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提问法在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 :大学·教学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2901078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质提问作为启发式教学方法之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准备问题、提出问题、促进思考、处理回应、打磨实践五大方面,比较了十年间优质提问从“Quilt”模式到“6P”框架的进化,强调了师生协同在整体框架中的贯穿性,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根据应用型高校学时设置、学习倾向和课堂组织的特点,以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为例,提出了设计提问维恩图、完善后续问题模板、选取基于技术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回应结构三大实施策略。
  关键词:优质提问;应用型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1-0119-03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以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是在国家层面上将优质教育的培养模式写进了正式文件,启发式则排在首位,实践能力也与创新精神并列。提问,作为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对于激发思考、推进学习的作用不容小觑。美国教育工作者杰姬和贝丝在关于优质提问的研究中提出了Quilt模式(Jackie & Beth,2005),给教育界和更广泛的文化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十年来,二人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通过与教师对话和大量课堂观察,建立了6P框架(2016)。目前关于优质提问的研究,已完成了前期Quilt模式的探索,主要集中于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提问在学科教学中的实施,关注学生的学业表现和思维能力,而对6P框架和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的研究则较少。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应用型高校的培养重点,优质提问在应用型高校的教学探索将为提问的功效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优质提问模型进化的启示
  (一)QUILT模式与6P框架
  “用提问和理解来改善学习和思考”,即“QUILT”模式 [1](Questioning and Understanding to Improve Learning and Thinking)主要包括構建问题、参与回答、联系思考、教师反馈、对提问的反思五个阶段,这一模式是一个关于高效提问的全国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分析从提问到反馈再到反思的整个课堂过程,培养教师的科学高效的提问技巧,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6P”框架 [2]则包含六个核心实践:准备问题(Prepare the Question),提出问题(Present the Question),促进思考(Prompt Student Thinking),处理回应(Process Student Responses),打磨实践(Polish Questioning Practices),师生协同(Partner with Students)。
  (二)模式比较及启示
  1. 准备问题
  准备优质问题需考虑四个维度:重点内容,教学目标,认知水平,措辞和语法。两个模式对四个维度都保留了充分的重视。6P框架的升级主要体现在:
  (1)认知过程除沿用修订版的布鲁姆标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外,还引入了“韦布的知识深度”(Webb’s Depth of Knowledge,简称DOK),包含四个基本层次,回忆、技能或概念的基础应用、策略性思维以及拓展性思维。两种标准均可作为设计优质问题的工具,并不冲突。
  这一阶段是整个优质提问过程的基石,提问的着眼点决定了回答和反馈的走向。重要的是,教师需对各种建构深思熟虑并建立联系,最后总结成有限的焦点问题,以便能有效而清晰地向学生提示出学习重点和思维的复杂性。
  (2)总体上看,6P框架在优质提问过程中的每个实践下都做了细化或增加,唯独在准备问题这一环节中,删除了Quilt模式下“在多大程度上,跟学生分享相关理念”这一栏。乍看是一种简省,实际上却是将这一“师生协同”理念贯穿到了五个核心实践中,成为6P框架的中心,这也是二者最主要的区别。
  没有对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的了解,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只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条目,无法生成真正的焦点问题。没有认识到参与回答问题也能成为一种学习的学生,也无法给教师带去有效和充足的反馈信息。师生协同意味着良性的师生关系、安全的参与环境、互助的学习社区和积极的探索氛围,这是优质提问五大实践过程能够有效实施的核心和保障。
  2. 提出问题
  Quilt模式基于访谈反馈和座位图对学生进行行为分析,认为“大部分的口头互动来自坐在前排和其他排中间位置的学生” [3],那么通过设计活动来带动每一位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问答将有助于打破这种不平衡性,这类活动被称为“反应策略”,文中列举了“采访设计”“鱼缸型讨论”等11种策略类型。
  6P框架在此基础上的进化主要体现为两点:
  (1)结合《使思维可见》等书的研究成果,增加了“思考-困惑-探究”“观察-思考-好奇” [4]等活动类型,将“促进学生参与与回应的结构”扩充至课堂行为18种,基于技术的回应为11种,并对不同软件的技术功能做了区分。比如“Padlet”允许学生请求他人帮助,可用于提出包括多种答案的有分歧的问题,而“Blackboard”有益于在线讨论。
  (2)关注教学目标与选择相应活动方式的对应关系。6P框架下的教学目标包括设置学习,建立基础知识,检查理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加深与强化学习,促进元认知六大阶段,并为教师在活动与目标二者之间建立链接。比如让学生对开放性问题提供多种想法,并把不同同学的相似观点汇总起来的“相似匹配”这一活动,有助于六种学习目标的达成;集体回应这种方式只有助于完成建立基础知识这一项目标。   从活动类型的增删中,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在十年间的飞速发展,教育软件取代并且扩充了很多课堂功能。比如Quilt模式中提到了“自选位置”这一活动,画一条线,让学生从0-1选择站位,以表达对给定陈述的同意程度,如今这种方式已经可以通过软件的“调查”或“投票”功能轻松实现。科技为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提供了便利,对教育工作者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促进思考
  6P框架保留了思考时间以及帮助学生建立问题与知识、问题与自身联系的重要性。在建立联系的过程中,Quilt模式将促进思考的方法总结为提示、线索与探查,6P框架将探查扩展为有效支架模板。
  学生的回答可概括为四类:内容和认知都正确的答案;部分正确但不完整的答案;一个错误答案,可能包括学生的常见误解;没有答案或者“我不知道”。在每种可能回答下,建议教师均提供“促进性问题”(Ritchhart,2015),给学生提供深入思考的空间。比如对于正确回答,采用“这适用于所有情况吗?”“你是如何构建答案的?”引出学生的迁移性思考或示范;而对于不完整或模糊的答案,可以采用“你这样说时,指的是哪种情况?”或者“你能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述答案吗?”来提示学生需要给出依据或做出改变。这一设计理念不仅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为差异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4. 处理回应
  Quilt模式主要探讨了教师反馈的类型,比如口头、肢体或者学生参与对比答案,并对不同时机如何处理反馈进行列表说明。6P框架的进化主要体现在两处:
  (1)从命名上的区别可以看出,“教师反馈”是单向的,强调教师回应;但“处理回应”这一名称本身包括教师与学生两个维度,不仅教师的反馈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了方向,学生的回应同样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反馈。
  (2)教师针对学生回应提供的信息不会自动转换为反馈。只有当学生使用它来改变已确定的学习差距时,才会成为反馈(Sadler,1989)。这一关注点将“教师反馈学生什么”转向“怎么形成有效反馈”。比如学生理解教师反馈的意义,就必须同时满足“教师使用学生理解的语言”和“学生积极倾听并努力理解教师的话语”这两个因素,教师使用超过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专业语言来反馈,或者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及方法均影响有效反馈的达成。这一思考再次强调了积极的课堂环境及有效师生协同的重要性。
  5. 打磨實践
  两类模式在这一环节均对优质提问的过程展开了反思,并从实践角度剖析了专业学习团体(学校或同事)、学生群体、教师个体三方面采取主动措施的重要性和方法论。6P框架细化了优质提问的实践步骤,为团体走课设计了质量监测表,为学生和教师设计了反思表格。
  这为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采用优质提问过程来优化教学带来了便利。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经历不同,学术上和个性化的需求也不同,关于优质提问的实践打磨任重而道远。在此仅就优质提问在应用型高校的教学提供一些思考。
  二、优质提问在应用型高校的实施策略
  应用型高校一般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专业,培养“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5]的应用型人才。以岗位能力形成为导向的标准,在专业学时设置、学生学习倾向、教师课堂组织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对于人文课程则更强调现实意义
  缩减的理论学时意味着专业框架内主题的精简,实用性则要求调动学生个人经验深化知识,将学习内容与其他主题知识相联系,才更有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践。这也要求教师在准备问题阶段,要考虑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因素。对达成这一目的有帮助的是克里森伯里和凯利的“提问维恩图”(Christenbury& Kelly,1983)。提问维恩图关注的是题材、个人现实和外在现实之间的关系。认为教师使用的焦点问题应该适应所有七个领域,四个是两两建立联系,而在三个圆形的交叉处则是最有力的“密集”问题。
  表1是根据提问维恩图设计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的焦点问题。主题是道家的“无用之用”,个人知识涉及学生的需求、意愿和预测,其他主题涉及环境破坏程度、环保的理念和措施。这一设计将抽象的道家思想具象到个体经验中,在环境问题下实践有无之用的理念,延展了传统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对待基础知识浅尝辄止
  这一特点迫切需要教师在收到第一轮学生针对焦点问题的初级反馈后,跟进并设计“促进性问题”,鼓励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令其在探究式学习中收获独立领悟知识的自信与方法。
  (三)学生聚焦学习时间短,但动手能力强,课堂气氛相对活跃
  在促进学生思考的回应结构的选取上,教师宜采用基于技术的回应结构,比如云班课的头脑风暴适用于集体讨论;学习通的词云能将学生使用频率高的词汇突出显示,还有类似平台普遍具备的抢答、选人、投票等功能,都能在有效时间内收集全体学生反馈,同时聚焦注意力。
  学生活跃的特点可以在小组合作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然教师的提问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还可以适度增加动手学习的机会,并针对学生展现出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估。以设计传统文化绘本的小组任务为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增设绘本推介这一实践环节,可以培养文化品牌传播的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增加语言点的设计,锻炼语言教学的能力。
  三、结语
  基于6P框架的优质提问是五大核心实践在良性师生协同关系上有机配合的过程。在应用型高校的教学实践中,三大教学策略是这个完整有机过程的实施重点而非独立截取的片段。通过怎样的师生协同方式更好地实施策略,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参考文献:
  [1] 吴新静. 课堂优质提问行为的策略研究——基于Quilt模式[D]. 杭州:浙江大学,2017:6-7.
  [2] Jackie Acree Walth,Beth Dankert Sattes. 优质提问教学法(第二版)[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3-5.
  [3] Jackie AcreeWalth,Beth DankertSattes. 优质提问教学法[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51-54.
  [4] Ritchhart R.,Church M.,Morrison,K.. Making Thinking Visible:How to Promote Engagement,Understanding,and Independence for All Learner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11:74-76.
  [5] 潘懋元,石慧霞.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 江苏高教,2009,01(26):7-10.
  (荐稿人:赵慧平,沈阳城市学院语言文化学院院长,二级教授)
  (责任编辑:汪旦旦)
其他文献
摘要:新时期背景下,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云服务平台构建,可以推动航空服务专业教学的创新发展。而构建职业教育云服务平台,也能培养航空服务专业的创新型人才,提升人才培养效果。基于此,需要先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云服务平台构建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完善的云服务平台系统、优化云服务平台的教学资源、加强网络平台及安全的管理等工作,增强云服务平台构建质量,提升航空服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
期刊
摘要:协同教学是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消除传统教学的弊端,是改善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文章从协同教学的含义、作用以及该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论述。研究认为,只有选择合适的协同教学模式,建立有效沟通相互支持的协同教学团队,提高团队协同教学素养,才能保证新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协同教学;金融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
期刊
摘要:影视后期特效课程思政以培养思想意识为灵魂,以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根本,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以主题的形式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思政内容既是创作主题,创作作品又服务于社会宣传。  关键词:课程思政;影视后期特效;线上线下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7-0081-02  基金项目院
期刊
摘要:课程思政是集中多方力量面向高校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要求,也是大思政背景的具体内涵。思政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一方面有利于提升高校专业教育的内涵,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更为有效的素材和方法。但在两者融合的具体落实环节,高校方面要首先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内涵和具体学习要求进行分析,为找到合理的融合教学路径提供支持。本文以包装设计课程为例,提出理论教学内容结合、地域文化结合、理论
期刊
摘要: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祖国的发展需要人才来推动,高校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摇篮,需要顺应时代作出教育模式上的调整,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重心,改革教学模式,重视实践和理论的双向教学。本文以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为例,主要从培养机械创新人才的角度,分析了依托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展开实践教学的出发点及客观支持条件,联系专业实际提出了当前进行实践教学的可行措施。本研究发现,基于学科竞賽和科技创新活动
期刊
摘要:二战后的日本,国家疲惫,百废待兴,却仍能在1950年代后期创造丰硕的经济成果,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完善的教育制度向经济复苏提供了人才,同时促成了社会的稳定。本文旨在探讨二战后至1950年代初期日本教育制度的重建,通过与二战前日本教育制度的比较,凸显二战后日本教育制度转型的方向,也刻画出二战后日本教育从“精英”走向“普及”的过程。  关键词:日本;教育制度;战后;美国;GHQ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专业理论课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相关教学中,学生学习策略水平较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重形式不重实效、课堂教学目标意识薄弱、评价方式导向偏差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在构建实践导向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学习效率,进而使专业理论课程真正发挥作用。  关
期刊
摘 要: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外语教学及外语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也对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抑制性不安心理常困扰外语学习者,其对语言的口头运用以及课堂学习任务的完成会产生直接的负面作用。本文认为,通过戏剧化教学法对传统外语口语课堂进行改善,能够缓解外语学习者的不安心理,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提升外语学习的效果。通过对游戏、角色表演、过程戏剧等教学法的合理应用及实践证明,戏剧化教学法可以缓解学生
期刊
摘 要: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使高校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发生改变,近4个月的线上教学凸显出众多优点,随着疫情形势逐渐缓和,虽然线下教学陆续恢复,但教学模式无法完全回到以前,改革势在必行。后疫情时代,“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大势所趋,这种探索与实践对今后高校教学模式及教学机制的改革有重大的启示意义。本文以“基础法语(CF)”课程自身特点为基础,从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与师生关系三方面对线
期刊
摘 要:在“互联网+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与学的内容、方法、途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模式也不断创新,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迫使传统的课堂教学转为在线教学。本文在深入分析非政府组织管理在线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建设非政府组织管理在线课程,总结实施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在线课程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混合式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