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地方高校的基本特点,分析了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的现状,提出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改革的首选方向:职业化,并对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职业化改革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10-0205-02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会计教育得到了巨大发展,截止到2008年初,我国共有高校1089所,设有会计专业的有508所,几乎有近一半的学校招收会计专业学生,招收的专科生为190590人。本科生为~0869人,硕士生3615人,博士生360人。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新建地方高校得以建立并招收会计本专科生(以专科生为主),这些新建地方高校在教育环境等方面与老牌高校有差距,因此,在当前高等教育竞争日趋白热化尤其是生源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探讨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
1地方高校特点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教育部和其他部委主管的重点高校;普通省属高校;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地方高校(简称地方高校)。其中地方高校主要是由地方政府发起并投资设立、教育经费由地方财政全额(或差额)拨款,主要面向地方招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高等院校。同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教育环境相对较差:主要表现在国家支持力度弱,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学生学费与地方财政,而地方财政拨款一般按招生数下拨,这样,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是否充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招生情况和地方政府的投入,由于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都不高,导致生源没有保证,进而影响了学费收入和地方政府拨款。因此地方高校的规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都比重点高校与省属高校薄弱;地方高校的师资往往“金字塔”型,教授寥若晨星,副教授相对较少,讲师及以下相对较多,院士和博士生导师一般没有。并且就算现有的师资也不够稳定。本校培养的博士和教授“人往高处走”。师资薄弱、不够稳定也反过来影响了招生和学校的发展;地方高校办学层次比较单一,一般只招收专科生和本科生,专科生占多数,层次较低,这又导致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较窄,主要是立足地方、面向基层、为地方经济服务。地方高校的这些特点在会计专科教育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这导致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境地。
2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现状分析
2.1生源稳定,但前景不明朗 在当前教育改革大潮中,尤其是“全民办财经”的热潮,使得会计本科专业在高校广泛开设,这无形中挤压了会计专科教育的生存空间。同历史、中文等传统专业相比,由于社会需求量大,所以目前地方高校会计生源虽然质量不高,但在数量方面还能保证,甚至呈增加趋势。但随着适龄学生高峰的过去,到2013年。高校生源将比现在减少一半,到时,部属高校、省属高校、地方高校对生源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由于教学质量、学校声誉等因素影响。地方高校会计专科生源将受到部属高校、省属高校的严重挤压。前景很不明朗。而生源的缺乏对地方高校专科专业来说,则意味着消亡。
2.2会计专科教育目标同质、办学无特色
当前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分为四个层次:博士、硕士、本科、专科,每个层次的会计教育都有其特色。并应该有其教育的目标,但是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目标基本上是照搬套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高层次的高级会计人才。教育目标的同质造成了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毫无自己的特色。竞争力无从体现。
2.3教师素质相对较低。教学技术与手段滞后
当前地方高校的会计教师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建校之前的原来学校的老教师。这些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但是接受教育层次较低,理论功底薄弱;另一部分是建校后新引进的博士、硕士毕业生,这类教师虽然接受过系统的会计理论教育,但缺乏教学经验。此外。地方高校会计教师普遍职业能力较差,缺少会计工作实践经验。教育出来的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可想而知。此外,在教学技术与手段上,仍然采用的是以课本为基础、以规则为导向、以教师授课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教学方法脱离了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而忽视了能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训实习,用这样的教学手段教育学生,束缚了他们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
2.4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缺乏。不能适应企业需求
当前,会计实务界对会计专科毕业生仍有较大的需求量,但这些用人单位对会计专科毕业生要求很高。不仅要求他们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特别强调会计职业能力。然而,地方高校目前会计专科教育实际是本科教育的简化版。即将四年的会计本科教育课程压缩在三年完成,这样培养出来的会计毕业生理论不深,会计职业能力更不行,会计专科教育的误区,使的会计专科毕业生在“双向选择”用人机制下就业遭遇困难,反过来又影响了招生,使得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陷入恶性循环。
上述问题的存在,除了需要地方政府的帮助外,更重要的是要从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自身寻找突破口。对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地方高校自身特点的特色办学之路。
3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改革首选方向:职业化
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要摆脱面临的困境并进一步拓展立足领地,就必需服从社会需要,使培养的会计学生获得社会认可,在办学特色上要有突破。会计作为一门与职业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其专科教育的人才标准应该是“会计职业应用型”。按此标准。会计专科生应该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即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会计职业能力是其主要优势,只有如此,才具备有本科生竞争的实力。因此,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应以会计人才的实用价值为主线。在我国现行高等专科教育层次的规范下开创自身特色,形成人才优势。遵循会计人才实用价值主线。我们可以认识到:会计专科教育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德、智、体全而发展的能适应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会计工作者。技能性是会计专科生的强项,会计操作能力是其主要优势。这同高职教育目标很相近。因此,会计专科教育改革,职业化是出路,向高职靠拢是趋势。但在靠拢同时,还必需坚守高等会计专科教育阵地。发扬自身优势。强化拓展会计职业能力,会计职业能力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理论分析和计算能力;二是会计实务操作能力;三是会计制度开发与涉及能力;四是交际活动能力。总之,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的定向是培养既有会计职业能力,又有拓宽专业面的适应性的专门人才。这样才能提高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毕业生竞争力。体现实用价值。
4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职业化改革探索
4.1以地方经济需求为导向,建立合适的培养目标体系
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着会计人才培养的模式,直接影响着会计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地方高校会计教育的目标一定要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而设定,应该服务地方经济,这也决定了地方高校的会计专科教育应该是培养既有一定理论功底又有很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大学生,满足基层之需。理论素养和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缺一不可,但理论够用即可,主要应能处理实际问题。
[关键词]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10-0205-02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会计教育得到了巨大发展,截止到2008年初,我国共有高校1089所,设有会计专业的有508所,几乎有近一半的学校招收会计专业学生,招收的专科生为190590人。本科生为~0869人,硕士生3615人,博士生360人。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新建地方高校得以建立并招收会计本专科生(以专科生为主),这些新建地方高校在教育环境等方面与老牌高校有差距,因此,在当前高等教育竞争日趋白热化尤其是生源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探讨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
1地方高校特点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教育部和其他部委主管的重点高校;普通省属高校;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地方高校(简称地方高校)。其中地方高校主要是由地方政府发起并投资设立、教育经费由地方财政全额(或差额)拨款,主要面向地方招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高等院校。同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教育环境相对较差:主要表现在国家支持力度弱,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学生学费与地方财政,而地方财政拨款一般按招生数下拨,这样,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是否充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招生情况和地方政府的投入,由于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都不高,导致生源没有保证,进而影响了学费收入和地方政府拨款。因此地方高校的规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都比重点高校与省属高校薄弱;地方高校的师资往往“金字塔”型,教授寥若晨星,副教授相对较少,讲师及以下相对较多,院士和博士生导师一般没有。并且就算现有的师资也不够稳定。本校培养的博士和教授“人往高处走”。师资薄弱、不够稳定也反过来影响了招生和学校的发展;地方高校办学层次比较单一,一般只招收专科生和本科生,专科生占多数,层次较低,这又导致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较窄,主要是立足地方、面向基层、为地方经济服务。地方高校的这些特点在会计专科教育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这导致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境地。
2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现状分析
2.1生源稳定,但前景不明朗 在当前教育改革大潮中,尤其是“全民办财经”的热潮,使得会计本科专业在高校广泛开设,这无形中挤压了会计专科教育的生存空间。同历史、中文等传统专业相比,由于社会需求量大,所以目前地方高校会计生源虽然质量不高,但在数量方面还能保证,甚至呈增加趋势。但随着适龄学生高峰的过去,到2013年。高校生源将比现在减少一半,到时,部属高校、省属高校、地方高校对生源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由于教学质量、学校声誉等因素影响。地方高校会计专科生源将受到部属高校、省属高校的严重挤压。前景很不明朗。而生源的缺乏对地方高校专科专业来说,则意味着消亡。
2.2会计专科教育目标同质、办学无特色
当前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分为四个层次:博士、硕士、本科、专科,每个层次的会计教育都有其特色。并应该有其教育的目标,但是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目标基本上是照搬套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高层次的高级会计人才。教育目标的同质造成了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毫无自己的特色。竞争力无从体现。
2.3教师素质相对较低。教学技术与手段滞后
当前地方高校的会计教师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建校之前的原来学校的老教师。这些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但是接受教育层次较低,理论功底薄弱;另一部分是建校后新引进的博士、硕士毕业生,这类教师虽然接受过系统的会计理论教育,但缺乏教学经验。此外。地方高校会计教师普遍职业能力较差,缺少会计工作实践经验。教育出来的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可想而知。此外,在教学技术与手段上,仍然采用的是以课本为基础、以规则为导向、以教师授课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教学方法脱离了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而忽视了能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训实习,用这样的教学手段教育学生,束缚了他们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
2.4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缺乏。不能适应企业需求
当前,会计实务界对会计专科毕业生仍有较大的需求量,但这些用人单位对会计专科毕业生要求很高。不仅要求他们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特别强调会计职业能力。然而,地方高校目前会计专科教育实际是本科教育的简化版。即将四年的会计本科教育课程压缩在三年完成,这样培养出来的会计毕业生理论不深,会计职业能力更不行,会计专科教育的误区,使的会计专科毕业生在“双向选择”用人机制下就业遭遇困难,反过来又影响了招生,使得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陷入恶性循环。
上述问题的存在,除了需要地方政府的帮助外,更重要的是要从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自身寻找突破口。对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地方高校自身特点的特色办学之路。
3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改革首选方向:职业化
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要摆脱面临的困境并进一步拓展立足领地,就必需服从社会需要,使培养的会计学生获得社会认可,在办学特色上要有突破。会计作为一门与职业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其专科教育的人才标准应该是“会计职业应用型”。按此标准。会计专科生应该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即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会计职业能力是其主要优势,只有如此,才具备有本科生竞争的实力。因此,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应以会计人才的实用价值为主线。在我国现行高等专科教育层次的规范下开创自身特色,形成人才优势。遵循会计人才实用价值主线。我们可以认识到:会计专科教育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德、智、体全而发展的能适应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会计工作者。技能性是会计专科生的强项,会计操作能力是其主要优势。这同高职教育目标很相近。因此,会计专科教育改革,职业化是出路,向高职靠拢是趋势。但在靠拢同时,还必需坚守高等会计专科教育阵地。发扬自身优势。强化拓展会计职业能力,会计职业能力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理论分析和计算能力;二是会计实务操作能力;三是会计制度开发与涉及能力;四是交际活动能力。总之,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的定向是培养既有会计职业能力,又有拓宽专业面的适应性的专门人才。这样才能提高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毕业生竞争力。体现实用价值。
4地方高校会计专科教育职业化改革探索
4.1以地方经济需求为导向,建立合适的培养目标体系
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着会计人才培养的模式,直接影响着会计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地方高校会计教育的目标一定要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而设定,应该服务地方经济,这也决定了地方高校的会计专科教育应该是培养既有一定理论功底又有很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大学生,满足基层之需。理论素养和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缺一不可,但理论够用即可,主要应能处理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