在企业当中的,几乎所有涉及到管理的活动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而在进一步细化的管理学分类表中,不难发现很多看似不同的、并列的学科之间却又存在着相互交叠重合的现象。管理学发展尚不成熟也体现在不同高校对专业的划分归属上,比如一些高校会把人力资源管理划分到商学院,另一些高校则把它归属于管理学院;又比如本应从属于公共管理大类的社会保障专业却被划分到社会学院的旗下。而在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颇为含混,某些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还设置了会计学、财务管理、宏观经济学等必修课程。种种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反映出一个通病:管理学内部结构的逻辑混乱,究其根源是由于普适性管理概念的缺乏。
  不同学派对于管理概念的界定都包含一个共同观点,即管理是针对群体活动的,而这个观点直接省略了对个人活动的管理。管理既然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那么抛开人的本质特性去谈管理就是无稽之谈。从后现代哲学的观点来看,个人与社会是真实的人的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是内在的统一于人的存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者的关系呈现出一种互动生成、互为其根的差异协同状态。[1]按照这个观点进行逻辑推演,便可知管理也存在社会性和个人性这两个方面,社会生活过程管理和个人生活过程管理也是一种互动生成、互为其根的差异协同关系,所以离开其中任何一种形式的所谓管理不过是狭义的、片面的管理。从这个角度来看,忽略了个人生活过程的现代管理学是片面的,因此亟需向全面的管理观进行转变。
  2 全面管理觀的理论内容阐述
  其实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管理也就随之出现了,只是这种有意识的行为并未经过系统的研究。而近代西方管理学理论也多是从工业文明进行切入,主要针对企业展开研究,较为片面。德鲁克认为,管理一词蕴含着多重含义,不能仅用寥寥数语完全概括。自然社会中的人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自然界系统中的生物,又是人类社会系统中的成员,因此存在着多种形式的管理。全面管理观所要探寻的正是这种包罗万象的活动。   2.1 全面管理观的基本问题
  基于生活论这种后现代哲学形态的全面管理观,首先要把管理的主体理解为真实的人。作为一种历史存在,人们总是不断地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一方面是探究、认识和改造外部客观世界;另一方面是人返身自顾,探究、认识和改造主体自身,这是同一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2]真实的人正是以社会和个人两种不同形式存在着的,因此真实的管理也必然有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社会管理和个人管理。其次要把社会管理和个人管理当作内在地统一于真实管理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来理解,这两个方面的联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动态联系。全面管理观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主张从社会管理和个人管理的相互关系中,从它们相互作用的现实运动中去认识管理的本质和规律。
  2.2 全面管理观的理论前提
  需要明确的是管理学真正关注的应该是与一定组织相联系的个人,而无论个人所生活于其中的组织呈现出何种具体形式,它都是以某种系统方式存在的。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也是一种特殊的系统,而人类组织就是从这种混沌无序的系统演变而来的一种有序系统。用普里高津耗散结构理论的术语来说,混沌无序的原始群是属于那种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人类组织则是属于那种远离平衡态条件下由于原系统的随机涨落在耦合作用下自发形成的耗散系统。普利高津等在论述系统自组织理论时,曾以自然科学家的语言解释了个体与组织的相互关系,阐述了个体的主动性对组织的意义。[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到“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而这里的“有意识”指的是人类活动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的,而目的性也是人类组织有序性的本质所在。
  2.3 全面管理观的基本概念
  各类人类组织都有其特殊的组织目的,在一定组织中生活着的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个人目的。目的促使活动成为一个有序的系统,这样就会自然而然地分成组织系统和个人系统。对于组织系统和个人系统来说,无序和有序的统一就是自发(无目的)与自觉(有目的)的统一。对于任何组织和个人来说,其活动都具有双重性——盲目性与目的性,自发性与自觉性。虽然目的性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志,但是却不是人类活动的唯一决定力量,它只是内在于人的一种精神力量。除此之外,人的活动还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人类活动中产生的反作用。其影响因子具有不确定性,是人在其活动开始时所未知的不可控因素,这种客观情况以“盲目的必然性”形式呈现并反作用于人类活动,人在这种“盲目的必然性”面前是没有自由的,因此人的活动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与其目的性相反的盲目性,从而导致有序的活动也带有无序性。正由于人的活动受到内在精神力量和外在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所以存在着目的和必然之间的矛盾,由此便促成了管理的产生。所谓管理,就是协调及处理目的和必然之间相互关系的活动。人的活动过程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在其过程的不同阶段上,因其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其不同程度的开放性,从而上述两种物质关系对于人的意识和行为也具有不同的影响力和制约力。
  3 全面管理观视角下管理学的问题
  传统的管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宏观事态,而微观的个人层面并未引起过多關注。提到管理,似乎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等,并没有把自我管理当作管理的一部分。同时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局限,关于其基本问题的相关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尽管在社会管理中也存在着像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复杂人等人性假设,但这些假设都被视作既定存在,被用于各种管理理论的前提,而很少有人对这些先天的假设有所质疑或审视。自我管理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有史以来的基本事实,但自我管理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至今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4]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个人权利、尊严、自由、平等的观念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自我管理问题日益凸显。[5]自我管理对于个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人是自为的存在物,他的现实存在和未来走向都是自我管理的结果;另一方面人是社会性动物,为了他人的存在和发展也需要进行自我管理。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自我管理内在地生成于主我与客我的二重矛盾、自我与组织的对立统一以及自我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中,由此彰显着人的主体性与社会性。[6]
  全面管理观不仅要从社会层面总结经验规律,更应该上升到个人层面反思自我管理。对于自我管理的研究不仅可以打破人们固有的偏见,强化管理学界对个人问题的关注,为人们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提供哲学依据;同时还有利于推进管理的全面化以及人的完整性,自我管理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内在机制。[7]人的自我管理是通过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实现的,而这从本质上来说也是社会性的。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员,我们必然与他人保持着不同程度上的联系,主体的思想、行为会作用于客体之上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而只有通过对这些客观事实进行反观,主体才能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1] 周可真.生活论──哲学的未来形态[J].江苏社会科学,1996(3):70.
  [2][5][6] 张群.“美”与人的自我生成——论马克思“美的规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3] 王永明.自我管理的生成维度[J].学术论坛,2008(11):7.
  [4] 王永明.自我管理与人的生命存在——对自我管理存在合理性的哲学追问[J].学术论坛,2010(9):1.
  [7] 张玉英.管理哲学视野下德鲁克的自我管理思想[D].苏州:苏州大学,2007.
其他文献
人的城镇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我国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体现在价值取向上更加关注人的主体性、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以及人与自然
摘 要 生命教育既是一种安全教育,又是一种生活教育;既是一种生态教育,也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小学生命教育的开展不仅有助于小学生正确生命观和生活观的形成,而且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目标的达成。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关键词 小学生 生命教育 意涵 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基础,以武汉工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调查了学生实践教学满意度,分析了当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构建了工商管理专业的能力素质模型,在此基础上
在水域生态系的食物网内,细菌担当了完成水域食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必不可少的角色(郑重等,1984)。为了搞清水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向和元素平衡,为水域养殖的低耗、高产提供理
现阶段,随着高校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生均培养成本成为政府、投资人、家长、学生及高校本身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如何正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从而计算出生均培养成本成为目前亟
作为研究文学与心理学关系问题的经典之作,里恩·艾德尔的《文学与心理学》从客观基础和历史发展等方面阐述了文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系,它从历史的脉络里寻找到了二者关联
惠安县山腰乡锦川村庄宝元大胆改革牡蛎养殖方法,弃传统的竖石养蛎为栅栏式吊养,获得产量高,成本低,效益好的良好效果。去年他吊养30亩,预计亩产鲜蛎肉14担,比老法养殖增产1.8倍,为牡
本文阐述深呼吸小城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的机遇,在分析将乐县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通过找准品牌定位、打造精品景区、强化市场营销、探索投入机制、
陶行知不仅是著名的教育家,还是一位多产的现代诗人,其诗歌在社会上流传甚广,他还翻译了不少诗歌,既有中译英,也有英译中,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译者,陶行知翻译活动的读者预设
摘 要 “日语听力”课教学需要从辅助性课程向基础性课程转变。要点在于增加教学时间内的单元设置,按难度、讲解要点的不同,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多单元契合型教学模式。通过运用多种类素材,提高学生对输入型语言的解析能力,同时以知识量的扩展为基础,提高日语综合运用的能力。  关键词 多单元 契合型 输入型 素材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