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场的志愿者都沉默了,屋子里的一切都瞬间石化,没有眼泪,没有声响,仿佛一切都不存在了,只剩下了凝滞在喉咙里不能下咽的空气.
2015年,有一次回河北老家,我向舅舅汇报这些年来的成绩,告诉他,我获得了“‘5·12’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是全国唯一获奖的心理咨询师,还获得过“中华慈善奖”,去中南海汇报过工作。
舅舅高兴良久,问道:“你是因为什么获得了那么高的奖?”我心里咯噔一下,开始惶恐,从脑海里搜寻很久,硬着头皮说:“我和同事们创立了一套新的救灾观念与方法,民政部都请我讲过课呢。”本以为可以蒙混过关,没想到舅舅继续追问具体细节与内容,我只好回答:“我们的方法就是,发生灾难后,激发每个人的内生力量……重塑希望,重立生命方针……”
舅舅思考和微笑的表情在脸上定格,他起身回到里屋,捧出来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是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地震时的场景,周恩来总理在讲话,身边围绕着上百村民,他指着一个小到看不见的人头说:“这个是我。”又接着说:“你还没出生时,总理就给出了灾后重建16字方针,‘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这些东西不能算是你发明的。”
那一刹那,我从舅舅的喉咙里仿佛听到了母亲的声音。有一种感觉告诉我,母亲从未离开过我,她一直在守护着我。
从地震中走出来的人
1966年春天,河北邢台接连发生了两次地震,先是3月8日的隆尧县,6.8级,后是3月22日的宁晋县,7.2级。灾难导致了17633个村庄受灾,8064人遇难。
4月1日,周恩来总理乘直升机来到邢台市束鹿县王口镇,这是他第三次到灾区视察,也就是这一次,他给出了灾后重建16字方针:“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
这16个字,指导了王口镇之后10年的灾后重建。
10年后的1976年,周恩来辞世。那一年的河北,又发生了更为严重的唐山大地震,一夜之间,20多万人在地震中罹难,河北再一次进入了旷日持久的灾后重建中。而此时,在邢台地震的废墟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0年“文革”,全国的经济发展几近停滞,但王口镇却发展成为水电齐备、规划整齐、绿荫环绕的富饶村庄。那不是大量善款堆积的结果,事实上,那个年代几乎没有慈善机构,即使有也都因为政治形势而处于停摆状态,所以邢台灾区绝非如汶川震后一样,得到600多亿元善款的支撑,可以迅速重新站起来。
王口镇经济的“高速”发展,完全得益于在这片废墟上激发出来的原生力量。王口镇有一个自己人创的口号,被村民们喊了10年:“干到大年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村庄里的每个人都十年如一日地饱含着希望与力量,真正理解并践行了那句“自力更生”。他们认为,重建家园是自己的事情,要依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政府和解放军。多年的互助重建,让村民学会了通心的本领,一家有事,十家来帮,无须召唤,也不用分工,默契与信任带来了高效的行动。
在当年的救援队伍中,有一名年轻的女医生,名叫张瑞芬,是王口镇雷家庄人。紧急救援阶段,张瑞芬连续3天未离开岗位,两次累到晕倒,稍作休整又重新投入救援。紧急救援结束后,她躺在安置棚里,一个人静静地思考着一个艰难的人生决定:她从小体弱,先天不足并患有多种疾病,学医时,老师曾告诫她生育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她已经做好了不婚不育的人生打算。经历了这场地震,面对不期而至的坍塌与伤亡,亲历了生与死的瞬间转换,恐惧和迷茫让张瑞芬不得不再一次思考有关人生的问题:如果每个人都终究要死亡,用不婚育换取的“长寿”是否会存有缺憾?是否会缺乏色彩?
此前,生的本能让张瑞芬选择了有缺憾的人生,而此时,躺在坍塌的废墟上,距离死亡如此靠近时,她才能体验到那种遗憾有多强烈,那是另一种更深的恐惧,这种恐惧超越了对死亡的害怕。
初春的河北还处在天寒地冻之中,张瑞芬却想出了一身汗,裹在棉被里昏昏地睡着了,醒来后她做出了决定:婚嫁并生育,哪怕会因此而殒命。
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疗和准备,张瑞芬于1974年5月12日下午生下一名男婴,那天恰是5月的第二个周日,母亲节。后来5年里,她又生下了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我不知道,读到这里,你是否已经在替她担心,或者你已经在祈祷她老师的诊断是错的,如果你能共情于此,我要合十感恩。但奇迹没有发生,她老师的诊断是正确的,她终究还是因为生育而去世了,在长子十几岁的时候。
后来,张瑞芬的这名长子成了一名老师,在大学里教授心理学。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7天后,男孩到达灾区,成为了一名志愿者,专门援助那些在地震中失去了孩子的母亲,这一去就是8年,至今他仍在帮助她们。这个男孩,就是我。
祝哥和叶姐的故事
下面我要讲第二个故事。
祝哥和叶姐是一对患难夫妻,都没有读过太多书,日子过得清苦,总觉得自己生活在社会的角落里。两人大概都40岁左右的时候,生了一个女儿,取名祝心雨,从此两人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孩子身上,希望女儿以后不要走自己的老路,要读书,要转一转家庭的命运。
从女儿咿呀学语开始,祝哥就把仅会的几首唐诗读给她听。女儿与书很是结缘,只要有书看就会安静下来。为此,本不富裕的祝哥一家把大部分收入都花在了孩子的教育上。
6岁时,女儿上学了,是班里最小的一个,也是受到老师表扬最多的一个。每次家长会,叶姐和祝哥都会抢着去开。祝哥说:“觉得有面子,有光彩,腰杆都比以往挺直了。”这个家庭从女儿身上看到了希望,那是极远处的一束光,虽然还不能驱散脚下的黑暗,但已经开始让他们寻找到生活的方向,他们甚至开始讨论女儿是读清华还是北大。
就在祝哥和叶姐沉浸在憧憬之中时,不幸发生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地震夺走了总共5335名中小学生的生命,他们的女儿也在其中。地震发生后,祝哥不顾余震和众人的阻挡,只身从废墟的空隙中钻了下去,掏出了两名学生,后来成功救活。可是女儿被阻挡在了另一方空间里,祝哥在废墟下能听到女儿的呼救,就大声地喊话。“爸爸,我不怕”女儿说。“孩子你等着,我出去找工具想办法!”祝哥说。 救援的前4个月里,我每天的睡眠都不足5小时,连续的劳累让体能持续下降,我终于还是病倒了,起不了床。我倒下了,其他志愿者要补位,团队就显得更加忙碌,照料我的任务自然落在了蒋玲头上。我的病好后,却意外地发现,蒋玲的状况竟然好了许多。
面对越来越多的求助者,身心俱疲的我卸下了硬汉的伪装。我和蒋玲有了一次深聊,这次对话,我不再是她的治疗师,而成为了她的求助者。我坦言,我的能量已经耗竭,我已经无能为力再持续工作下去,需要她的帮助。蒋玲很快便想出了主意:“建立一个妈妈之家,让丧子母亲们相互帮助。”
于是,我向管委会打了报告,很快就批下来一排板房,我们打通了其中的三间,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布置。没过多久,“妈妈之家”就聚拢来30多位在地震中丧子的母亲,共同的遭遇、同样的伤痛,她们很快便建立起了信任。蒋玲也因此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每天从早到晚地忙碌着。
事实证明,最忙碌的阶段,也是蒋玲自己心理状态恢复最快的时期。后来她总结:“把心思都放在自己身上的时候,痛苦就会放大十倍;把心思花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心就会安宁十倍。”那一刻,我已经认定她是一名卓越的心理援助师。
再后来,我又创建了帐篷学校和“亲子教育中心”等心理援助机构。帐篷学校创建的时间是在地震发生后一年左右。
根据国际上的灾后心理援助经验,儿童、老人、残障人,都是应当进行特别关注的高危人群。我观察到地震后儿童的明显变化:很多劫后余生的孩子,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年龄好像一下子变小了。
这种现象的专业术语叫做‘退行’(Regression),指人们在严重创伤、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根据我的经验,“退行”现象是孩子们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于是,我决定开办帐篷学校,帮助孩子恢复震前的生活。
事实上,“妈妈之家”的再生育计划也有一些问题,例如母亲们如果再生育失败怎么办?生下的孩子不满意怎么办?
2012年,我们成立了“亲子教育中心”,为的就是解决再生育之后的问题,让母亲们与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相处,一方面母亲要摆脱对死去的孩子的沉溺,另一方面,孩子们也需要解放出来,与更多的同龄人相处、交流。
以上就是我做的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
2015年,有一次回河北老家,我向舅舅汇报这些年来的成绩,告诉他,我获得了“‘5·12’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是全国唯一获奖的心理咨询师,还获得过“中华慈善奖”,去中南海汇报过工作。
舅舅高兴良久,问道:“你是因为什么获得了那么高的奖?”我心里咯噔一下,开始惶恐,从脑海里搜寻很久,硬着头皮说:“我和同事们创立了一套新的救灾观念与方法,民政部都请我讲过课呢。”本以为可以蒙混过关,没想到舅舅继续追问具体细节与内容,我只好回答:“我们的方法就是,发生灾难后,激发每个人的内生力量……重塑希望,重立生命方针……”
舅舅思考和微笑的表情在脸上定格,他起身回到里屋,捧出来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是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地震时的场景,周恩来总理在讲话,身边围绕着上百村民,他指着一个小到看不见的人头说:“这个是我。”又接着说:“你还没出生时,总理就给出了灾后重建16字方针,‘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这些东西不能算是你发明的。”
那一刹那,我从舅舅的喉咙里仿佛听到了母亲的声音。有一种感觉告诉我,母亲从未离开过我,她一直在守护着我。
从地震中走出来的人
1966年春天,河北邢台接连发生了两次地震,先是3月8日的隆尧县,6.8级,后是3月22日的宁晋县,7.2级。灾难导致了17633个村庄受灾,8064人遇难。
4月1日,周恩来总理乘直升机来到邢台市束鹿县王口镇,这是他第三次到灾区视察,也就是这一次,他给出了灾后重建16字方针:“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
这16个字,指导了王口镇之后10年的灾后重建。
10年后的1976年,周恩来辞世。那一年的河北,又发生了更为严重的唐山大地震,一夜之间,20多万人在地震中罹难,河北再一次进入了旷日持久的灾后重建中。而此时,在邢台地震的废墟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0年“文革”,全国的经济发展几近停滞,但王口镇却发展成为水电齐备、规划整齐、绿荫环绕的富饶村庄。那不是大量善款堆积的结果,事实上,那个年代几乎没有慈善机构,即使有也都因为政治形势而处于停摆状态,所以邢台灾区绝非如汶川震后一样,得到600多亿元善款的支撑,可以迅速重新站起来。

王口镇经济的“高速”发展,完全得益于在这片废墟上激发出来的原生力量。王口镇有一个自己人创的口号,被村民们喊了10年:“干到大年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村庄里的每个人都十年如一日地饱含着希望与力量,真正理解并践行了那句“自力更生”。他们认为,重建家园是自己的事情,要依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政府和解放军。多年的互助重建,让村民学会了通心的本领,一家有事,十家来帮,无须召唤,也不用分工,默契与信任带来了高效的行动。
在当年的救援队伍中,有一名年轻的女医生,名叫张瑞芬,是王口镇雷家庄人。紧急救援阶段,张瑞芬连续3天未离开岗位,两次累到晕倒,稍作休整又重新投入救援。紧急救援结束后,她躺在安置棚里,一个人静静地思考着一个艰难的人生决定:她从小体弱,先天不足并患有多种疾病,学医时,老师曾告诫她生育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她已经做好了不婚不育的人生打算。经历了这场地震,面对不期而至的坍塌与伤亡,亲历了生与死的瞬间转换,恐惧和迷茫让张瑞芬不得不再一次思考有关人生的问题:如果每个人都终究要死亡,用不婚育换取的“长寿”是否会存有缺憾?是否会缺乏色彩?
此前,生的本能让张瑞芬选择了有缺憾的人生,而此时,躺在坍塌的废墟上,距离死亡如此靠近时,她才能体验到那种遗憾有多强烈,那是另一种更深的恐惧,这种恐惧超越了对死亡的害怕。
初春的河北还处在天寒地冻之中,张瑞芬却想出了一身汗,裹在棉被里昏昏地睡着了,醒来后她做出了决定:婚嫁并生育,哪怕会因此而殒命。
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疗和准备,张瑞芬于1974年5月12日下午生下一名男婴,那天恰是5月的第二个周日,母亲节。后来5年里,她又生下了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我不知道,读到这里,你是否已经在替她担心,或者你已经在祈祷她老师的诊断是错的,如果你能共情于此,我要合十感恩。但奇迹没有发生,她老师的诊断是正确的,她终究还是因为生育而去世了,在长子十几岁的时候。
后来,张瑞芬的这名长子成了一名老师,在大学里教授心理学。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7天后,男孩到达灾区,成为了一名志愿者,专门援助那些在地震中失去了孩子的母亲,这一去就是8年,至今他仍在帮助她们。这个男孩,就是我。
祝哥和叶姐的故事
下面我要讲第二个故事。
祝哥和叶姐是一对患难夫妻,都没有读过太多书,日子过得清苦,总觉得自己生活在社会的角落里。两人大概都40岁左右的时候,生了一个女儿,取名祝心雨,从此两人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孩子身上,希望女儿以后不要走自己的老路,要读书,要转一转家庭的命运。
从女儿咿呀学语开始,祝哥就把仅会的几首唐诗读给她听。女儿与书很是结缘,只要有书看就会安静下来。为此,本不富裕的祝哥一家把大部分收入都花在了孩子的教育上。
6岁时,女儿上学了,是班里最小的一个,也是受到老师表扬最多的一个。每次家长会,叶姐和祝哥都会抢着去开。祝哥说:“觉得有面子,有光彩,腰杆都比以往挺直了。”这个家庭从女儿身上看到了希望,那是极远处的一束光,虽然还不能驱散脚下的黑暗,但已经开始让他们寻找到生活的方向,他们甚至开始讨论女儿是读清华还是北大。
就在祝哥和叶姐沉浸在憧憬之中时,不幸发生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地震夺走了总共5335名中小学生的生命,他们的女儿也在其中。地震发生后,祝哥不顾余震和众人的阻挡,只身从废墟的空隙中钻了下去,掏出了两名学生,后来成功救活。可是女儿被阻挡在了另一方空间里,祝哥在废墟下能听到女儿的呼救,就大声地喊话。“爸爸,我不怕”女儿说。“孩子你等着,我出去找工具想办法!”祝哥说。 救援的前4个月里,我每天的睡眠都不足5小时,连续的劳累让体能持续下降,我终于还是病倒了,起不了床。我倒下了,其他志愿者要补位,团队就显得更加忙碌,照料我的任务自然落在了蒋玲头上。我的病好后,却意外地发现,蒋玲的状况竟然好了许多。
面对越来越多的求助者,身心俱疲的我卸下了硬汉的伪装。我和蒋玲有了一次深聊,这次对话,我不再是她的治疗师,而成为了她的求助者。我坦言,我的能量已经耗竭,我已经无能为力再持续工作下去,需要她的帮助。蒋玲很快便想出了主意:“建立一个妈妈之家,让丧子母亲们相互帮助。”
于是,我向管委会打了报告,很快就批下来一排板房,我们打通了其中的三间,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布置。没过多久,“妈妈之家”就聚拢来30多位在地震中丧子的母亲,共同的遭遇、同样的伤痛,她们很快便建立起了信任。蒋玲也因此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每天从早到晚地忙碌着。
事实证明,最忙碌的阶段,也是蒋玲自己心理状态恢复最快的时期。后来她总结:“把心思都放在自己身上的时候,痛苦就会放大十倍;把心思花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心就会安宁十倍。”那一刻,我已经认定她是一名卓越的心理援助师。
再后来,我又创建了帐篷学校和“亲子教育中心”等心理援助机构。帐篷学校创建的时间是在地震发生后一年左右。
根据国际上的灾后心理援助经验,儿童、老人、残障人,都是应当进行特别关注的高危人群。我观察到地震后儿童的明显变化:很多劫后余生的孩子,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年龄好像一下子变小了。
这种现象的专业术语叫做‘退行’(Regression),指人们在严重创伤、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根据我的经验,“退行”现象是孩子们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于是,我决定开办帐篷学校,帮助孩子恢复震前的生活。
事实上,“妈妈之家”的再生育计划也有一些问题,例如母亲们如果再生育失败怎么办?生下的孩子不满意怎么办?
2012年,我们成立了“亲子教育中心”,为的就是解决再生育之后的问题,让母亲们与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相处,一方面母亲要摆脱对死去的孩子的沉溺,另一方面,孩子们也需要解放出来,与更多的同龄人相处、交流。
以上就是我做的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