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行为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d1986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冲动行为是指在缺乏考虑的情况下,草率地进行一些不恰当或冒险的行为,这些行为多与环境不相协调并且经常导致令人不愉快的结果,常表现为行事鲁莽,甚至自伤、破坏和攻击等[1].冲动是许多精神疾病共有的行为特征,如人格障碍、多动症、物质滥用、自杀以及伴有自杀行为的抑郁症[2]等.遗传因素在冲动行为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冲动行为的候选基因较多,包括5-羟色胺系统基因、多巴胺系统基因、单胺氧化酶(MAO)基因、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脑源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等。

其他文献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得到迅猛发展,<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21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168所;高职院校招生283万人,已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50%,在校学生达到861万人[1]。
期刊
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境障碍或情感障碍.关于抑郁症发病的可能机制主要有单胺耗竭假说、神经可塑性假说、HPA轴功能亢进假说、细胞因子假说、受体假说和第二信使失衡假说等.有众多的研究表明,脑内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在抑郁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许多动物实验也提示了脑内IL-1β和腺苷在行为性抑郁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疗效的影响。方法将8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降压药物口服,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给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