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学视角透析原生态音乐的生命内涵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l123456789zyl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民族音乐中的原生态音乐是人对生命的呐喊,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本文从艺术学的视角来探讨原生态音乐的生命内涵,并指出保护原生态音乐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艺术学 原生态音乐 生命内涵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其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而民族音乐中独特的原生态音乐则体现了非同凡响的艺术魅力,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4年以来,原生态音乐通过走上央视“青歌赛”舞台更是掀起了一股热潮。
  本文拟就原生态音乐的相关艺术特质,从艺术学的视角来探讨一下原生态音乐的生命内涵,即从艺术发生学、艺术接受学和艺术发展学角度来讨论原生态音乐的起源性、群体性和社会性等命题。
  
  一 原生态音乐的概述与现状
  
  原生态音乐,是指民间音乐中还保留着原始的艺术形态,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原汁原味”的音乐形式,它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是人们对生命的呐喊。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文物一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由于当今世界工业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原生态音乐赖以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许多原生态音乐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许多音乐工作者开始意识到这点,并且着手进行保护工作。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尽管我们已经采取了很多保护措施,并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原生态音乐的研究,但是比起原生态音乐的消失速度,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我们对原生态音乐的发生、发展以及接受主体展开研究,以丰富和留存这种民族艺术的生命内涵。
  
  二 艺术学视角下原生态音乐的生命内涵
  
  1 起源性
  起源问题是原生态音乐研究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原生态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必然符合艺术学的一般规律,其起源也可以从一般的艺术起源的理论中得到启发。历史上曾有过多种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这些学说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自律起源论和他律起源论。
  自律起源论,就是以音乐自身的构成要素为基础,力求从音乐内部寻求起源的答案。原生态音乐作为一种声音,本身是独立于外界的一种物质运动,并不包含情感和内涵等实际内容,并不与社会挂钩,从这个角度说,它是自律的。自律起源论认为艺术品是人大脑的思维创造,这种创造不依赖于任何除艺术本身以外的事物。对于音乐来说,这是人们将不同的频率的声音创造性的连接在一起构造出的,这些声音元素不能也无需在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找到原型。这种声音超出日常生活,其律动与听者的个人审美思维相结合而给听者带来现实生活中无法感受到的情感体验。
  他律起源论则从不依赖于艺术而存在的非艺术的外部因素中寻找艺术的根源,大致有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表现说和劳动说这几种说法。
  模仿说认为艺术来源于对大自然的模仿,对于原生态音乐来说就是模仿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和旋律,比如鸟的鸣叫、河流小溪的流淌声,并有意识地淡化声音的次要特征,用夸张的手法突出表现声音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特征。如侗族大歌《嘎吉哟》的基本旋律和衬音都是模仿蝉鸣“吉哟”和各种自然声响而创造出来的,优美的歌声与侗乡秀美的山川构成一幅自然祥和的画卷。
  游戏说主张艺术起源于人类将过剩精力用于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纯娱乐性活动中。对于原生态音乐来说就是人们闲暇时用歌舞来释放过剩精力,在音乐中体会到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获得快感和美感。
  巫术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当原始先民面对大自然中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现象时总是倾向于借助某种不可知的神秘力量,对自然怀着一种敬畏之情,并以音乐舞蹈形式对他们心中的假想的神进行祭祀。例如傣族古歌将谷魂尊为王,秋收后,当黄谷归仓时,便要唱“交谷魂”的歌,请谷魂尽快归仓,以免在野外风吹雨淋,被蚂蚁或者鸟雀吃掉。
  表现说认为艺术源自人的感情的表达。原生态音乐无论体裁、流派,都表达了某种情绪,流露出某种思想感情。例如青海的“花儿”就大多表达了人们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劳动说的支持者则更进一步,他们认为艺术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而诞生的,并认为前面几种说法都能用劳动说来概括。物质生产锻炼出了人类灵巧的双手和高度发达的大脑,形成了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及感觉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有了艺术赖以依存的主体,可以说没有人就没有艺术,没有劳动就没有人。
  2 群体性
  原生态音乐的群体性研究首先不得不涉及到它的流传方式和范围。原生态音乐的传播主要是靠口头传授的方式,而不像当今音乐家创作音乐那样采用记谱的方式。音乐在山间田野代代相传,流传的范围一般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仅限于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某一类人。这主要是由原生态音乐的口头传授的方式决定的。音乐不像绘画和文学作品那样可以固化在石碑、纸张、岩洞等物质载体上,因而它的传承、传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原生态音乐的这种传播方式也使得保护原生态音乐成为音乐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一个任务。
  原生态音乐的群体性也可以从艺术接受学的一般理论出发来研究。在艺术的审美接受中,接受主体(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个性趣味、思想情感、审美偏好以及生命意识等,对现有艺术作品进行加工、补充和丰富,将个人情感投入创造主体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中,再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甚至对原来的艺术形象进行新的开拓、补充,凸显出艺术创造主体在创造此艺术形象时不曾说出或不曾想到的东西,从而使艺术形象变得更为丰富、鲜明和深刻。
  正是这种接受主体的个体差异,才使得艺术欣赏有了主体性特点。接受主体的差异性也极大地丰富了原作品,不同接受主体所承载的不同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与原作品融为一体,共同构成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并体现出其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艺术作品在其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中也得益于这种接受主体对原作品的二度创造过程,一方面接受主体会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对作品进行反馈和评价,创作主体就能根据反馈对作品进行调整;另一方面,接受主体也能反过来成为创作主体,能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原作品中。事实上原生态音乐就是在传播的过程中流动地变化着,参与传播的每一个人都对作品的改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它是劳动人民群体创造的结晶。
  此外,艺术创作主体也总是先从他人的作品中吸取养分才能自己有所创造,总是从接受主体成长为创作主体。只有接受主体真正树立起自己的主体性,通过艺术的学习来不断培养、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才能使艺术的审美接受真正有助于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才能发展出更多潜在的创作主体。
  随着原生态音乐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逐渐消失,要传承发扬我们的民族音乐乃至整个传统文化,就必须体味出大众的审美心态,对作品予以阐释,并对大众的审美趣味进行必要的引导。只有正确地引导人们的审美价值,培养人们的审美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力,使更多的人成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接受者和传承者,才能保护好和发扬光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3 社会性
  赫伯特·马尔库塞在《作为现实形式的艺术》中指出:
  “无论艺术是怎样地被现行的趣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以及经验的限制所决定、定型和导向,它都总是超越着对现实存在的美化、崇高化,超越着为现实排遣和辩解。即使是最现实主义的作品,也建构出它本身的现实:它的男人和女人、它的对象、它的风景和音乐,皆揭示出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尚未述说、尚未看见、尚未听到的东西。艺术即‘异在’。”
  在马尔库塞看来,艺术是超越现实、超越阶级、超越经济基础的一种“异在”,远离现实按自己的路线发展,即艺术的自律性;艺术家抛开一切精神上的重负和一切外在,仅凭着艺术热情而创造出超越一切的至高无上的艺术品,“为艺术而艺术”,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
  艺术既然没有功利目的、脱离经济基础又怎样体现其社会意义呢?马尔库塞指出,“艺术不能改变世界,但是它能够致力于变革男人与女人的意识和冲动,而这些男人和女人是能够改变世界的”。这就是艺术改造世界的方式,正是艺术的这种潜在的力量在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影响我们改造世界的过程。原生态音乐是伴随着人类与大自然斗争、改造世界的过程而诞生的,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对生命的呐喊,曾影响了无数先人改造自然的足迹,或鼓舞他们与自然作斗争,或让他们在劳动之余获得心灵上的愉悦,这些毫无矫揉造作之感的将心灵与大自然连结起来的艺术精华在未来还将对我们进一步改造自然发挥潜在的作用。
  然而“为艺术而艺术”的超越时代的自律特征常使艺术成为孤家寡人,往往不被同时代所器重。相反,“为人生而艺术”则总是占据上风,这种艺术总是着力去迎合同时代的某些受众群体,而过多地被“外在”所束缚,不能舒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不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流逝。
  原生态音乐与其它音乐形式的区别就在于它是最贴近大自然的,表现的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而不受生产关系、阶级、时代等的束缚,它是艺术自律性的典型代表。它超越时代的自律的特性使其无法像古代的宫廷音乐和现代的流行音乐一样得到众人的追捧,往往淹没于荒山野岭,但其潜在价值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例如侗族大歌合唱团登上世界舞台前,侗族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民族音乐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会给世界各国听众带来那么大的震撼!所以对原生态音乐不能任之发展,不能等到它们消失于山野之间才来惋惜我们没有保护好这些宝贵的音乐遗产。
  
  三 原生态音乐的未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联系日益紧密,“全球一体化”的号角开始吹响,但一体化并不是要消除世界各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去建立单一的文化,而是在保留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一体化。正是因为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的文化传统,才有了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的吸引力,才有了全球化的动力。因而我们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我国的原生态音乐在世界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例1986年10月,贵州省黔东南州民间侗族大歌合唱团参加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艺术节引起了轰动。艺术节执行主席马格尔维特在观看完演出后激动地说:
  “在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流传这种古老纯正、如此闪光的艺术,在世界极为少见,它不仅受到法国观众的喜爱,就是全世界人民也会喜欢的。”
  近几年来内蒙古无伴奏合唱团也多次在国际合唱节和国际合唱大赛上获得嘉奖,他们独具民族特色的草原合唱艺术风格倾倒了一大批国外观众,被称为“来自草原深处的绝响”、“中国合唱艺术的奇葩”,他们悠扬嘹亮的歌声曾在德国、法国等60余个国家的电台播放。我国有更多的原生态民族音乐还正在不断地被发掘出来搬上世界舞台,给世界人民带来多样化的文化体验。美国音乐界流行一个说法,非洲的音乐资源已经被开发殆尽了,地球上最后一个音乐宝库就是中国。我国的原生态音乐宝库还有着太多需要我们去挖掘的艺术珍品,然而继续开展传承和发扬原生态音乐的工作还方兴未艾,需要我们继续付出努力,让我们的原生态音乐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江海燕:《对“音乐起源”问题的几点认识》,《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1期。
  [2]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3] 周凯模:《祭舞神乐——宗教与音乐舞蹈》,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4]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5] 龚明华:《浅论艺术的审美接受》,《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
  [6] 李永峻:《影视美学的研究现状与四个研究角度浅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7] [德]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8]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年。
  [9]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 王安国:《音乐鉴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作者简介:陈晓艳,女,1973—,江苏无锡人,本科,教师,研究方向:声乐,工作单位: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
其他文献
本文报告了如下结果:在1979——1986年从70个水稻品种中筛选了7个鉴别品种,(它们是;IR26、秋二矮、珍白18、特特普、成都矮、窄叶青8号、金南风)。用来自云南94个县412个水稻
2009,是狂欢式的苏格兰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创办40周年,中国音乐节组织者则喜欢算虚岁,从2000年迷笛算起,今年音乐节10岁快十年了,一切似乎那样相似,却又不再一样。2000年,迷笛
邵东县工商行政管理局连续6年收入递增,1992年达到554万元,较上年增长24%,居全省榜首。最近该局被评为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财务管理先进单位。近年来,该局从大力发展个体、
摘要:舒伯特短暂的一生中共创作了六百多首艺术歌曲,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他给艺术歌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第一次把歌曲创作提升到可与交响乐相提并论的历史地位。本文通过对舒伯特艺术歌曲音乐创作特点的分析,总结出舒伯特在艺术歌曲的创作领域里开辟的浪漫乐派的新天地。  关键词:舒伯特 艺术歌曲 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
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文化沉积。其中,传统的民间舞蹈就是我国艺术历史中最重要、最经典的组成部分。本文将对当前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进
通过1983~1986年的研究表明:小麦纹枯病的田间流行基本符合“S”形曲线。四年来的综合模式为:Xt=1-1/1+0.0032e~(0.0389t)。其发生主要受品种、菌源量、寄主密度、气候条件等
向日葵是内蒙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经济作物。随之向日葵锈病也普遍发生,成为内蒙古西部区向日葵生产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经过两年三个地区的试验观察,现基本明确:向日
摘要 音乐与文学两者并无必然的包含关系,但是两者却可以互通消息,可以交相为用。无论是纯音乐还是歌剧音乐的表达,都会使人引起文学性的想象。这是由于音乐中存在着诸如主题、过程、冲突、抒情等方面的文学性因素。本文通过对音乐中文学性因素的研究,来提高人们对音乐的欣赏和认知。  关键词:音乐 文学 想象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音乐与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文学则是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草甘膦防除免耕麦田播前看麦娘效果与技术”于1986年7月通过专家鉴定,大家一致认为该技术对已出生的看麦娘防效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但希望进一步明确草甘膦在免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