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把鲁迅搅得不得安宁的人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ao13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长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的作家。由于他曾与鲁迅发生过冲突,以及他孤独的性格,在一段时期内,文坛上并不被太多提到,有时提起,也是作为研究鲁迅时的反面例子。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长虹文集》和《高长虹研究文选》的编辑出版,人们才重新认识到他对中国现代文学所做的贡献,并逐步恢复他应有的地位。
  
  从山西走出去的作家
  
  高长虹是山西盂县人,1898年2月出身于一个以耕读为本的小康之家。本名高仰愈,长虹是他的笔名。1905年,8岁的长虹入小学堂读书。在读盂县第一高小时,由于他成绩优秀,县知事还专门奖赏过他一枚银牌。他不光功课好,思想也进步,当听说武昌起义成功后,自作主张剪掉了头上的辫子。1914年,高长虹考入太原的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各门功课俱佳,尤其国文与英语突出。课余,他热衷于参加各项活动,并有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到了二年级时,他拒不参加学校组织的为阎锡山投靠袁世凯搞的“提灯会”,得罪了校方。于是,他逃离了学校,去北京靠亲戚的帮助在一家图书馆读书并旁听一些大学的课。1918年之后他回到盂县家里,埋头自学了5年。他选定文学创作为方向,博览群书,练习写作,为后来驰骋文坛打下了坚实基础。
  1921年年初,高长虹的父亲希望已经20多岁的儿子能赚钱养家,长虹却坚持要走自己的路,其父一气之下说:“我的粮食是不能够给游手好闲的人吃的!”这话伤了他的自尊心,决心自食其力,离开家到了太原,在文庙博物馆谋得一份资料保管员的差事。工作之余,他开始了文学创作,在一些杂志上发表杂文等作品。
  
  发起狂飙运动
  
  1924年8月,高长虹约集好友高沐鸿、段复生、籍雨农等进步文学青年,组织“贫民艺术团”,并筹备出版《狂飙》月刊。他索性辞掉了工作,全力投入到“狂飙运动”中,决心“把文艺界团结起来与现实的黑暗势力作战”。9月初,《狂飙》创刊号出版,主要刊载的是高长虹的作品。不久,他感觉到山西的文化氛围不浓,于是,下旬即把刊物交给同仁,自己只身到了北京,为山西籍人景梅九主持的《国风日报》编副刊,仍然起名为《狂飙》(周刊)。起初,只是他一个人筹办,到11月出刊后,他的才气与能力也充分展示出来,不断有文学青年加入进来,包括向培良、尚钺、郑效洵等人,他的“狂飙运动”进入了一个高潮。正如他在周刊14期的《本刊宣言》中所说:“软弱是不行的,睡着希望是不行的。我们要做强者,打倒障碍或者被障碍打倒。我们并不惧怯,也不躲避……一滴小泉可以作江河的始流,一张树叶之飘动可以兆暴风之将来,微小的起源可以生出伟大的结果。因为这个缘故,我们的周刊,便叫做狂飙。”
  《狂飙》周刊出版后,得到了鲁迅的肯定。高长虹从孙伏园处听说这个消息后,于1924年12月10日首次拜访了鲁迅。在此后的近两年中,他与鲁迅交往密切,经常去鲁迅家,并有书信来往。
  1925年3月,《狂飙》周刊出至17期时,由于景梅九离开《国风日报》,经费有了问题,被迫停刊。恰好鲁迅组织“莽原社”,筹办《莽原》周刊,高长虹和向培良、荆有麟、章衣萍等便加入了“莽原社”。而他是投入最多精力的,做编辑事务,提供稿件。据有人统计,《莽原》周刊共出版32期,发表作品261篇,其中高长虹35篇,居首位。鲁迅曾说过,《莽原》周刊时期“奔走最力者为高长虹”。
  高长虹后来在《一点回忆》中曾追述他同鲁迅最初的交往:“我初次同他谈话的印象,却不但不是人们传说中的鲁迅,也不很像《呐喊》的作者鲁迅,却是一个严肃、诚恳的中年战士……鲁迅那时仿佛像一个老人,年岁其实也只四十三四岁。他的中心事业,是文艺事业,思想事业。不过因为当时的环境不好,常持一种消极态度。写文章的时候,态度倔强,同朋友谈起话来,却很和蔼谦逊。”
  鲁迅在《两地书》中也曾谈到对高长虹的看法:“长虹……乃我今年所认识的,意见也有一部分和我相合,而似是安那其主义者(为音译,意为无政府主义者——本刊注),他很能做文章,但大约因为受了尼采的作品的影响之故罢,常有太晦涩难解处。”
  高长虹的第一本杂感和诗的合集《心的探险》,是经鲁迅亲手选编、校正、画封面,编入《乌合丛书》与读者见面的。
  
  与鲁迅的矛盾冲突
  
  然而,由于高长虹和鲁迅两个人都是个性非常强烈之人,不到一年,友谊就出现了裂痕。
  起因是由《民报》的一则广告引发的。1925年8月5日,该报刊登广告说:“现本报自8月5日起增加副刊一张,专登学术思想及文艺等,并特约中国思想界之权威者鲁迅、钱玄同、周作人、徐旭生、李玄伯诸先生随时为副刊撰稿,实学术界大好消息也。”高长虹对这个“以权威献人”的广告深为不满,他在《1926,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一文中写道:“于是,‘思想界之权威者’的大广告便在民报上登出来了。我看了真觉瘟臭、痛惋而且呕吐。”其时,他在一次与鲁迅的谈话中,鲁迅曾说过:“就说权威者一语,在外国其实是很平常的。”这句话又让高长虹误解为鲁迅默认了这种提法。这样,就让高长虹对鲁迅产生了不满,关系逐步由热变冷。
  到1926年10月,两人的冲突终于公开化了,导火线是有名的“压稿事件”。8月,鲁迅离北京到厦门任教,将《莽原》杂志交韦素园编辑。韦接手后,压了高长虹的好朋友向培良的戏剧《冬天》,并退了其弟高歌的小说《剪刀》。高长虹得知,深为不满。于是在10月17日出版的《狂飙》周刊上发表了《给鲁迅先生》和《给韦素园先生》两封公开信,言辞激烈地指责韦素园和鲁迅。远在厦门的鲁迅起初并没有表态,而高长虹却认为他是在袒护韦素园,进而又写了好几篇文章攻击鲁迅。如此,鲁迅不得不应战,先后写了《所谓“思想界先驱者”鲁迅启事》《新的事故》《〈走到出版界〉的战略》《新时期的放债法》等文章。这样,演绎成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场事件,高、鲁两人的关系再没有缓和。
  高长虹跟鲁迅公开冲突时,已经从北京到了上海。他同“狂飙运动”的一些同仁继续编辑出版《狂飙》周刊,同时出版了多种《狂飙丛书》,还成立了“狂飙演剧部”,在上海、南京等地演出进步剧作。他自己还在1928年10月创办了纯粹个人的刊物《长虹周刊》,一直办到次年6月,共出版20期,主要是刊登他自己的文章,配发一些别人评论他作品的稿件及信件。如果说北京时期的高长虹是在拼命打碎旧的思想与制度,那么,到了上海这个时期,他就主要是探讨建立新秩序了。他这个时期写了大量文章,对于当时上海的思想文化运动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投奔延安
  
  1929年冬,持续了近6年的“狂飙运动”开始衰落。高长虹感觉无力回天,于是,决定出国。从1930年初起,在长达8年多的时间里,他漂泊于日本、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等亚、欧国家,或研究文学,或搞翻译,或做别的文化工作。
  七七事变爆发后,他决心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6月他回到国内,去了大后方重庆等地,从事抗日宣传工作。他写了100多篇20余万字的诗歌、杂感、论文,表达出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1941年4月,高长虹不满意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离开重庆,只身徒步奔向陕北。经过艰难跋涉,11月初到了延安。在延安,他受到边区政府的尊重和信任,还被聘担任边区政府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他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勤奋写作。他还参加大生产运动,种菜、纺线、积肥。
  后来,延安开展的极“左”的“抢救运动”,差一点整到他,由于张闻天等高层人物的保护,才幸免于难,他也逐渐从社会活动中消失了,一心只是读书。期间,毛泽东主席曾找一些知名作家、艺术家谈话,他也是其中之一,却谈得很僵,闹了个不欢而散。
其他文献
郑清宽,1950年生,云南西畴人,云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巡视员。任县长、县委书记7年,在扶贫战线工作13年。  西畴是一个喀斯特地貌占全县总面积四分之三的地区,曾被国外专家称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但倔强的西畴人不服气、不服输,以坚定的态度喊响了“搬家不如搬石,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在上世纪90年代初拉开了搬开石头种粮的扶贫攻坚战壮举。那是一段由西畴人谱写的
编者按:近日,山西忻州政府网站的“美女论坛”被许多媒体和各大网站炒得沸沸扬扬,在网站上各种帖子铺天盖地,吸引了众多眼球。本刊也毫不例外地收到众多来稿,对此事进行评论。从该网站建立“美女论坛”的初衷来看,无非是想借用历史上的美女貂蝉来提高忻州的知名度,提升忻州的形象,但由于这个论坛出现在正规的政府网站上,由此才引出了各个方面的不同解读。究竟孰是孰非,本刊不予置评,只把忻州政府网站的部分内容和本刊收到
熊维政,1956年8月出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主任药师,全国劳动模范,现任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曾当选为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者的一致好评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羚锐公司发展壮大以后以回报社会、回报老区人民为己任,积极参加社会各种公益活动。在熊维政的带领下,公司通过抗险救灾、修桥铺路、援建希望工程、捐资助学、扶贫助残等活动累计捐资赠物2000多万元,熊维政个人
据悉,新的空调能效国家标准将于6月1日起实施。与现行标准相比,新标准中的能效限定值提高了23%左右,实施后年节电量可达33亿千瓦时。  新的空调国家标准即《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2021.3—2010)属强制性国家标准,已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于2010年2月26日发布。  据标准主要起草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员成建宏介绍,该标准规定了房间空调器产品新的能效限定值、节能
韩阿乙草,男,撒拉族,1968年10月出生,青海省伊佳民族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韩阿乙草自1998年留学回国创办公司以来,经过10年奋斗,公司由起初的20万元资产、20多名员工的家庭作坊式加工厂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穆斯林服饰加工企业,并于2007年、2008年分别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贾庆林、李长春、曾庆红等先后到企业视察,对他们借助民族特色资源优势、积极开
冷友斌,男,1969年生,黑龙江人,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在过去的5年里,飞鹤以振兴民族乳品业为己任,实现“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奋斗宗旨。从身无分文到拥有8家子公司,年销售额几亿,连续两年成为乳粉行业内增长最快的企业,飞鹤的发展创造了乳业的奇迹。在创造奇迹的同时,冷友斌和他的企业始终不忘扶贫济困,回报社会。几年来,飞鹤已资助当地中小学贫困生1500多名,发放资助金近10
黄礼开,男,1957年7月出生,福建闽清人,福建省派驻德化县国宝乡格头村党支部书记。  从2004年以来,一直在德化县从事扶贫工作,黄礼开3次从家中拿出20万元现金和个人资产抵押向银行贷款30万元用于垫付扶贫项目建设。通过艰苦拼搏,使村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一件件动人事迹被当地百姓广为传颂。  2004年,他参加福建省第一批扶贫干部驻村工作,在德化县南埕镇连山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任期3年,出色
五月二日,塞外大同处在激动和兴奋中。在高亢激昂的东方红乐曲声中,毛泽东主席的扮演者张瑞奇健步走到了大同支援玉树的赈灾活动会场,开国大典逼真而生动的再现,使会场所有的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开阔的会场,人越聚越多,簇动的人群翘望“主席”的风采。  张瑞奇生于山西定襄,刚刚步入演艺事业,虽然年逾不惑,但是仍然乐此不疲,孜孜不倦。如今已经正式获得毛泽东特型演员资格证的张瑞奇一方面有很多的演出机会,另一方面
10年前,他对河北邢台辖区部分医院进行秘密调查,惊天发现医院在利益驱动下违法自采血;  10年中,他自揭家丑——调查医院违法采血现象,并撰文在媒体上公开发表,而后遭到打击报复,人生跌宕起伏;  10年后的今天,他唤醒了因输血感染的艾滋病患者——敢于用真名真姓直面社会维权。他有多个头衔,有艾滋病患者尊称他“李哥”,有艾滋孤儿认他做干爸爸。他就是“拉响邢台艾滋警报第一人”——河北邢台市中心血站宣传科科
主权债务危机重压之下的欧洲银行业,惨淡的生存状况始终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并再一次让国际社会绷紧了敏感的神经。在2011年全球央行年度经济座谈会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公开要求欧洲银行业增加注入资本以防止债务危机扩散。作为回应,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发表演讲称,欧洲银行业的确面临“可怕的巨大挑战”,但假如市场情况发生恶化,欧洲央行将采用“非常规货币政策”。  赢利能力急剧萎缩  除了德国等极少数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