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越来越被广大师生所重视,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与传统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它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化学作为一门探索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更适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呢?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一些策略。
一、重情境创设,激发求知欲
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或叫做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困惑(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科学的分析。一般而言,那些能建立广泛联系、迁移性强、活化率高的知识点,那些在知识发现和发展过程中能体现出科学思想方法、学习策略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那些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都会对学生能力发展及情感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在教学中可针对这些内容设计有关的实验、图表、习题、文字材料等,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例如在进行“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时,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对二氧化碳已有的认识,知道自己对二氧化碳的认识还不全面,然后通过演示二氧化碳灭火、汽水中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实验引出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研究。又如由新华网2008年12月4日报载消息:“2008年12月1日夜到2日凌晨,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堆子梁学校一女生宿舍12名小学生一氧化碳中毒,有11名学生经抢救无效死亡……”引出一氧化碳与人体健康的讨论。
二、重主体探究,教师点拨
“发现法”倡导者布鲁纳说:“学习就是学生对意义的亲身发现,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我们在探究性教学中应使学生成为探索的主人,让他们有足够的自主性、独立性。探究过程的独立性越强,探究价值就体现得越充分,效果也就越明显。因此学生应成为活动的主体、探究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对中学生来说,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对他们的终身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例如“面粉爆炸”实验可让学生亲自动手,充分体会什么是爆炸。这样的探究实验学生是终身难忘的。
学生主体地位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体现,首先是对材料的支配,其次是对学生操作探究的时间。不给他们时间或不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只能是一句空话。是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体现了教师是否真正把学习者放在中心地位,是否真正领会探究性学习的实质。例如在测定不同液体的pH值教学时,应给学生充足时间,尽可能多地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液体pH值,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各种不同物质的pH值的差异。
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只能是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为学生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当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使探究活动能顺利进行,让“主导”与“主体”有机统一于教学全过程,相辅相存,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重合作探究,学会做人
在探究性学习中探究方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可分为独立探讨和合作研究两种形式。独立探究是指学生个体的探究学习。合作探究是学生间、师生间合作探究、共同学习。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合作探究,让学生分小组或团队,组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众多差异的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在教学中有些较复杂的实验可考虑让学生两人或四人一组合作完成,例如“氧气的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等实验。在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给予评价。
四、重课外探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课外探究活动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探究能让学生走进自然,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关心自然环境,养成环保意识,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课外探究可以是趣味实验,探索性实验,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验,也可以是化学小论文,参观与调查,等等。课外探究活动重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究周围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方法,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培养收集处理信息,主动探究的能力,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今后的生活、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如:参观自来水厂生产过程,收集“水污染”、“大气污染”的有关资料,实验探究鸡蛋壳的成分,写“我知道的水”科普小论文,等等。
五、重过程评价,鼓励创新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一个问题或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需经长期的积累,逐步发展的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思考方式,这就决定了其评价必须重过程,鼓励创新。教师不应以探究结论作为唯一评价依据,应重视学生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的感悟和体验,参与合作的程度,等等,并鼓励学生创新:对结论的质疑,对探究活动的方法改进,等等,使评价成为学生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例如,在“空气中含氧量测定”探究中,学生发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未达容积的1/5,教师对其应表扬鼓励,并让学生反思为什么。又如,在讲解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时,引导学生思索如何用实验证明它们能产生反应,对有创见的学生加以鼓励。
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应更新观念,抓住机遇,不断探索新的教法和学法。化学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积极地对其进行研究、实践,使之不断完善,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重情境创设,激发求知欲
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或叫做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困惑(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科学的分析。一般而言,那些能建立广泛联系、迁移性强、活化率高的知识点,那些在知识发现和发展过程中能体现出科学思想方法、学习策略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那些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都会对学生能力发展及情感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在教学中可针对这些内容设计有关的实验、图表、习题、文字材料等,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例如在进行“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时,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对二氧化碳已有的认识,知道自己对二氧化碳的认识还不全面,然后通过演示二氧化碳灭火、汽水中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实验引出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研究。又如由新华网2008年12月4日报载消息:“2008年12月1日夜到2日凌晨,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堆子梁学校一女生宿舍12名小学生一氧化碳中毒,有11名学生经抢救无效死亡……”引出一氧化碳与人体健康的讨论。
二、重主体探究,教师点拨
“发现法”倡导者布鲁纳说:“学习就是学生对意义的亲身发现,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我们在探究性教学中应使学生成为探索的主人,让他们有足够的自主性、独立性。探究过程的独立性越强,探究价值就体现得越充分,效果也就越明显。因此学生应成为活动的主体、探究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对中学生来说,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对他们的终身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例如“面粉爆炸”实验可让学生亲自动手,充分体会什么是爆炸。这样的探究实验学生是终身难忘的。
学生主体地位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体现,首先是对材料的支配,其次是对学生操作探究的时间。不给他们时间或不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只能是一句空话。是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体现了教师是否真正把学习者放在中心地位,是否真正领会探究性学习的实质。例如在测定不同液体的pH值教学时,应给学生充足时间,尽可能多地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液体pH值,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各种不同物质的pH值的差异。
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只能是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为学生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当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使探究活动能顺利进行,让“主导”与“主体”有机统一于教学全过程,相辅相存,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重合作探究,学会做人
在探究性学习中探究方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可分为独立探讨和合作研究两种形式。独立探究是指学生个体的探究学习。合作探究是学生间、师生间合作探究、共同学习。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合作探究,让学生分小组或团队,组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众多差异的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在教学中有些较复杂的实验可考虑让学生两人或四人一组合作完成,例如“氧气的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等实验。在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给予评价。
四、重课外探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课外探究活动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探究能让学生走进自然,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关心自然环境,养成环保意识,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课外探究可以是趣味实验,探索性实验,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验,也可以是化学小论文,参观与调查,等等。课外探究活动重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究周围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方法,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培养收集处理信息,主动探究的能力,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今后的生活、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如:参观自来水厂生产过程,收集“水污染”、“大气污染”的有关资料,实验探究鸡蛋壳的成分,写“我知道的水”科普小论文,等等。
五、重过程评价,鼓励创新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一个问题或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需经长期的积累,逐步发展的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思考方式,这就决定了其评价必须重过程,鼓励创新。教师不应以探究结论作为唯一评价依据,应重视学生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的感悟和体验,参与合作的程度,等等,并鼓励学生创新:对结论的质疑,对探究活动的方法改进,等等,使评价成为学生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例如,在“空气中含氧量测定”探究中,学生发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未达容积的1/5,教师对其应表扬鼓励,并让学生反思为什么。又如,在讲解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时,引导学生思索如何用实验证明它们能产生反应,对有创见的学生加以鼓励。
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应更新观念,抓住机遇,不断探索新的教法和学法。化学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积极地对其进行研究、实践,使之不断完善,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