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青年和中国女孩的“希望”

来源 :大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ggio_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丽的相遇
  
  那年暑假,我病愈后为了调养身体,决定回贵州老家,在那块淳朴的山窝之地,在恬静的日子里让自己慢慢健康起来。弟弟迪上高三了,暑假里要补习。为了鼓励帮助他,我决定陪他上课。每天和他一起吃早餐,然后出门。坐在这个叫晴隆的小镇的惟一一所高中教室里,嗅到了桌木颓败和高中男生汗渍的气味,我心里有些隐隐不安。他们在这里苦读只是为了走出大山,而那些没有坚持下来的孩子只能回家种地或者外出打工。他们中有的即使坚持了下来,也没有钱去上大学。我是在这里出生的,虽在大城市长大,但也算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人,而且上了大学。我突然感到自己是如此幸运。
  一般在放学前,我会提前回家给奶奶、爸爸和弟弟做饭。这天,我如往常一样提前回家,走在一条坡路上。一辆自行车从身边卖力地骑过。呵,是个外国青年。在这样山不转水不转的小镇上,十几年难得见外国人路过。我有些好奇。为了练习口语,也为了表示中国人的友好,我追了上去。翻过坡路,只见这外国青年气喘吁吁地坐在一家小店门前吃着雪糕。我走上去微笑“Hello!”,他笑了“Haha,Hello!”轻松的开头让我们彼此感觉到了友善。于是我吐出了一堆让他惊讶的美式英语,以至于他以为我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很多时候他感到无奈而窘迫,因为一路上是别人听不懂他的英文,还有他听不懂的中文,因此他觉得我似乎可以给他帮助。他告诉我他叫Brian,是一个在来自美国乡村音乐之乡田纳西州刚毕业的大学生,学计算机工程。和许多美国人一样,他是不安的、激情的。他很早从大学的中国留学生那里了解到神秘的东方古国,因此他一直向往来中国。于是5月一毕业他就坐上了到香港的飞机,然后到广州,从这里开始他的自行车旅行。他路过武汉、贵阳,如今到了晴隆。在这停留一天后他将向云南方向出发。他的目的地是西藏。他喜欢乡村小镇,所以一直坚持骑着自行车旅行。他摇摇头,无奈地说昨天是在关岭(晴隆旁边的的一个小镇)停留,今早出发的时候被大雨淋透了,而晴隆的山坡路很多,他骑自行车很困难也很劳累。他抱歉让我看到他潮湿、汗臭、难看的样子。我笑笑说没什么。这时发现周围围满了淳朴的小镇人,观望着Brian。我对他说不要介意,因为他们中太多人一生也许是第一次那么近地看着一个foreigner。Brian说没关系,一路上中国人都很友好,很多也和他们一样用这样的眼神看他,他习惯了也能接受。
  我请Brian到我家做客,我告诉他今天我的父亲相亲。他笑笑,说一个美丽的中国女孩,还有她父亲和父亲的“女朋友”,这是很有意思的一天。他很高兴地接受了我的邀请。在我家里,他请我转达了对父亲和阿姨的祝福。父亲为了简洁而不张扬,只请了少数的亲友参加晚餐。但是Brian的到来让家里突然多了不少来观望的人。似乎比起父亲的相亲,这个更有喜庆的感觉。待他洗完澡,吃过饭,我就带他在街上走走。一路有很多小孩和我打招呼,我告诉他我时常让这些小孩到我家玩,我给他们上课教他们英语和语文。我还告诉他哪家小孩已经一年没上学了,哪家小孩当了小保姆,哪家小孩是个小泥水匠。他们都因为家里贫穷所以辍学。我告诉他从小我就有个愿望,就是将来能挣到很多钱,在家乡修一座美丽的学校,让作为工程师的父亲去设计和修建。让这些没有钱读书的小孩都能到我的学校上课,他们可以读完小学,再读完中学,最后也能像我一样读大学。就像美国总统肯尼迪说的,“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do for your country(不要看你的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看你为你的国家做了什么。)”是的,我想为家乡为国家为这些小孩做点什么。说着,童年的记忆悄然划过脑海,我那些童年的小伙伴们早已没了去向,惟一知道的是他们很早就不再读书,因为没钱。我告诉Brian,贫穷与落后,不是他们的错,是历史的错。这是一个如此闭塞的山沟小镇,他们出不去,他们拯救不了他们自己,能拯救他们的是我们这些走出去的人。Brian听懂了我的话,点点头,笑笑说这是难忘的一天,一个友善的女孩告诉他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他向我竖起了大拇指。
  第二天早上,Brain即将出发,他说他回美国后会给我写信的。我告诉他走过这条街的尽头,他可以看到二战时美国战将史迪威投资修建的著名的24道拐,那是条非常曲折的山路,但是很壮观。他无奈地笑笑,Oh,山路!god!此时,我的小表妹从我后面探出头来,害羞地把折好的千纸鹤送给他。他摸摸她的小脑袋说:“Thank you!”然后与我们作别,骑自行车上了旅途。
  我和Brian只接触过这么一天,但是彼此美好的影子已经留在心田。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场美丽的相遇。
  
  我们的希望
  
  事隔半年,Brain突然发来邮件,他说他与我们分别后继续了艰难的旅途。最后他还是到达了他向往的西藏,站在布达拉宫上的感觉真是难以言传。如今他已经回到美国。他查了很多资料,看了关于我给他说过的那些没钱读书孩子的一些报道,也了解到中国的希望工程。事实上,在美国他已经开始每周到福利院去帮助那些贫困的小孩,他教他们数学,他喜欢教孩子的感觉,他们回答问题的样子很可爱。他还参加了一些慈善机构,帮助筹集慈善基金。于是他想到了我,想到了那个送千纸鹤给他的小女孩,想到了我提到过的晴隆的小孩,他决定给我寄一些钱,让我捐助给有需要的孩子。在美国他不是富翁,但是,那些美元在中国应该比较有用。我感动了,一个美国朋友善良的心如此闪烁。我回信给Brain说,我们心中都有个希望,那就是孩子们的梦,我们可以一起去“领养”中国孩子,我会让他们给这个远在美国的Brian写信,感谢他,想念他。
  等待美元汇款的日子是漫长的,Brain想了很多办法,终于用比较快的方式将美元划到了我的帐户。他说捐助的策划由我决定,他信任我。有时候我自己都怀疑,我只和他接触过一天,只彼此写过几封Email。为什么他就那样轻易地相信我?可是想到他褐色眼眸里那种真善,我就明白这些猜疑是多余的,我们年轻的心都有着共同的,跨越地域和语言的希望。
  在非典时期,我在重庆市希望工程促进会的帮助下捐助了一名重庆的小学生;在贵州晴隆政府帮助下捐助了4名来自光照镇的小学生。 将所有小孩的资料收集齐后,我把所有的资料和钱财的分配计划都邮寄给他。同时还有他捐助的孩子们写给他的信。所有的东西在他收到信件的那刻变得很温暖很温暖。待Brian捐助的钱都用完后,如果我有能力我一定会自己继续接着捐助。我还会在业余时间建立一个中美友善希望网站,让和Brian一样的美国年轻人与和我一样支持希望工程的中国年轻人都能在一起交流。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能自己建一所小学校,我会给它取名叫希望。
  Brian有希望,我有希望,我们的“孩子们”有希望。这就是一个美国青年和中国女孩的希望工程。
  
  其他人的声音:
  
  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学生熊文:
  我想邓茜和她那个异国朋友的“希望”是如此美丽,他们的故事是如此感人。一封封来自大洋彼岸的E-mail承载了太多关切;一张真诚的笑脸折射出淳朴的心;只只鸿雁将两个生长在不同国度的同龄人为了同一个梦想连在一起。这个故事没有只言片语的豪情,却在我心里留下了一丝颤动,当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衣食无忧的时候,可曾想过身边能给心灵带来感动的东西?“与人玫瑰,手留余香”——为小茜,我的好朋友,为Brian,一位素昧平生的异国同龄人,我送上最真诚的祝福:好人好梦,好梦能圆。
  在读博士胡女士:
  善良与温情弥漫,希望与梦想同在。当我们整天坐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里抱怨这抱怨那时,何曾想过遥远乡民们的辛酸和泪水。
  重庆希望工程促进会工作人员:
  这种跨国捐助贫困儿童的事情比较少见。邓茜作为一名大学生有这样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是值得学习的。而外国友人的善心同样让人感动。我们代表所有的贫困儿童以及我们希望促进会向他们表示感谢。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像他们一样更多地关注和帮助贫困儿童。
  
  相关链接:
  
  贵州省晴隆县位于贵州西南部,境内“山高、坡陡、谷深”,抗战初期,贵州省晴隆县叫“安南”,1941年改名为“晴隆”。晴隆县前些年是靠资源吃饭的,县里有全省含量最大的锑矿,然而随着世界锑市场整体滑坡,县里的支柱产业随之倒塌,全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迅速下滑;随后,煤炭市场也不景气,使原本的资源优势荡然无存。好在后又发现了金矿,可以让大家勉强度日。1995年,晴隆县人均国民生产值居全国倒数第一;而到2000年人均年货币收入也不过500元。由于贫困,有大量的儿童失学。
其他文献
一与前朝一样,明朝所奉的宗教也是佛教和道教。但明朝统治者所注重的,并不是佛道二教的教义,而是二教中的术士,即注重通过星命、命相、拆字、卜筮、堪舆等方法,来预测吉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