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梁风雨四十载

来源 :草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hul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欣闻《草地》创刊40周年,倍感惊叹!
  在我心里,《草地》就像一个怀揣宝石行吟的“流浪者”,不惧灰暗,没有怨言,默默地前行着。多年来,于《草地》而言,我便是一个走在路上的流浪者,无所事事,我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心酸,愕然。记得在2010年,我的同事王君在《草地》发文——“我的秋天遗落在马尔康”。当时,看到了那篇文章,我既高兴,亦伤感。说实话,能在《草地》刊文,无论谁都值得庆幸。同事是广安人,在小金工作多年,经常去马尔康,对那儿有鱼水一般的深情。而我,曾在《草地》编辑部的旁边学习、工作,毫无疑问,马尔康是我的第二故乡,可我俨然无视光明的福地、锅庄故乡的万般美好。所以,看到同事在《草地》刊文叙写马尔康,触文生情,我的内心起了波澜,油然而生淡淡的忧伤。
  2012年,我到州级机关挂职锻炼,空余时间经常光顾《草地》编辑部,编辑部的老师时不时送我两本《草地》研习。记得有一次,我接过书刊匆匆辞别,前往晶晶隆的那个叫左岸的茶楼翻阅,在那儿,我享受着茶香,沐浴着阳光,读着《草地》的美文,其情其景,真是美妙绝伦。可惜那样的时光实在太短暂。返回小金后,我一头扎进编纂地情资料、决战脱贫攻坚的文山会海及具体事务中,很少选刊看书了。
  《草地》,是伫落在梭磨河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明珠,是给予,是付出;是默默前行,是风雨无阻。“坐在马尔康大厦二十楼的露天茶楼上,我能轻松地享受到马尔康十月底温暖的阳光,也能看到梭磨河两岸的秀美秋色。”王君的感悟我感同身受。除了王君的作品以外,那期《草地》也有域内外作家的美文,如周辉枝、瘦西鸿、心垠、晚秋等等,他们的作品,让我读出了一种坚韧,他们的文思,可谓春兰秋菊,各胜擅场,都有很多吸引我的地方。同期的封三,有杨克宁的书法作品——鹰,观“鹰”苍劲有力,一气呵成,显尽英雄本色,那也是编辑老师“慧眼识珠”,才有作者、编者和读者之间的相映生辉。
  《草地》的作者、编者和读者,大多生活在雪域高原,这里有他们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徜徉其间,我能感觉有无数神鹰在展翅翱翔。《草地》是文人向往的乐园,是墨客温婉的港湾,等待着文人墨客的航渡。喜欢《草地》,犹如喜欢熟稔的洋葱,一片片剥离,一盈盈刺激;犹如喜欢美好的爱情,枕其芬芳,想着过往,内心更祈望,在未来纯净地绽放。
  物竞天择,历史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飞驰。借一位编辑的谦和之言:“我们的一盏灯,虽然拧不亮黄昏,却可以用荧荧的光陪伴你度过那些青春年少。”《草地》的编辑,换了一茬又一茬,当中,有很多人赢得了人们的仰慕与尊敬,如阿来老师,从《草地》走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他的《文学的诗性表达》正告我们,注意奇妙语言的运用,文学反映什么怎么反映,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课题。
  《草地》编辑部与省、州作协、文联等多部门经常协作,为广大文艺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广大文艺爱好者,的确需要向生活学习,向好的期刊借鉴,向优秀文艺家汲取营养,以此积累创作经验,而《草地》,无疑是帮助大家学习、借鉴的好刊。
  与《草地》结缘,已忘记了具体时间,印象最深刻的,是在2013年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得以相约达古冰川,与时任《草地》主编蓝晓梅有了深入接触,她鼓励我多学习、多创作,写出饱蘸深情的作品。蓝主编随时都是一副乐呵呵的笑脸,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去编辑部就像回家一样,无论认识与否,他们都会笑脸相迎,让我倍感温馨。我想,有这样的团队,何愁刊物不兴,万事不顺。
  《草地》有一个美术编辑叫蓝士开,其父亲是我师范学校的老师,当时就是遐迩闻名的中青年书法家。士开承继衣钵,创作的作品(包括编辑作品)俱属上乘,给人以唯美的享受。记得有一次他来四姑娘山采风,傍晚时分,我们一行四人去猫鼻梁看日落,由于云遮雾绕,等待光线的过程漫长,大家就恣意放飞思绪,想象四姑娘山的过往。其间,士开老师说,生动的描写生活,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譬如现在,我看四姑娘山,不像是四位姑娘,而更像是几位男神;四姑娘山好比《三国演义》里的豪杰,你看,面前的朝山坪像不像卧龙岗?周边的山型像不像刘关张、诸葛亮?他盯着我,说你喜欢摄影,就要用手中的相机去反映你所看到的生活的美好,留下美的瞬间,它会让你受到鼓舞,激励你更加热爱生活。
  “生动的描写生活,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说得真好。有时,我看士开老师的摄影、绘画以及编辑作品,感觉画面构成合理而富有神韵,传递的无疑是作者和编者的思想与理念,我便想,人为什么要创作,劳动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我悟出了人的与生俱来的生存的欲望,生存促使人们前行,正如《草地》的创刊,即是为了生存与发展,所以,无数人为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甘做绿叶、以衬红花,他们展示与彰显的,是最温润的理性与挚诚的辉芒呀。
  又有一次,我应邀参加《草地》编辑部组织的作者读者座谈会。有一位作者与我毗邻而坐,当我们谈及人的幸福指数时,她说有一个青年花工,每次走进花圃都“昂首挺胸”,面带笑容,工作时心无旁骛,尽职尽责,看得出他活得有滋有味。这说明一个人做什么工作,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境,和对待生活的态度,这决定了人的生活的质量。我听了茅塞顿开——《草地》编辑部的老师们,他们“昂首挺胸”、面带笑容,兢兢业业、辛勤付出,这决定了《草地》的生存的质量,说实话,在新媒体猛烈冲击传统媒质的当下,从长远来看,只有善于集思广益的报刊,才是真正的“智者”,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翰林书海立足,长青。
  爱无垠,爱若水。《草地》一如既往的爱,是彼此走向成熟的支撑。当然,有爱就有责任,有责任就有事业,有事业就有成功,祝《草地》一路跋涉,跳起摸高,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继续以至真至诚的情感,行稳致远。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四十载风雨,瀚海中津梁!无论时光如何变换,无论心绪怎样翻飞,我将执子之手,与汝同行,陪伴你从成熟走向成熟,从胜利走向胜利。期望《草地》继续蕴涵睿智的内核,广而博采,深而透明,在一颗颗爱心哺育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其他文献
你看 我们的路就是这些石头  就是这些裸露的没有着装的石头  沿着山的腹地赤裸裸地滚上山去  没有草 树林和山枣花的盛开  沒有绿色的火焰和叮咚流淌的小溪  硕大无朋的山行走于斯  仅仅只是一颗有血有肉的沙粒  我们就凭着一双脚和冻僵的手  去寻找支点和支点上维系生命的机会  越过石头越过一次灭亡的障碍  在接近山的羞怯的同时  就接近了山的白色死亡沙漠  这时我们的名字都凝成冰块  我们的视线里
期刊
我是在一个很闲的星期天来到另外一个羌寨。  我的朋友很累,因为背着很重的摄影器材,一边还要不停地选择角度和位置,拍摄周边他想要的山河景观。这里是岷江上游,在如此陡峭的山坡上,每走出一步,海拔都要上升一次,连土生土长的我也感到了几分的眩晕和恐怖。一路上,我尽量善解人意,多次要求帮他背负一程背包,但是,每次都被他有力地回绝了。我想,这样也好,他可以全身心地进入到羌寨的世界,羌寨的生活。  前后左右都是
期刊
其实,我在《草地》第一次发表作品已是1989年12月的事,文稿刊在当年的第6期,为一首小诗,只7行,属于很抒情的那种,诗名曰:《玫瑰》。  记得我看见的时候正在一家叫“地震办”的单位洗被子,那里有一张洗衣台,我们刚出校门不久,条件极差,只到人家院坝里洗涤换下的东西,而那家单位也从未表达过不欢迎的情绪。当时,太阳很好,让数九天的上午有了许多暖意,正洗得很投入,一宣传部的友人拿一本杂志走来说:“刊登了
期刊
传说,这些黄土夯筑的寨房,是这个古老民族先贤伟大的创造,像植物的生长,向上,却永远连接着大地的骨血和根脉。  仿佛活的生灵,木架支撑的骨骼,粘性的黄土生成的肌腱,挺直脊梁,正襟危坐,簇拥着一片向阳的山坡,守护着一片丰腴的田土,以群居的磅礴气势,演绎人类建筑史上最为浪漫的大地艺术。  当乳白淡蓝的烟岚和云雾潮水一样漫流而过,圣沐之后的家园,便从早起的人们湿漉漉的视线里浮现出来,如梦似幻。任随温暖的晨
期刊
之一(平视)。黝黑而安详的地平线。一湾金色的河光。两匹静立相依的白马。满天彩霞。  阿曲河,挽着母性的草原,挽着草地上的村庄和沙洲,将人生行旅的况味,一路跌宕蜿蜒。更多的时候,阿坝草原阴柔无比。像此时的生命,立足于根性的土地,聆听那吟唱了千年的涛声水韵,然后静静回味一路驰骋、一路花香的爱情。  似乎有比酥油还温润的笛音,划过霞云里峥嵘往事的淡影。锚定的身躯,平宁的心绪,独饮这青稞酒一样醇厚的黄昏,
期刊
在《草地》创刊35周年的时候,我从《草地》的创立,历经的坎坷以及编辑们不懈的坚持和面对新的时代创新思路,不断勇往直前的发展变化作了回顾和展望。转眼之间,五年过去,《草地》又迎来了创刊40周年生日。  40年的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在时代的脉动里,《草地》的执着坚守,《草地》的艰难寻觅,每一步都清晰可见。她折射出每一阶段的社会文化环境,她的成长和发展与所处的时代和阿坝这块土地
期刊
着绿裙子的春  在柔柔的柳枝上  荡秋千  很美很婀娜的一种姿势  令那些仪仗队似的灯柱们  艳羡  而眼见着一次摆荡  又一次摆荡之后  海棠便红成了火  柳林便绿成了烟  小憩于水泥樹桩上的  我,便萌生出发芽绽蕾的欲望  便疑心臀下的年轮  已圆进自己的身躯  也会在熏风的吹拂下  把鲜绿鲜绿的春  结个满头满脸……
期刊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幸好,还有书籍相伴。  站在新年的起点,回看2020,在林林总总的阅读物中,总有一些值得我们反复翻阅,值得插架庋藏。  每一本书,都是时代的一个侧面,让我们更好地认清当下,走向未来。  一本书,读懂传统经典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阅读传统人文经典的解读
期刊
鸟们没有星期日  尤其在三月  在石头也想唱歌的  春天  谁也不知道  它们每天的合唱始于何时  反正很早(它们晚上不熬夜看电视)  在你飘忽的梦境边沿  用无法再清脆的清脆  无法再圆润的圆润  急切地向你歌吟  向你倾谈  在梦境和现实之间  你欣慰地选择后者  整座城市在温馨的肃穆里  回到童年  于是,有莹莹的泪珠滚落  有遐思的扁舟解缆  有长成高树的渴望  为举起这歌音,这春之宣言…
期刊
嶙峋。峥嵘。嵯峨。峭峻。神祗的故地,传说的家园。  莲宝叶则山,在旷野之边拔地而起,雄踞一方,仰首向天。这是无数石头朝拜神山的仪式,亿万年来抱在一起,以想象无法企及的壮丽凝固了永恒的瞬间。  十万座峰峦怪石向谁聚首,任凭风霜雨雪,不惧雷鸣电闪,擎举着初衷不变?扎尕尔雄奇的石峰,叠印着谁的忠诚的背影,守护英雄伟业怎样的秘密?簇拥高拔的山峰,如莲,将多少冰凉坚硬的石头引领到灵性的天空,尽管沧海桑田,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