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4/5椎间盘前方大血管的影像解剖及腹腔镜下手术应对策略

来源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fusion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L4/5椎间盘前方大血管的影像解剖形态特征,测量相关数据并尝试分型,为腹腔镜下手术提供应对策略。

方法

收集2002年11月1日–2007年5月1日南方医院骨科住院的257例患者的L4/5椎间盘节段的MRI轴位图像进行观察与测量。观察L4/5椎间盘前方腹主动脉分叉、髂总静脉汇合情况并进行分组、组合。考虑到腹主动脉已分叉且髂总静脉未汇合(ⅰ+α组合)病例手术入路的复杂性,重点对此组合进行观测、分析,观察"血管间窗"(IVW)两侧血管构成及其他间隙情况,在L4/5椎间盘上下界中央的轴位图像上,分析IVW值是否存在性别及年龄差异。将轴位图像上椎间盘垂直4等分,根据这3条分割线与椎前大血管的关系将椎前可操作间隙定量,并根据操作间隙大小及位置将此组合分为4型,其中A、B1、C1型可通过椎前间隙进行腹腔镜前路髂总血管分叉间手术。最后,参考Kleeman的入路分型,提出各组合及各型的手术应对策略。

结果

在L4/5椎间盘水平,腹主动脉已分叉者82.49%(212/257),髂总静脉未汇合者43.58%(112/257),ⅰ+α组合43.58%(112/257)。ⅰ+α组合中IVW两侧髂血管构成,左侧髂总静脉94.64%(106/112);右侧髂动脉93.75%(105/112),IVW的大小为(0.42±0.70)cm。IVW值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 P>0.05),在年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065, P>0.05)。形态分型提示仅39.29%(44/112)的病例(A型、B1型、C1型)可以进行腹腔镜前路髂总血管分叉间L4/5椎间盘手术,其IVW的大小为(1.03±0.79)cm;8.93%(10/112)在左髂总动脉与左侧缘存在可操作间隙;51.78%(58/112)不适合前路手术操作。

结论

应用MRI轴位图像等影像学资料对腰椎前方血管进行观测、分型,可以较好地进行术前评估,为腹腔镜下手术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脊柱微创术中的应用进展。方法以椎间孔镜和脊柱、微创为关键词,检索2011年1月–2014年10月PubMed、CNKI、CBM数据库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采用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脊柱疾病临床效果确切,但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卧床时间长、脊柱稳定性下降,促使微创手术成为脊柱疾病治疗当前的研究方向。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脊柱疾病,特别是椎间盘突出症,技术成熟,手术安全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与脑膜瘤的MRI特征,提高其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颅内HPC和95例脑膜瘤患者的MRI资料,MRI征象分析包括肿瘤边缘及形态、肿瘤内血管流空信号、肿瘤内囊变坏死、有无硬膜尾征、肿瘤增强的程度和强化方式。结果颅内HPC最大径为(5.40±1.72)cm,脑膜瘤最大径(4.43±1.3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1,P<0.
目的探讨新型分段式双球囊撑开器(NDSDS)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区组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6月解放军第一八四医院收治的40例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08椎)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0例(53椎),采用NDSDS于术中撑开;对照组20例(55椎),采用传统球囊撑开器于术中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涉及关节内的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3年7月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66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66例中,男26例,女40例,年龄45~78岁;闭合性骨折43例,开放性骨折23例;左侧19例,右侧23例。术前掌倾角-31°~14°(平均8.7°),尺偏角-9°~22°(平均9.5°),桡骨短缩2~9 mm(平均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成骨性胸腰椎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009年9月–2015年1月采用PKP治疗成骨性椎体转移癌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48~74岁,共累及19节椎体(9节胸椎和10节腰椎),原发灶为乳腺癌5例、肺癌4例、前列腺癌4例、胃癌1例。在术前及术后第3天、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目的探讨以尺动脉远端穿支为蒂、以其上行支和下行支为轴心血管的双叶游离皮瓣修复手指复杂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徐州仁慈医院手足显微外科2010年5月–2013年5月,采用以尺动脉远端穿支为蒂、以其上行支和下行支为轴心血管的双叶游离皮瓣修复11例手指复杂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9~43岁;机器挤压伤7例,撕脱伤3例,电锯伤1例;指脱套伤创面4例,相邻两指创面2例,一指
目的总结脑肿瘤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14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2例脑肿瘤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29~74岁,平均(54.5±11.6)岁;均CT、MRI、CTA或DSA确诊。脑膜瘤23例,垂体腺瘤6例,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颈静脉球瘤各1例;伴发颅内动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血管成像(DECTA)与DSA在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化疗栓塞(TACE)术中协同应用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2013年8月–2014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放射科采用TACE术治疗的9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0例,女28例,年龄47~84岁。按照完全随机化分组设计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8例,在TACE术前不行DECTA检查;观察组50例,在TACE术前行DECTA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Balloon-PKP)和珠链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arl-PKP)3种术式在成人正常胸腰椎标本实验中的骨水泥渗漏率,并探讨其临床预防策略。方法选成年人尸体正常胸腰椎标本6例共60椎(T8~L5),均经大体及放射学检查排除骨折及肿瘤等疾病,且骨密度(0.764±0.108)g/cm2、T值<-2.5的骨质疏松标本;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PV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