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部公房《红茧》意象探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安部公房的小说惯用离奇的象征手法,为我们构建一个荒诞不经,不合情理的梦魇般的世界。小说《红茧》短小精悍,情节简单,却是安部公房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本文将结合安部的主要思想和其他作品,通过对《红茧》这篇小说进行文本分析,试着对文中出现的各种意象进行深度解读,发掘安部作品中失去“本真自我”的现代人的生存危机。
  关键词:家;绳子;红茧;意象
  作者简介:元静(1990.1-),女,汉族,河南鹤壁市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2
  一、前言
  《红茧》是日本超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安部公房的奠基之作。故事讲述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家”的过程中所遭遇的来自他人和社会的疏离以及非难。安部在这篇小说中大胆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巧妙地运用意识流的写作方法,以及离奇的象征手法,通过主人公看似荒诞不经的心理活动和遭遇、各种含义丰富的意象,将哲学意识与艺术思考熔于一炉,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荒诞不经、不合情理的梦魇般的世界。尤其是主人公无名无姓无身份,这种模糊的主人公形象,正是千千万万普通大众的高度抽象,不仅深刻地揭露了现代社会普遍的生存危机,而且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在小说的结尾,主人公迷途在歪扭的街道,穷途末路,世间没有方寸之地可以让他立足,于是他开始变形,像抽丝一般,逐渐将自己掏空,变成了一个红彤彤的空茧。终于有了可回的家,但这次却没有了回家的人。小说在结尾的变形部分达到了高潮,现代社会里的自我追寻,在冷漠无望的现实中,由不得我们不妥协,最终沦落为自我的丧失,给读者留下的不仅是强烈的冲击感,还有缠绵不尽的余韵。除此之外,文中俯拾皆是的各种意象以及这些意象所构成的黑色幽默也既让人忍俊不禁,又一针见血,直击人心,让人在光怪陆离的梦魇世界中感到似有若无的失意与彷徨。目前在国内,关于《红茧》的现有的研究中,有从小说中所体现的安部的故乡情结来论述的,也有人继承花田清辉“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悲哀”这个论调来展开论证,还有人管中窥豹,从《红茧》中发掘“安部式‘异化’的存在”。而在本文,将选取这篇小说中寓意丰富的三个个意象即“家”、“绳子”、“红茧”,进行深入的分析,来解读小说中“失去自我”的现代人的生存危机。
  二、“家”的意象
  《红茧》的开头这样写道:“天色将暮,人们像倦鸟似的匆匆归巢,唯独我无家可归。在这里,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巢”和“家”两个词。乍一看,在这里“巢”是一种比喻的手法,和之后的“家”表达的似乎是完全相同的意思。我却认为,作者在这两个词的选取上另有巧妙的构思。一方面,安部公房用“巢”一词将人比作晚归的倦鸟,将现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的生存状况刻画得入木三分。另一方面,安部在这里将主人公寻找的“家”与众人回归的“巢”很好的区别了开来。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中说“家是肉体和灵魂。”“肉体”上的家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住所,而“灵魂”上的家则是能够满足人的心理诉求的精神故乡。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鸟是一种没有心理需求的生物,“巢”之于倦鸟只是一种实际的生存需要,因而这里的“巢”单指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住所。表现了湮没在现代社会生活日常性中的普通大众的生存状态。而之后与之相对的“家”却显得意味深长。在这里“家”这个意象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自然与前面的“鸟巢”相对应,是肉体上的家,是指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住所;而在第二层含义中,“家”是更高层次的抽象的事物,是“灵魂”上的家,是现代人的精神故乡,心灵的归属。这里的“家”是一种隐喻。从安部公房的个人经历来看,他生于日本,却在中国沈阳长大。小时候日本对于他来说,是教科书上的地方,作为外来的侵略移民,沈阳也无法真正地接纳他,成为他的故乡。回到日本后,迎接他的又是一个因战争而满目疮痍,价值体系崩溃,到处飘动着躁动与不安的社会环境,安部的心灵始终如浮萍般漂泊无依。因为他的这些个人体验,“故乡丧失”与“故乡追寻”成为他作品中的一大主题。他一边憎恶着现有的故乡,一边追寻着理想中的故乡。在他的小说《终道标》中写道“故乡就是在遥远的地方想要支配我们的存在,……恼怒、欢笑、为了生活,人们将故乡视为必需品”。“我始终都想追求单纯的存在,想找寻那种赤裸裸的实存”。小说《红茧》中主人公徘徊在大街上苦苦追寻的“家”的第二层含义体现的正是安部公房的这种强烈渴望着理想故乡的心理诉求。
  三、“绳子”的意象
  在小说的第二段,出现了一个拟人化的”绳子“的形象。“背靠在电柱上小便时,恰好有截绳子挂在那里,好想干脆勒脖子上吊。”薄暮时刻,夜晚即将来临,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家,有停放自己疲惫心灵的港湾,有能够给予自己归属感、安全感的房子,“我”却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即将来临的黑暗让人焦虑甚至绝望。其后,“绳子乜着眼看着我的脑袋说‘兄弟,休息一下吧’。真是的,我也想休息,但不能休息啊。”田中裕之有评论说“我们需要注意,第二段中的‘休息’一词中蕴含有‘死’的意味,而第三段中的‘休息’一词则与‘平稳’、‘安静地休息’联系紧密,是‘休憩’、‘睡眠’的意思。”也就是说,在这里绳子奉劝我“放弃吧,什么家,什么故乡,不能带来丝毫实质性的利益,还是放弃吧”。向“我”发出“死”的邀请。那么在这里,“绳子”是在充当着一个怎样的角色,与主人公“我”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可以说“绳子”不能自由行走,一直待在一个地方,它所呈现的是一个非能动性,非社会性的一个形象。而另一方面,“我”虽然是一个迷失在大街上无家可归的人,却一直都可以自由行动,并有着明确的目标--家。所以,身体的行动自由与思想的自主性应该就是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因此,如果说“绳子”代表的是湮没在时代的洪流中,任凭波涛翻滚,将自己冲向未知的普通的民众;那么主人公“我”则代表着少数痛苦挣扎着的渡河人。所以“我”对“绳子”回答说“我也想休息,但不能休息啊。”而不能休息的理由是“我不是绳子的兄弟,而且还没有找到为什么我无家可归的理由。”换言之,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与“绳子”非同道中人,“我”自有自己的追求,渴望逃离现有的囚笼,追寻自己的理想故乡,“我”是一个觉醒了的独立个体。而在小说的结尾,主人公最终化为丝线,结成蚕茧。这里的“丝线”也可以算作“绳子”的一种,面对冷漠无望的社会,穷途末路的“我”最终也不得不妥协,向以“绳子”为代表的蒙昧大众靠拢了。   四、“红茧”的意象
  在这篇小说中,主人公变身为“红茧”的最后场景,一直都是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我已经寸步难行,不知所措茫然地站在那儿。这时,化成丝线的腿在同样不知所措的手中蠕动起来,窸窸窣窣地爬出去,然后完全脱离我的手自行分解,开始像蛇一样往身上盘卷。左腿全部分解之后,线头自行移至右腿。不久,丝线犹如口袋一般将我的全身裹住,却仍没有停止分解,又从腹部到胸部,从胸部到肩膀,一边分解,一边从内部开始加固。就这样,我终于消失了。只留下一个又大又空的茧。” 高野斗志美曾评论说“又大又空的茧是什么?我认为,安部公房是要通过‘又大又空的茧’这样一个形象对战后的普遍的‘我’进行猛烈而辛辣的批判。”他是站在对战后日本社会批判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将“红茧”看作战后日本社会中,失去既存价值体系,空虚、迷惘的日本人的形象代表。而威廉·卡里则写道“整个社会已经被非人化,成为虚假的存在,所以要寻找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就必须要付出失去‘本真自我’的牺牲。”他是从“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的不可协调的矛盾这个角度出发,悲观地认为这个社会已经是一个“被异化”了的,“非人”的世界,任何想融入这个社会的人,必须要做出妥协,付出“失去本真自我”的牺牲。田中裕之虽然否认了“本真自我”的牺牲,认为茧中“纯精神的我”依然存在,但在他看来,茧中的“我”所采取的是一种与世隔绝、消极避世的姿态,而这种姿态毫无意义。总的来说,现有研究中对于“红茧”这个意象,批判者居多,很少有人从中看到积极的意义。不可否认,无家可归的主人公最终没有敌过冷漠的现实,化为红茧。但红茧看似中空,其实仍留有我的意志存在。这点可以从田中裕之“纯精神的我”这个论断中得知,也可以从小说中直到结尾,故事仍然从主人公“我”的角度来进行叙述这一事实得到。但主人公的变形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是被迫无奈的,因而,也就不该有消极避世这一说。安部公房本人曾说过“小说家在本质上必须是灵魂的技工。深究现实,发现常人的眼光所难以捕捉到的事物,给读者提供新的见解和思考方式,这才是小说家的职责所在。”简而言之,小说家应该是“灵魂的技工”,在这个职业称呼上,自然而然就带上了一种积极的意味。因而,小说家的职责就不该只是描述阴暗沉重的主题,留下被放弃的结局。这种文学的积极性从安部公房一生积极参与社会,进行实践改造的实际行动也可以看到。安部公房还说过在“茧”这一意象中蕴含着积蓄力量的积极意义。因而,我认为在这里,安部公房选择红茧这个意象也是别有深意的。另外,“茧”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化茧成蝶”这个典故。所以我认为,与其说红茧是将我与外界隔离的壁垒,是“我”为求得安稳所构建的安全屏障,不如说红茧代表着一种新生的希望,一种精神不死,战斗仍将持续下去的精神寄托。
  五、结语
  安部公房的小说经常通过对现实的严重扭曲和高度抽象来表现主人公苦闷彷徨、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其中象征意象交错重叠,既含蓄又富于联想性,这一方面使得安部公房的小说更加晦涩难懂,另一方面也扩展了文本的内部空间,使小说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本文中选取了《红茧》中的三个意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但其实文中还有许多其它象征手法的运用,比如”女人”、“墙壁”、“警察”等等,都具有丰富的寓意,弄清它们,不仅对于理解这篇小说来说必不可少,也可以加深我们对当时日本社会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安部作品中失去“本真自我”的现代人的生存危机。
  参考文献:
  [1]安部公房.壁[M].新潮文库,1969.
  [2]安部公房.終わりし道の標に[M].講談社,1995.
  [3]安部公房.私の小説観[J].文章倶楽部,1954.
  [4]花田清輝.新鋭文学叢書2安部公房集[M].筑摩書房,1960.
  [5]?????????????.空間の詩学[M].筑摩書房,2002.
  [6]?????????.?疎外の構図?-- 安部公房??????????の小説[M].新潮社,1975.
  [7]高野斗志美.安部公房論[M].????山梨???????,1971.
  [8]田中裕之.安部公房「赤い繭」論 --その意味と位置[J].近代文学試論,1989.
  [9]??????????.日本文学を読む[M].新潮社,1977.
其他文献
会议
摘 要:小说《侵犯》是著名加拿大短篇小说家艾丽斯门罗的代表作《逃离》中的第六篇,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从词汇、语法、修辞和语相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探究作者是如何运用具体的语言以及独特的写作技巧,来达到特定的文学效果,进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同时对读者理解艾丽斯门罗的中心思想和文学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文体学;艾丽斯门罗;侵犯  作者简介:庞姝瑜(1990-),女,汉族,山西大同人,天津外国
摘 要: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与《笑面人》在对主人公加西莫多、格温普兰的形象塑造上运用美丑对照原则。本文通过分析两本小说主人公之间生活、爱情、反抗等的不同,得出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雨果创作这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目的不同。  关键词:加西莫多;格温普兰;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作者简介:贾馥瑞(1991-),女,汉族,中共党员,甘肃省庆阳市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2014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
摘 要: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夫人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杰出的女性小说家。其最后一部作品《妻子与女儿》是一部关注女性成长的小说。主人公天真善良,经历了母亲去世、父亲再婚、哈姆利夫人去世等事件,一步步成长,最终心智成熟,但依旧保持善良的天性,赢得了身边人的喜爱和尊敬。本文从其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三次死亡事件作为切入点,分析了这些经历对主人公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妻子与女儿;女性成长;死亡事件  [中图
契诃夫是俄国短篇小说创作的杰出代表。他塑造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创作题材广泛丰富,涉及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本文以小说《姚尼奇》为例,从小说标题入手简要分析契诃夫
摘 要:《还乡》围绕着埃顿荒原上男男女女的错综关系,以大篇幅的环境描写来烘托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在这亘古不变的荒原上,上演了男女主人公的悲剧故事。在灰暗、空濛的埃顿荒原中,“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给荒原中人物的情感生活铺垫了多重隐喻。通过对“火”这一意象的透析,深入挖掘作者笔下的“火”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还乡》;火;隐喻  作者简介:陈晓华(1989-),女,汉族,广西贵港市人,广西师范大
该文根据图像变形技术的基本原理,探讨了目前图像变形的映射、插值等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特征聚类的图像变形算法。应用实例表明,基于该数学模型的变形效果更加直观、目的性更加
摘 要: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人物形象鲜明,其塑造充分体现了古印度民族的集体道德价值与观念。本文通过对“正法”概念的阐述,运用比较的视野分析史诗中重视君臣、父子、夫妻及兄弟等关系的内在原因,探究印度文学伦常特点鲜明的道德理念,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解印度文化,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罗摩;悉多;正法;道德观  作者简介:徐梦真(1982.11-),女,四川泸州人,讲师、硕士,现就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