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院落

来源 :百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h722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时代与泥土和自然的亲近,使我对身边的万物都有着敬畏之心。
  老家院落的这块土地是我童年时期嬉戏的地方,也是我一个人涂鸦的好去处。想到童年,一幅幅画面出现在眼前。晨起时,后院香椿树上鸟儿熟悉的叫声刚唤醒我,柴房的烟囱里冒出的炊烟早已越过土墙上高耸的蒿草飘向邻家的院子。四月里,满院五棵梨树的花儿争相开放,微风拂过,薄得如丝绢一样的花瓣散落一地。上房墙角侧面的马槽中的水光映照着墙角肆意疯长的荒草,绿汪汪的发着悠悠的光。前院的土地在每一次雨水冲刷后,经过太阳的沐浴,就成了我肆意涂抹的地方。一根树枝、一把小刀成了我在这块土地上进行创作时最好的工具。我肆意地在泥土上涂鸦,现在想想是多么的快意和奢侈呀!涂鸦其间也总会有院子里的鸡呀、狗呀、猫呀加入这次作品的创作,留下一串串的脚印装饰着这大幅的创作。站在上房的台阶上欣赏这幅大作,心中总能涌动起下次创作的欲望。直到有一次,我用了家里的锄头一块块掀起潮湿的泥土,地面上掀起一道道粗粗的线条,终于被婆逮了个正着,狠狠地将我教育了一番,婆终于寻着自家的院子没有别人家的平整的原因。自那以后,我稍有收敛,舍弃了大的工具,但房檐下、果树旁还是会留下我的踪迹。想想之后多少年后在大块画布上作画时,丝毫没有戒心,全是因为老家这块“大的画布”打下的基础!这块土地牵动着我的神经,带我走入自己的世界。
  下雨的季节里,老家大人多半不能下地干活,都偎在土炕上一起闲聊,孩子们玩的游戏还是熟悉的院落的泥土。和着雨水,男孩子抡圆了胳膊摔着“尿泥”,女孩子们学着大人用泥滚成条捏着红白喜事蒸的“花馍”,偶有手巧的学着大人在乞巧节里捏的鸟啊、凤啊、狗儿。甚至还有把绣的鞋垫纹样捏成立体的,就这样乐此不疲的总能耍个大半天。这样与泥土的亲近使得我在以后的创作中,用泥随手就能捏几个土疙瘩。这些土疙瘩远处看去就像一个个核桃,近处或许只有自己能分辨出村上的左邻四舍。我想大多数人看到这些土疙瘩都认为好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而我知道,五爷、三大、四叔……他们就是我捏的这些土疙瘩的原形,这些形象已烂熟于胸,只有在我捏他们出来的一瞬间,才发现对他们的记忆已同我的血液一样在身体里流淌。
  这些素材源于老家办喜事的抹红场景。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陕西关中地区有这讲究,自家兒子办喜事,村上人总要给公公婆婆的脸上抹上红红的油彩,惹得村上的人笑得前仰后合,直到扣手求饶,大家才肯作罢。这种激动人心的场景触发着大家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在嬉笑中舒散着庄稼人劳累的神经,这种不多见的场景也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
  老家院落是激发我绘画兴趣的地方,是我无所顾忌挥洒自己性情的地方。如果当时有人能偷窥到我在这个院落用树枝、扫帚挥洒的时刻,一定能听到一个孩子与这块泥土亲近后留下的笑声。我感谢这块神奇的土地带给我一次次的灵感;感谢我熟悉的老家的乡亲们对于我创作时的尊重和配合。他们争抢着为我做模特,全然不顾我把他们的形象捏得七扭八歪,画得脸色太过黑红。他们总能咂砸嘴说:这个是他五爷,这个是他三大。在他们眼里我是个画家,这个镇上出来的画家。是呀!我最陶醉的莫过于能有他们的赞许。他们用草帽裹着自家地里刚长熟的玉米、南瓜堆在我面前,想看看这些东西能不能画。他们还从逢集的市上带来乡里人种的梅子或是摊上刚炸出的油馍犒劳我。他们不知道在绘画里把这个叫做静物,却知道我刚画过的玉米地叫风景。院落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我画布上的静物。哪怕是旧的被风吹过的窗户纸,婆在窗台上晾晒了好久的红辣椒,也成了我在西安美院附中下乡写生期间画得满意的一幅写生。
  童年时期的我有幸能在这么美的院落长大,院子里留下了太多的回忆。
  九月里满园的梨树上挂了果,在夜晚的星光下,散发着迷人的幽光和果香。大人们把上房的电灯线拴到屋外的窗棱格子上,照亮了整个院落,院子上房墙角最繁密的香蕉梨树的树枝被果子压弯了腰。孩子们穿梭在树下,轻轻踮着脚尖就能随手摘到梨子。树梢上最诱人的果子被腿脚利落的年轻小伙子用特制的长竹竿轻轻拧下,连同厨房前嫁接的两棵香蕉梨树上精选的“日本梨”,小心翼翼地装盘,一起上贡在圆桌上的香烛旁祭月。父亲放假从城里回来,邀村上几位爱赋诗弄墨的大人,一起诵读着刚刚写出的关于赏月美景的文章。
  农闲时,上房搭起的戏台前围坐着村上的街坊四邻。爷爷扮着旦角的出场引起台下一阵阵叫好。趴在台前看戏的我被貌美的白娘子突变的蛇精惊得魂飞魄散,据说婆请来的乡里的“神婆子”为我招魂作法,整整在小院折腾了三天,才捡回了我这条小命。
  正月十五村上的秧歌队到了院子歇脚,打扮成秦腔里折子戏中的武将、旦角说笑着吃着茶水。临走前手巧的婆娘们用粉红的皱纹纸把冬日光秃秃的梨树妆点上了一树桃花。更有胆大的后生为期盼中的我换上戏装,脸上涂上戏妆,偷偷扶我上了秧歌队的手扶拖拉机。我便揽起兰花指,学着婆给我平日教的秦腔折子戏里的动作,假模假样开始了有生以来第一次的秧歌表演。
  记不得是晌午还是黄昏,只记得前院婆种的板豆花开得正旺,我趴在院子里刻有篆书字体纹样的石桌上,拓着描红本描写大字,一页纸上没写几个能画红勾的毛笔字,光顾着听大人讲着老家远乡近邻的那些奇事。谁家嫁女儿的排场请了多少个吹鼓手,蒸了多少个“花馍”,切了多少根旬邑御面;谁家婆娘唱着自己编的曲儿剪着窗花,县文化馆里的人还要接她去北京办展览。听到老家旬邑豳地的由来,知道了旬邑居然是《诗经》中反复吟唱的古豳之地,周人先祖后稽四世孙公刘在此开疆立国。
  老家的记忆一旦被勾起来,我发现总也写不完。如同所有的人一样,我眷恋着这片土地上的“乡音”,我笔下的瓜果李田留恋于对故乡气息的追逐和对自然本色的表现。但我又不想让我的画面停留在对自然的描摹上,因此,抹红场景的创作是对老家记忆的一次创作,我用黄泥捏了我熟悉的一个个老家左邻右舍的形象,又根据这些形象画出了我印象中的关中地道的婚礼。这个创作是我熟悉的,只可惜我没有将这样的创作继续下去。只有在摸索了很多种绘画语言之后,才越来越清楚靠近自己内心最本真的绘画的样式是什么。
  老家的院落,看似普通的院落启发了我对绘画的热爱,这种田园般的生活是我梦境中的“世外桃源”。我眼中的乡村在西北大地上司空见惯,而这个院落却仍能让我魂牵梦绕。老家的院落是我儿时的生活体验,我知道,想要返回儿时的院落已成为奢望。唯有画笔能让我在画布上,使院落的梨花盛开,为庭院斑驳的土地上洒满阳光。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其他文献
黄土地染成的皮肤  裹着一身泥巴一样  纯朴的汗渍味  简简单单的行襄装满  一家老小沉甸甸的期盼  在妻儿眼里  你就是一座山  顶天立地  你就是一把伞  遮风挡雨  也许,怀揣着  来不及体味的一丝丝惆怅  在月光和星光的目送中  在阡陌纵横的尽头挥挥手  眼角闪过一缕缕乡愁  就这样风尘仆仆  布履一双走天涯  北上、南下亦或西行  黄土地蕴育了一身  使不完的劲儿  睿智的眼眸闪烁着  
期刊
欣欣,我的孩子  请不要给爸爸太多的笑靥  欣欣,我的孩子  请不要给爸爸太多的娇媚  你不知道,工厂里  已经发来三次返岗通知  爸爸必须选择今夜离开你  那么多工厂和工地等着爸爸  那么多工地等着爸爸  那么多工厂的大门敞开着  那么多工地空空荡荡  机器等着要人值守  脚手架等着要人攀登  扳手和焊钳等着要人拿起来  搅拌机要有人配料  震动棒要有肩膀来扛  机床和叉车等着要人开动  邮件要
期刊
到泰国工作一年有余,发现泰国人生性比较随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是“迈宾莱”(没关系)!  泰国人对文字的使用从不较真,有时真让人雾里看花,就拿我居住的公寓名字来说,就有好几种写法,为此我与妻子发生过争执,各执己见,干脆到门口去“验明正身”,结果牌子上的英文拼写和我俩说的都不一样。原来,房东的名片、他提供的收据和门牌,居然用了三种拼写方法。所在的区,地图和路牌的名字也不一样。我手中有一位名牌大学系
期刊
口罩车间的女工  往年的新春  也会加班,也会把乡愁留在车间、工厂  那是为了双倍甚至三倍的薪水报酬  这个春节不同  武汉、湖北乃至360万平方千米的疆土  新冠病毒像小鬼子一样进村  于是,口罩要尽快捂住这个通风的窗口  捂住年事风靡的早春  口罩,这个在医院在实验室的“上班族”  一下涌向年节的中国城市与乡村  一下让这个不起眼的物品身价倍增  成了这个春天最紧俏的缺物  危难之时,天降大任
期刊
那一天,你脱下华丽的衣裳  带上口罩眼镜和白色衣装  准备逆行去往最惨烈的战场  那一刻孩子可爱的告别  和父母朋友最深切的叮咛  你告诉自己只有前行才能守护未来  你轻轻挥手和故乡再见  剪去长发悄悄擦去泪痕  准备逆行去往最需要你的地方  那一刻患者床前嘘寒问暖  和心中救死扶伤的信念  你告诉自己留在这里才能守护人民  你们就是生命的“逆行者”是健康的“守门人”  舍小家顾大家  父母盼着你
期刊
人物:葫芦、情情、爱爱  幕启。  树杈做的木栅栏上,挂着“疫情检查站”的牌子。葫芦提小喷雾器,夹小红旗上。  葫芦 村头摆道木栅栏,村长叫我来把关,别看我在村里啥都没当,在这,咱就是最大的官(坐椅子得意地唱)这才是,人不动红啊,红自染咹,嗯……嗯……嗨!来人了。(摸旗)  爱爱 (提行李上,兴奋地)葫芦叔!  葫芦 (把旗子朝地上一指)停!  爱爱 叔,不认得我咧?  葫芦 我当谁呢,才是我娃回
期刊
时间:现代  地点:某地山区  人物:会玲——女,30余岁,村民  志成——男,30余岁,会玲之夫,村民  村长——男,40余岁,村长  幕启:台后呈现出青山绿水,有一条通往深山的蜿蜒小路。台中可见大石一块。  会玲失去左臂,慢步上场,愤懑地坐在石块上。  志成 (内喊:会玲——急上,看见会玲)会玲,你刚一出医院门就不见人了,你的伤还没有痊愈,你急着干啥吗?  会玲 我能不急嘛!房毁了!家没了!我
期刊
時常看到有些旅居他国的友人在怀念故土,不由得想起那句“人总要在失去后才懂得事物的珍贵”。这是经验之谈,也是人间至理。  近来有幸去到了一些地方,目睹着山川的秀丽、历史的壮阔,便有无尽豪气在胸中激荡,在这片充满着历史痕迹与文化气息的土地上,其魅力势必无人可以抵挡。  有时为了置身美景之中,要历经艰险,爬过狭窄的栈道,每每这时,我又不由得感叹起古人的伟大。试想在没有如今这般便利的交通工具的古时,人们或
期刊
初涉商海的“生意经”    张美英今年25岁,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人。  张美英从小独立性很强。上小学时,她跟着外公做些小生意。在学校,她常常“倒卖”铅笔、泡泡糖之类,同学们给她起了个绰号叫“生意经”。  上初中后,张美英一身男孩子气,还在学校卖挂历、卖贺年卡等,一个月下来挣下20多元。  初中三年,张美英一心想着工作,父母于是托关系把她送到商丘市一家地毯厂。那时,13岁的张美英虚报年龄16岁,厂方
期刊
一  2009年9月30日,倘在平常,也就是個日升月落的普通日子。可这一天,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员们开了一次会议就显得意义非凡。于是乎,这个日子就仿佛雨霁彩虹而光彩照人,被全世界好多好多人记住,并会以自豪的口吻一再追述一再传播。地点阿联酋,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会议,人们更在乎的是结果,是审议批准了全世界76个申请项目入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这几十个项目中,中国剪纸赫然在列。这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