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来源 :内蒙古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pdl61234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我国边疆建设的重要举措,兴边富民行动自启动以来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政策内容不断丰富、实施效果不断增强.20余年来,内蒙古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城镇居民增收困难、公共服务支持不足、抵边农村牧区空心化加剧、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化边境城乡统筹发展,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推进抵边村屯乡村振兴,创新人口发展体制机制,强化生态屏障建设,以生态建设产业化拓宽兴边富民新渠道.
其他文献
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是十八大以来司法改革的重点项目之一.在司法改革进行了一个阶段之后,司法人员在形式上实现了“分类”,但在“管理”上仍然存在诸多不符合司法规律的问题,如司法管理模式的行政化、人员管理的混同化、司法官选任程序的不规范化等等.要将改革进行到底,必须坚持“去行政化”的思路,建立双轨制管理模式,突出司法官的主体地位,理顺司法人员分类管理与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的相互关系,对司法官遴选委员会加以完善,使我国司法人员的分类管理更加符合司法运行的规律和司法职业的特点.
法国技术哲学家埃吕尔认为,现代技术已经摆脱了人类的控制而实现了技术自主,并已经结成了一个彼此联系与彼此依赖的网状型的"技术系统",构建了以获取力量为目的的"力量伦理",这种伦理使技术成为人类的统治者,迫使人们在不停地满足技术指令的同时丧失自主选择的自由以及人类本身的尊严与使命.基于此,埃吕尔呼吁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由才是人类的终极追求与使命,倡导在技术环境中构建"非力量"的技术伦理,通过设定界限来限制技术的应用范围与深度,并提倡通过"包容冲突"与"鼓励越界"来克服"技术自主",最终使人类重获自由.埃吕尔的技术
近30年,我国重点高校建设的四项政策——"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以及"双一流"建设——都直接指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虽然不同阶段的政策目标各不相同,但这些政策的颁布与实施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进程.在这四项政策中,工具价值取向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人本价值取向逐渐凸显;四项政策演变的总体特征是从静态封闭走向动态开放,呈现渐进式制度变迁的政策模式,政策之间具有较强的延续性,但其中也有制度的微调与置换;社会本位的文化模式和社会经济体制是影响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制度安排的宏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