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寸间灵动之文字、朱白之相宜、纵横之章法,淋漓尽致间,展现出耐人玩味的古雅逸趣,回味隽永,这就是中国印。中国印虽无书法之挥洒自如,少绘画之色彩明暗,却另有一种古朴味道和浑厚情致。
印章作为一种具有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它以其精妙的技术手法、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艺苑里独树一帜,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变迁。它在奠定如今的艺术地位前,是因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需求而登上历史舞台的。因时代的不同,其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在古代,一枚印章就是一种身份的代表、职位大小的代表和权力的象征。比如魏晋时期,蜀国倾覆,刘禅派人请降,首先送去国之印章“奉赍印绶”,把印章绶带送给晋将邓艾,行动上算是“敬输忠诚”。印章成了表示归顺的重要见证物。在那时,印章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有时印章的移交,就是权力的移交。而随着篆刻艺术的不断发展,印章逐渐也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印章,由原来权力的象征逐步发展到与文学、书法和绘画艺术相结合。

印的变迁
早在商周时代,印章就已经产生。在各个历史时期,印章有过众多的别称,有些是因为用途上的差异,有些只是名称上的不同。“印”在甲骨文中,表示以手按压人,使之跽跪。“印”字在周末已变为以爪执节之形,说明“印”字是由“抑”演变而来。如今我们仍把“印”作为动词使用,如“印刷”、“印制”等,可见“印”作为名词是从使用中转换而来的。
在周代,印统称为“玺”或“玺节”。秦代用印制度规定,唯天子才可称玺。至此,玺印又成为地位高低、权力大小的象征。汉承秦制,皇帝称玺,一般臣下称印、印章或章。隋唐以后的官印,尺寸逐渐变大,多为九鼎文。武则天执政后,因恶“玺”音同死,下令改玺为“宝”。唐玄宗以后,“宝”作为皇帝之玺的专用名称,一直沿袭到清代。
此外,印章还有一些别称,如宋代的“记”、“朱记”、“合同”,元代盛行的“押”,明代的“关防”、“符”、“契”、“信”等,清代以后逐渐淘汰,唯有“印”、“章”延续至今。
印的威严
在中国,印章历史深沉而久远,它由原来的古玺、职官印、姓名印逐步发展为与书画艺术的碰撞、渗透和衍生。每个时期,它的存在与变化都必不可少,它的繁荣与转型也理所应当。古时印章,因为是身份与职权的象征,自有一股威严在。
“玺”与“宝”
“玺”是印章最早的名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从此皇帝之印才能称为“玺”。皇帝用“玺”之制延续至唐代。唐延载元年(公元694年),武则天改“皇帝之玺”为“皇帝之宝”,“宝”的使用一直沿续到清王朝覆灭(公元1911年)。皇帝的“玺”和“宝”,属于皇帝执掌政权的公章,皇帝在发布诏书与文告时所用,又称为“宝玺”、“御玺”、“御宝”、“国宝”。
据史载,秦始皇的玺印是用优质蓝田玉镌刻的,上雕螭虎纽饰。印文是李斯书小篆体。后刘邦攻下咸阳,夺得秦始皇“玺”即象征得到了政权。始皇“玺”归汉后,被汉高祖刘邦封为传国玺,凡新皇继位,首先要接受此印章,皇位才算合法并得到臣民的承认。因此,传国玉玺成为真命天子的标志和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西汉以后,传国玉玺成为各朝野心家争夺的目标。王莽篡汉就以“逼宫夺玺”为计划,篡位才算完成。直到公元23年王莽兵败身亡时,这枚传国御玺还挂在他的身上,以后传至汉献帝时丢失。但是,汉以后不少朝代的统治者,仍以拥有秦始皇的传国御玺标榜自己是正统皇帝,编造了许多荒诞不经的故事。
在汉代,传国玺只作为镇国之宝藏于内府,不曾实际使用过。皇帝常用的是另外刻制的六方印章,即“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俗称“六玺”。六玺的职能各有严格的规定:“皇帝行玺”用于赏赐;“皇帝之玺”用于诏书、文告;“皇帝信玺”用于调动军队和派遣使节。六玺形制均仿传国玺,选优质白玉,雕刻蟠螭纽。
唐代皇帝的印章改称为“宝”,仍用六枚,白玉制造,雕蟠龙纽。宋初定制为八宝,即仿汉六玺加“镇国宝”和“受命宝”。南宋时皇帝用宝增至14枚。据《宋史·舆服制》载,皇帝宝玺的新制式一改历朝不变的一寸见方,印面为广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填以金盘龙纽,改小篆体印文为九叠篆体。
明代前期,皇帝御印定为17方,到世宗嘉靖皇帝时又增加七印共24方。清代承袭明制,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清高宗弘历取《周易·大衍》“天教二十有五”的吉数,钦定为25印,其中20方袭用明代印。
古时皇帝之玺由最初的6个变为后来的25个,可见当权者将玉玺作为身份象征的至高无上之物。历朝历代,玉玺都是野心家的谋夺之物,玉玺所能代表的职权与身份是现代人所不能想象的。
官职印
官印即指印文为官职名称的印章。官印是国君授予臣下权力的凭证,是行使职权的依据,如同在军事行动上的“虎符”一样,具有符契信证的功能。国君任命官吏,即授予官印。罢免或调动职务时,要把官印收回。官吏遗失官印也就丧失了充任职官的资格。政府发布政令,从中央到地方间往来的公文等,都要钤加官印才能生效。
历代官印都有严格规范,不同品级的职官印,在印材质地、印纽【1】形制、绶带颜色、印章规格及印文书体上都有明确规定。官员品级的高低主要以官印尺寸和质料来区别。官职越高,官印越大,权力也越大。
战国的官印以铜质为主,偶有银质或玉石类。铜制铸工精致,印纽多为鼻纽。印文多为先秦古篆(籀书)体。白文印【2】多加边框或十字、田字形界格线,朱文印【3】多为宽边细文。
秦代官印一般为正方形、鼻纽、白文加田字形格;另有竖长方形,规格为正方形官印的一半,称“半通印”,为低级官吏的官印。汉代官印制度详明:诸侯王印黄金玺、绿印绶、驼纽;公侯印黄金印、紫绶、龟钮。汉武帝以后崇信“五德始终”说,故用五字印文。汉印文为小篆演变的“缪篆”,结构平正方直,含隶书笔意。
隋唐时代官印,较秦汉官印大出三倍有余,有的竟有四寸见方。随身佩带印章的习俗相应改变,因此印纽也相应加大,改为便于持握的方形扁把,印形有方形、长方形两种。印文书体除篆书外,间有隶书。唐中后期篆体逐渐演变为九叠篆,多为朱文。
明代官印,别称为“关防”或“条记”。“关防”取关防紧密之意。明官印为阔边粗朱文,九叠篆体,印纽多为扁圆形长柄。清代官印为方形或长方形,印面边框较宽,印文以满文、汉篆并列。清代临时派遣的官员所发官印,为明代流行的长方形“关防”印。
印章作为一种具有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它以其精妙的技术手法、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艺苑里独树一帜,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变迁。它在奠定如今的艺术地位前,是因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需求而登上历史舞台的。因时代的不同,其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在古代,一枚印章就是一种身份的代表、职位大小的代表和权力的象征。比如魏晋时期,蜀国倾覆,刘禅派人请降,首先送去国之印章“奉赍印绶”,把印章绶带送给晋将邓艾,行动上算是“敬输忠诚”。印章成了表示归顺的重要见证物。在那时,印章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有时印章的移交,就是权力的移交。而随着篆刻艺术的不断发展,印章逐渐也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印章,由原来权力的象征逐步发展到与文学、书法和绘画艺术相结合。

印的变迁
早在商周时代,印章就已经产生。在各个历史时期,印章有过众多的别称,有些是因为用途上的差异,有些只是名称上的不同。“印”在甲骨文中,表示以手按压人,使之跽跪。“印”字在周末已变为以爪执节之形,说明“印”字是由“抑”演变而来。如今我们仍把“印”作为动词使用,如“印刷”、“印制”等,可见“印”作为名词是从使用中转换而来的。
在周代,印统称为“玺”或“玺节”。秦代用印制度规定,唯天子才可称玺。至此,玺印又成为地位高低、权力大小的象征。汉承秦制,皇帝称玺,一般臣下称印、印章或章。隋唐以后的官印,尺寸逐渐变大,多为九鼎文。武则天执政后,因恶“玺”音同死,下令改玺为“宝”。唐玄宗以后,“宝”作为皇帝之玺的专用名称,一直沿袭到清代。
此外,印章还有一些别称,如宋代的“记”、“朱记”、“合同”,元代盛行的“押”,明代的“关防”、“符”、“契”、“信”等,清代以后逐渐淘汰,唯有“印”、“章”延续至今。
印的威严
在中国,印章历史深沉而久远,它由原来的古玺、职官印、姓名印逐步发展为与书画艺术的碰撞、渗透和衍生。每个时期,它的存在与变化都必不可少,它的繁荣与转型也理所应当。古时印章,因为是身份与职权的象征,自有一股威严在。
“玺”与“宝”
“玺”是印章最早的名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从此皇帝之印才能称为“玺”。皇帝用“玺”之制延续至唐代。唐延载元年(公元694年),武则天改“皇帝之玺”为“皇帝之宝”,“宝”的使用一直沿续到清王朝覆灭(公元1911年)。皇帝的“玺”和“宝”,属于皇帝执掌政权的公章,皇帝在发布诏书与文告时所用,又称为“宝玺”、“御玺”、“御宝”、“国宝”。
据史载,秦始皇的玺印是用优质蓝田玉镌刻的,上雕螭虎纽饰。印文是李斯书小篆体。后刘邦攻下咸阳,夺得秦始皇“玺”即象征得到了政权。始皇“玺”归汉后,被汉高祖刘邦封为传国玺,凡新皇继位,首先要接受此印章,皇位才算合法并得到臣民的承认。因此,传国玉玺成为真命天子的标志和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西汉以后,传国玉玺成为各朝野心家争夺的目标。王莽篡汉就以“逼宫夺玺”为计划,篡位才算完成。直到公元23年王莽兵败身亡时,这枚传国御玺还挂在他的身上,以后传至汉献帝时丢失。但是,汉以后不少朝代的统治者,仍以拥有秦始皇的传国御玺标榜自己是正统皇帝,编造了许多荒诞不经的故事。
在汉代,传国玺只作为镇国之宝藏于内府,不曾实际使用过。皇帝常用的是另外刻制的六方印章,即“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俗称“六玺”。六玺的职能各有严格的规定:“皇帝行玺”用于赏赐;“皇帝之玺”用于诏书、文告;“皇帝信玺”用于调动军队和派遣使节。六玺形制均仿传国玺,选优质白玉,雕刻蟠螭纽。
唐代皇帝的印章改称为“宝”,仍用六枚,白玉制造,雕蟠龙纽。宋初定制为八宝,即仿汉六玺加“镇国宝”和“受命宝”。南宋时皇帝用宝增至14枚。据《宋史·舆服制》载,皇帝宝玺的新制式一改历朝不变的一寸见方,印面为广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填以金盘龙纽,改小篆体印文为九叠篆体。
明代前期,皇帝御印定为17方,到世宗嘉靖皇帝时又增加七印共24方。清代承袭明制,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清高宗弘历取《周易·大衍》“天教二十有五”的吉数,钦定为25印,其中20方袭用明代印。
古时皇帝之玺由最初的6个变为后来的25个,可见当权者将玉玺作为身份象征的至高无上之物。历朝历代,玉玺都是野心家的谋夺之物,玉玺所能代表的职权与身份是现代人所不能想象的。
官职印
官印即指印文为官职名称的印章。官印是国君授予臣下权力的凭证,是行使职权的依据,如同在军事行动上的“虎符”一样,具有符契信证的功能。国君任命官吏,即授予官印。罢免或调动职务时,要把官印收回。官吏遗失官印也就丧失了充任职官的资格。政府发布政令,从中央到地方间往来的公文等,都要钤加官印才能生效。
历代官印都有严格规范,不同品级的职官印,在印材质地、印纽【1】形制、绶带颜色、印章规格及印文书体上都有明确规定。官员品级的高低主要以官印尺寸和质料来区别。官职越高,官印越大,权力也越大。
战国的官印以铜质为主,偶有银质或玉石类。铜制铸工精致,印纽多为鼻纽。印文多为先秦古篆(籀书)体。白文印【2】多加边框或十字、田字形界格线,朱文印【3】多为宽边细文。
秦代官印一般为正方形、鼻纽、白文加田字形格;另有竖长方形,规格为正方形官印的一半,称“半通印”,为低级官吏的官印。汉代官印制度详明:诸侯王印黄金玺、绿印绶、驼纽;公侯印黄金印、紫绶、龟钮。汉武帝以后崇信“五德始终”说,故用五字印文。汉印文为小篆演变的“缪篆”,结构平正方直,含隶书笔意。
隋唐时代官印,较秦汉官印大出三倍有余,有的竟有四寸见方。随身佩带印章的习俗相应改变,因此印纽也相应加大,改为便于持握的方形扁把,印形有方形、长方形两种。印文书体除篆书外,间有隶书。唐中后期篆体逐渐演变为九叠篆,多为朱文。
明代官印,别称为“关防”或“条记”。“关防”取关防紧密之意。明官印为阔边粗朱文,九叠篆体,印纽多为扁圆形长柄。清代官印为方形或长方形,印面边框较宽,印文以满文、汉篆并列。清代临时派遣的官员所发官印,为明代流行的长方形“关防”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