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班级的管理者”是我通过学习得到的经验.通过两年来的实践,让我受益最深的有两个方面:1.在课堂教学当中体现“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办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2.在班级管理中,采用“争夺红旗小组”的办法,让学生成为班级的管理者.
第一,在教学中体现“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办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对班里的60名学生按考试成绩平均分成10个组,每组6人,并且编号1~6号,5号和6号是班级的“后进生”,他们学习懒散,对数学更是头疼,一般作业都不能按时完成,更有甚者直接放弃了学习数学.我觉得学习数学主要的靠的是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先主动去学并能学会,他才会有兴趣.
在教学中,我从不就题讲题,或只对答案,而是对每个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真正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课堂教學全过程,几乎全是让学生自学.1号和2号学生先学会以后,就变成“小老师”,去帮助5号和6号同学,并且实行了小组加分机制,板演实行“几号板演做对加几分”的办法,充分发动小组其他成员主动帮助5号和6号.只有他们学会了,小组加分才会多;对待作业要求必须独立完成,并且实施抄袭或迟交要扣分,做对一次作业要加分的办法.使学生教学生,学生管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样实行以后,我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了,作业也能按时收齐了,原来有些因为学不会而放弃学习数学的学生,也慢慢开始学习数学了.就像我班的2组6号孙云同学,初一刚入校时,数学从没有考及格过,平常作业都是抄别人的,家长曾给她报了数学补习班,但效果不大.自从班里实行小组加分机制以后,她们小组的其他成员为了让她能够上台板演得高分,利用课余时间帮她补习,并监督她独立完成作业,防止扣分.一个学期以后,孙云的数学成绩大有进步,到了初三,她的数学成绩还能保持在良好水平以上.很多以前因为懒惰而学不好数学的学生,因为有了同学的监督,成绩在不断进步.
实践证明,“从最后一名抓起”的教育理念对“后进生”的学习确实有很大的帮助.这些措施帮助“后进生”建立起自信和自尊,并有了主人翁意识.而“最后”一名学生有了进步,全体学生自然就问题少了,班级的班风、学风也当然好了.
第二,在班级管理中,采用“争夺红旗小组”的办法,让学生成为班级的管理者.
在班级管理方面,我在班里实行了“小组积分百分制”,并开展“争夺红旗小组”的活动.小组的划分与教学中的一样.仍是6人一组,编号1~6号.除了数学课堂上能够加分以外,其他科目也能把分数加进去,加分办法有任课老师自己定.甚至纪律、卫生、作业完成情况等都能体现在里面.我为此还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奖惩条例.平常有班委两名学生随时记录,一周统计一次,成绩前4名的小组获得“红旗小组”的称号,并发放小红旗摆放在课桌的显要位置.
这样实行以后,每个学生的表现已经不是个人行为,每个小组的6名同学是一个整体,有了小组间的竞争,每个学生都处于竞争的环境,努力改变自我为小组争光.在竞争中,同组同学也会时常督促帮助本组成员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或本职工作,在竞争的压力下,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同学间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意识大大增强.有些后进生时时处于一种被激励的状态之中,并能经常地受到表彰、鼓励.这就让他们经常地处于成功的体验中,逐步消除了他们的失败心态、挫折心态,使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树立了自信心.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我所教的班级,无论是学风,还是班风,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 “小组积分百分制”把管理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人都是小组的主人,个个都是班级的管理者.
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有些小组组长专权,组员不服从,不能做到团结一心.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由于组长的管理经验及责任心和个人性格的差异,有的组长自身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有的组长以权谋私,独断专行,使组内不团结,没有凝聚力,组员不服从组长命令,成为落后小组.由于积分落后,就开始嫌弃扣分较多的5号或6号同学,不是去找问题、想办法,而是互相埋怨,这样,小组的得分更低.甚至有些小组成员哭着到我那里要求调换小组.刚开始我还因此调换过几次,但是后来,我发现不行,这样调换以后,有些6号同学出现了自暴自弃,甚至故意扣分,使得矛盾更加激烈.这时,我找部分学生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协助组长解决问题,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合理建议,指导组长正确开展工作.对能力太差的组长,手把手进行指导.只有组长的心态摆正了,管理方法正确了,这6个人才会团结起来.
这是两年来我的一些实践经验,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借着教改的东风,努力提高教学成绩.
第一,在教学中体现“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办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对班里的60名学生按考试成绩平均分成10个组,每组6人,并且编号1~6号,5号和6号是班级的“后进生”,他们学习懒散,对数学更是头疼,一般作业都不能按时完成,更有甚者直接放弃了学习数学.我觉得学习数学主要的靠的是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先主动去学并能学会,他才会有兴趣.
在教学中,我从不就题讲题,或只对答案,而是对每个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真正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课堂教學全过程,几乎全是让学生自学.1号和2号学生先学会以后,就变成“小老师”,去帮助5号和6号同学,并且实行了小组加分机制,板演实行“几号板演做对加几分”的办法,充分发动小组其他成员主动帮助5号和6号.只有他们学会了,小组加分才会多;对待作业要求必须独立完成,并且实施抄袭或迟交要扣分,做对一次作业要加分的办法.使学生教学生,学生管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样实行以后,我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了,作业也能按时收齐了,原来有些因为学不会而放弃学习数学的学生,也慢慢开始学习数学了.就像我班的2组6号孙云同学,初一刚入校时,数学从没有考及格过,平常作业都是抄别人的,家长曾给她报了数学补习班,但效果不大.自从班里实行小组加分机制以后,她们小组的其他成员为了让她能够上台板演得高分,利用课余时间帮她补习,并监督她独立完成作业,防止扣分.一个学期以后,孙云的数学成绩大有进步,到了初三,她的数学成绩还能保持在良好水平以上.很多以前因为懒惰而学不好数学的学生,因为有了同学的监督,成绩在不断进步.
实践证明,“从最后一名抓起”的教育理念对“后进生”的学习确实有很大的帮助.这些措施帮助“后进生”建立起自信和自尊,并有了主人翁意识.而“最后”一名学生有了进步,全体学生自然就问题少了,班级的班风、学风也当然好了.
第二,在班级管理中,采用“争夺红旗小组”的办法,让学生成为班级的管理者.
在班级管理方面,我在班里实行了“小组积分百分制”,并开展“争夺红旗小组”的活动.小组的划分与教学中的一样.仍是6人一组,编号1~6号.除了数学课堂上能够加分以外,其他科目也能把分数加进去,加分办法有任课老师自己定.甚至纪律、卫生、作业完成情况等都能体现在里面.我为此还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奖惩条例.平常有班委两名学生随时记录,一周统计一次,成绩前4名的小组获得“红旗小组”的称号,并发放小红旗摆放在课桌的显要位置.
这样实行以后,每个学生的表现已经不是个人行为,每个小组的6名同学是一个整体,有了小组间的竞争,每个学生都处于竞争的环境,努力改变自我为小组争光.在竞争中,同组同学也会时常督促帮助本组成员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或本职工作,在竞争的压力下,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同学间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意识大大增强.有些后进生时时处于一种被激励的状态之中,并能经常地受到表彰、鼓励.这就让他们经常地处于成功的体验中,逐步消除了他们的失败心态、挫折心态,使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树立了自信心.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我所教的班级,无论是学风,还是班风,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 “小组积分百分制”把管理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人都是小组的主人,个个都是班级的管理者.
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有些小组组长专权,组员不服从,不能做到团结一心.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由于组长的管理经验及责任心和个人性格的差异,有的组长自身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有的组长以权谋私,独断专行,使组内不团结,没有凝聚力,组员不服从组长命令,成为落后小组.由于积分落后,就开始嫌弃扣分较多的5号或6号同学,不是去找问题、想办法,而是互相埋怨,这样,小组的得分更低.甚至有些小组成员哭着到我那里要求调换小组.刚开始我还因此调换过几次,但是后来,我发现不行,这样调换以后,有些6号同学出现了自暴自弃,甚至故意扣分,使得矛盾更加激烈.这时,我找部分学生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协助组长解决问题,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合理建议,指导组长正确开展工作.对能力太差的组长,手把手进行指导.只有组长的心态摆正了,管理方法正确了,这6个人才会团结起来.
这是两年来我的一些实践经验,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借着教改的东风,努力提高教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