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的“是”与存在的“是”——康德和海德格尔对“sein”的哲学阐释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具有系词和表存在的双作用义。最根本的是我们应当从理解西方哲学精神本身出发,在不同语境中酌情择其Sein的译法。在康德先验逻辑理论中,范畴作为理性思维是判断中联结之统一性的逻辑形式。范畴的“是”是被给予的知识获得普遍性的关系,它只存在于判断本身的执行中,起着联结的作用。而在海德格尔的解释策略中,“是”不能被当做一个最普遍的逻辑性概念来理解,“是”是存在意义上的“生存状态”。“是”作为被给予的东西开显于说出自己的“此在”,此在在原发时间视域中诠释纯粹的“是”并追问它的意义。
其他文献
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迟缓所形成的有利条件或存在的各种机遇,它主要包括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文章主要根据后发优势在技术方面的表现来研究国际贸易
价值或者是主体的某种目的,或者是客体具有的对于主体的有用性。个体主义充分凸显了个体的内在价值,极端整体主义倾向于漠视个体的内在价值。共同体主义才是正确的价值观,它既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