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进展

来源 :福建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LANJI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药材种苗分级标准研究是种子种苗标准化的关键,是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基础,更是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标准化的重要保障。按照药材的药用部位进行划分,分为根及根茎类药材、花及果实种子类药材、全草及茎叶类药材,对近年来3类药材的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今后中药材种苗标准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促进药材种苗分级标准研究,为中药材种苗标准化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药用植物;种子种苗;分级标准
  中图分类号:S 567.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2301(2021)05-0038-07
  DOI: 10.13651/j.cnki.fjnykj.2021.05.008
  Research Progress on Quality Grading Standards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Seedlings
  ZHAO Yun-qing1,2, CHEN Jing-ying1,2*, HUANG Ying-zhen1,2, ZHANG Wu-jun1,2, LIU Bao-cai1,2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Bioresource,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Fuzhou, Fujian 350003,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for Medicinal Plant,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Fuzhou, Fujian 350003,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grading standards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seedlings is the key to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eed seedlings, the basis for the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even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modern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edicinal parts, the medicinal materials were divided into root and rhizome medicinal materials, flower and fruit seed medicinal materials, whole plant and stem and leaf medicinal material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seedling quality grading standards of the three kinds of medicinal materials in recent years was reviewed, an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seedling standards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 the future was pointed ou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of seedling grading standards of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Key words: Medicinal plant;Seed seedlings;Grading standards
   隨着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中药材的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中药材种苗是药材栽培的基本生产资料,是药材安全生产的基础,优质种苗在提高药材产量和稳定药材质量方面起关键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指出:“草种、烟草种、中药材种、食用菌菌种的种质资源管理和选育、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参照本法执行”,《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100种中药材质量标准显著提高”,《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强调未来要大力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这些相关法律政策的日益完善,对中药材种苗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种苗生产经营趋向规范化、合理化。中药材种苗分级标准研究、标准的研制与颁布可规范中药材种苗生产与经营,可从源头提升药材质量,对推动我国中药材生产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药材苗标准研究的重要程度日益显现,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越来越多,马满驰等[1]按照种苗部位对中药种苗质量标准研究进行总结,高娜等[2]按照药材药用部位对种子种苗质量分级标准进行总结,张尚智等[3]总结了我国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发布情况。本研究按中药材药用部位总结了近年中药材种苗分级标准方面的研究,并进行分析,以期促进药材种苗分级标准研究,进而为我国中药材种苗标准化及应用提供参考。
  1 中药材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中药材种苗分级标准研究主要采用测量形态指标株高、茎粗、叶长、叶宽、单株重等,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确定分级指标,再进行聚类分析或平均值±标准差法进行分类,确定分级标准,也有部分作者分级后将种苗分级栽培,进行成活率、生长量、产量、有效成分等测定验证,修正分级指标,最后确定分级标准。中药材种苗分级标准研究近几年在根及根茎类药用植物,花及果实类药用植物,全草、地上部分及茎叶类药用植物种苗分级标准方面做了一些研究。   1.1  根及根茎类中药材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根及根茎类中药材在中药材中占主要地位,我国大宗常用药材多为根及根茎类药材,在根及根茎类中药材种苗质量标准方面研究最多,有高云峰[4]对根类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分级研究进行了简要总结,本文对根及根茎类中药材种苗质量分级研究进行了综述。
   张建军等[5]收集甘肃中部党参种苗5份,测定种苗直径、单苗重和种苗长度等,采用K聚类法得出党参种苗根头部直径2.063~4.027 mm,单苗鲜重0.100~0.833 g,种苗长度12~25 cm,一级种苗应95%以上达到上述条件,二级种苗应85%以上达到条件,三级种苗应75%以上达到条件,四级应65%以上达到条件要求。此分级标准科学、易操作。肖淑贤等[6]收集山西省道地产区党参种苗21份,测定单株鲜质量、苗长、苗粗、芽体长和芽体个数等指标,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分为3级,一级种苗苗长21.0~29.0 cm,苗粗5.0~8.0 mm,单株鲜质量2.0~3.0 g;二级种苗苗长15.0~20.9 cm,苗粗4.7~4.9 mm,单株鲜质量1.6~1.9 g;三级种苗苗长10.0~15.0 cm,苗粗3.7~4.7 mm,单株鲜质量1.5~1.6 g。同时结合分析党参药材产量、返青率和投入成本等指标,建议生产中采用一级或二级种苗。杨扶德等[7]收集甘肃省党参种苗4份,测定各指标,采用K均值聚类法分为了4级。一级种苗为单株鲜重2.9~7.8 g,苗体长23.2~36.0 cm,苗直径0.46~0.71 mm;二级种苗为单株鲜重1.5~2.8 g,苗体长22.6~26.3 cm,苗直径0.35~0.50 mm;三级种苗单株鲜重0.9~1.4 g,苗体长18.6~22.5 cm,苗直径0.28~0.35 mm;四级种苗单株鲜重0.2~0.8 g,苗体长6.0~18.0 cm,苗直径0.18~0.27 mm。建议规范化栽培中宜采用一、二级种苗。甘肃党参种苗比山西种苗单株重,苗长。马春英等[8]从易县和安国药材市场收集西陵知母种苗10份,测定株高、鲜重、须根数、地径和种球直径等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与成活率的相关性分析确定分级指标,采用K聚类法分为3级。一级种苗为须根数≥20条,单株重≥40 g,种球直径≥1.6 cm;二级种苗为须根数16~20条,单株重20~40 g,种球直径1.4~1.6 cm;三级种苗须根数7~16条,单株重5~20 g,种球直径0.8~1.4 cm。建议生产中采用一、二级种苗,以获得高产高质的药材。陈彩霞等[9]也对知母种苗分级进行了研究,采用K均值聚类法分级。通过田间分级栽培,进行存苗率、种球直径、单株根质量、芒果苷、知母皂苷与不同等级种苗的相关性分析,确定一级种苗为种球直径≥1.2 cm,百株质量≤2.0 kg;二级种苗为种球直径≥0.8 cm,百株质量≤1.5 kg;三级种苗为种球直径≥0.5 cm,百株质量0.5~1.0 kg。于福来等[10]也曾以种球直径和侧根数为质量指标确定了知母种苗的分级标准。王月等[11]根据湖北麦冬的生长发育实际及当地农户生产经验,初步确定分级指标,采用K聚类法分为2类,一类种苗为根系直径>2.5 mm,新生芽数目>3个,具有跑马根且着生于最外层的短苗龄新苗;二类种苗为根系直径<1 mm,新生芽数目小于2个,不具备跑马根且着生于最内层的长苗龄老苗。分级栽培后调查了地上部指标、根部指标及块根产量和品质,其中一级种苗表现最优。该分级可为湖北麦冬种苗质量标准制定奠定基础。陶玲等[12]收集四川不同产地麦冬种苗31份,测定单株重、叶片数、株高、株茎等指标,采用K聚类法分为三级,一级种苗为叶片数≥20片,株高>12 cm;二级种苗叶片数15~19片,株高>12 cm;三级种苗为叶片数10~14片,株高8~12 cm,并进行田间分级栽培,测定不同有效成分含量验证。结果显示麦冬在规范化栽培中宜采用一、二级种苗,可获得高产高质的药材。此分级研究,可为四川麦冬优质种苗繁育和规范化生产奠定基础。杨平飞等[13]收集天门冬种苗3份,测定株高、分枝数、基径、根数、块根数、块根长宽、芽数和单株重等,采用相关性及聚类分析分为3级。一级种苗为根数≥16根,块根数≥11个,单株重≥64.00 g,成活率90%;二级种苗为根数11~16根,块根数9~11个,单株重41.00~64.00 g,成活率85%;三级种苗为根数6~11根,块根数5~9个,单株重8.00~41.00 g,成活率75%。此分级可规范天门冬种苗生产。黄丽娅等[14]收集山东地区丹参种苗31份,测定种苗期、栽培期、收获期的指标数据。根据化学成分的含量与丹参根的单产质量等分为4级,一级种苗为根长≥27 cm,根直径≥7 mm,分芽数≥7个;二级种苗为根长≥24 cm,根直径≥4 mm,分芽数≥4个;三级种苗为根长≥19 cm,根直径≥3 mm,分芽数≥2个;四级种苗为根长≥10 cm,根直径≥2 mm,分芽数≥1个。实际生产中优选三级种苗,其次选一、二级种苗。此种苗分级可指导生产实践获得优良经济效益。丹参种苗分级研究较多,尚有张芳芳等[15]对山东地区丹参种苗进行分级研究。甘娇娥[16]收集湖北省及重庆市道地产区的黄连种苗108棵,测定苗高、地径、根系长、根条数、叶片数、芽头数等,采用K均值聚类法将黄连种苗进分为3级,一级种苗为苗高≥8.5 cm,地径≥6.0 mm,叶片数≥18片,芽头数≥3个;二级种苗为苗高≥7.1 cm,地径≥4.4 mm,叶片数≥11片,芽头数≥1个;三级种苗为苗高≥6.0 cm,地径≥3.0 mm,叶片数≥7片,芽头数≥1个,种苗分级标准可有效指导黄连的栽培种植。郭晓亮等[17]收集湖北巴东独活种苗20批,测量根长、根粗、根鮮重、根部直径等指标,采用聚类法分为4级,一级种苗为根长≥24 cm,根粗≥2 cm;二级种苗为20 cm≤根长<24 cm,1.2 cm≤根粗<2 cm;三级种苗为10 cm≤根长<20 cm,0.7 cm≤根粗<1.2 cm,其余为四级种苗。不同等级种苗生长曲线拐点出现的时间、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不同,建议生产中应优先采用一、二级种苗,再用三级种苗,不使用四级种苗。陈翠等[18]采集一年生金铁锁实生苗,测定根长、根粗、根重等指标,采用标准差法分为3级,一级种苗根长≥17 cm,根粗≥6.5 mm,根重≥2.8 g;二级种苗根长≥13.5 cm,根粗≥5.5 mm,根重≥2.0 g;三级种苗根长≥10.00 cm,根粗≥4.0 mm,根重≥1.0 g。田间栽培试验证明不同等级种苗存活率、产量、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状况差异明显。种苗分级标准可用于指导金铁锁生产中选择优质种苗,规范药材生产。蔡子平等[19]收集甘肃蒙古黄芪种苗35份,测定单株重、根长、根粗、芽体长、芽体个数、病斑度等指标,采用K均值聚类法分为3级,一级种苗为单株鲜重≥6.17 g,根长≥39.09 cm,根粗≥6.07 cm;二级种苗为单株鲜重5.73~6.16 g,根长31.32~39.08 cm,根粗5.64~6.07 cm;三级种苗为单株鲜重3.27~5.72 g,根长25.11~31.31 cm,根粗5.02~5.63 cm;进行了种苗等级与植株生长发育及药材产量关系的研究。总结认为该药材生产中宜采用一、二级种苗。李文斌等[20]收集全国主产区甘草种苗8份,采集根长、芦头直径和百株质量等指标,采用平均值法将种苗分为3级,一级种苗为根长≥45 cm,芦头直径≥0.8 cm,百株质量1.3~0.8 kg;二级种苗为45 cm>根长≥35 cm,0.8 cm>芦头直径≥0.6 cm,0.8 kg≥百株质量>0.4 kg;三级种苗为35 cm>根长≥25 cm,0.6 cm>芦头直径≥0.4 cm,0.4 kg≥百株质量>0.2 kg。进行不同等级田间栽培比较试验证明草种苗质量等级划分合理,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董瑞珍等[21]收集甘肃省道地产区掌叶大黄种苗80份,测定单株鲜重、根长、根粗、侧根数、种苗病斑程度等指标,采用K均值聚类法将种苗分为4级,特大种苗为单株重>30.0 g,根粗>2.3 cm,根长>30.0 cm,侧根多;一级种苗为单株重≥25.0 g,根粗≥2.1 cm,根长≥25.0 cm,无基部直径>3 mm的侧根;二级种苗为单株重≥20.0 g,根粗≥1.8 cm,根长≥20.0 cm,无基部直径>4 mm的侧根;前三级都要求芽完整,无病斑、伤口。三级种苗为单株重≥15.0 g,根粗≥1.5 cm,根长≥15.0 cm,有少数侧根,芽基本完整,无病斑、伤口。将种苗分级移栽成药后一、二级种苗表现最优,因此在掌叶大黄的规范化生产中宜采用一、二级种苗。于营等[22]采集吉林省北细辛2年生及3年生种苗各10份,测定须根长、须根粗、须根数、单根重等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及相关性分析,采用次数分布频率法分为3级。2年生北细辛一级种苗须根长≥21 cm,须根粗≥1.40 mm,须根数≥16条,单根重>12.03 g;二级种苗须根长≥15 cm,须根粗≥1.03 mm,须根数≥10条,单根重>0.88 g;三级种苗须根长≥13 cm,须根粗≥0.84 mm,须根数≥8条,单根重≥0.50 g。3年生北细辛一级种苗须根长≥21 cm,须根粗≥1.42 mm,须根数≥24条,单根重≥12.34 g;二级种苗须根长≥15 cm,须根粗≥1.02 mm,须根数≥13条,单根重≥0.99 g;三级种苗须根长≥13 cm,须根粗≥0.84 mm,须根数≥9条,单根重≥0.69 g。该分级标准为北细辛种苗质量评价及药材规范化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付士朋等[23]收集黑龙江刺五加8份,测定株高、径粗、叶面积、根长,叶绿素含量等性状。以成活率评价K聚类法、主成分评价因子K聚类分析法、标准差法3种分级方法,其中K聚类法最优,分为3级,一级种苗为株高≥13 cm,茎粗≥0.37 cm,根长≥8 cm,叶面积≥28 cm2,叶绿素含量≤31(SPAD值);二级种苗为株高8~13 cm,茎粗0.30~0.37 cm,根长6~8 cm,叶面积13~28 cm2,叶绿素含量31~32(SPAD值);三级种苗为株高5~8 cm,茎粗0.26~0.30 cm,根长5~6 cm,叶面积5~13 cm2,叶绿素含量32~38(SPAD值)。该分级标准研究可为刺五加种苗繁育及人工栽培提供质量评价依据。张佩雯等[24]采集广东高良姜种苗8份,统计长度、直径、重量、芽的个数、残留茎秆个数等。各性状与发芽率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K均值聚类分为三级。一级种苗为芽个数为4~7个,根茎长度11.4~16.0 cm;二级种苗芽个数为8~9个,根茎长度为16.1~19.4 cm;三级种苗芽个数为10~14个,根茎长度为19.5~24.1 cm。该分级标准简便易操作,可为高良姜种苗繁育及标准化生产提供依据。李玛等[25]收集云南滇重楼种苗23批次,测定种苗株高、地径、根茎直径、株重、不定根数、根茎重等指标,采用聚类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合滇重楼种苗实际生产情况,将滇重楼种苗分为3级,一级种苗为株重≥10 g,根茎重≥7 g,根茎直径≥17 g;二级种苗株重≥5 g,根茎重≥4 g,根茎直径≥14 g;三级种苗为株重≥2 g,根茎重≥1 g,根茎直径≥10 g。此分级可用于滇重楼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的建立。   1.2 花及果实种子类中药材种苗分级标准研究
   以花、果实及种子为药用部位的一类药材,大多数是果实、种子一起入药。以花入药的药材有贡菊、金莲花、金银花等;以果实及种子入药的有连翘、枳壳、枸杞等。
   张家瑛[26]测定广东地区贡菊种苗的苗高、地径、叶片数、冠幅、分蘖数、根长等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分级指标,采用逐步聚类法分为3级,一级种苗为株高≥9.26 cm,地径≥0.30 cm;二级种苗为9.26 cm>株高≥6.56 cm,0.30 cm>地径≥0.21 cm;三级种苗为株高<6.56 cm,地径<0.21 cm。后期进行成活率、生长发育、产量、品质验证,确定种苗分级对其有显著影响,生产实践中优选一、二级种苗,此分级可为贡菊规范化种植时制定通用标准提供参考。马伟等[27]收集黑龙江短瓣金莲花种苗10份,测量株高、根长、叶片数和植株密度,采用K聚类法分为3级,一级种苗为株高≥3.95 cm,根长≥4.01 cm,叶片数≥2片,植株密度≥2028株·m-2;二级种苗株高≥3.62 cm,根长≥3.05 cm,叶片数≥1片,植株密度≥1526株·m-2;三级种苗株高≥2.97 cm,根长≥2.76 cm,叶片数≥1片,植株密度≥1023株·m-2。种苗质量分级标准可为生产应用短瓣金莲花提供分级标准建议,为其规范化生产奠定基础。袁王俊等[28]收集山东、河北、河南金银花主产区1年生种苗17批次,测定地径、苗高、侧根长、>3 cm一级侧根数、根幅、分枝数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采用K聚类分析分为4级。一级种苗为根幅不小于16.5 cm,地径不小于0.651 cm,苗高不小于41.3 cm,侧根长不小于19.9 cm;二级种苗为根幅8.0~16.5 cm,地径0.498~0.651 cm,苗高30.4~41.3 cm,侧根长11.1~19.9 cm;三级种苗根幅7.2~8.0 cm,地径0.456~0.498 cm,苗高27.1~30.4 cm,侧根长9.5~11.1 cm;低于三级为不合格种苗。该分级可为忍冬种苗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依据。李梦焕等[29]收集陕西、山西、河南等连翘主产区种苗22批次,测定地径、苗高、主根长、>3 cm一级侧根数、根幅、芽体数等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等确定分级指标,采用K聚类法为4级,一级种苗地径≥0.81 cm,主根长≥19.6 cm,苗高≥61.5 cm,根幅≥19.4 cm;二级种苗地径0.76~0.81 cm,主根长16.8~19.6 cm,苗高48.6~61.5 cm,根幅12.7~19.4 cm;三级种苗地径0.58~0.76 cm,主根长16.4~16.8 cm,苗高43.2~48.6 cm,根幅11.5~12.7 cm;低于三级为不合格种苗,建议市场采用一、二、三级种苗。徐进等[30]收集重庆、四川、湖南、江西等枳壳主产地一年生嫁接苗43份,测定株高、砧木粗、地径、根长、根粗、侧根数、根幅、分枝数、分枝长、绿叶数、叶长、叶宽、有无刺等指标,采用K均值聚类法分为三级,一级苗为株高≥80 cm,地径≥9.0 mm,分枝数≥5枝;二级苗为株高60~80 cm,地径8.0~9.0 mm,分枝数3~5枝;三级苗为株高≥40 cm,地径≥6.0 mm,分枝数≥1枝。枳壳药材生产上建议使用一、二级苗。关参政等[31]调查甘肃9个枸杞硬枝扦插育苗圃,测定地径、根数及根径,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平均值法确定分级,一级种苗为根数>8条,地径>9 mm;二级种苗为根数3~8条,地径4~9 mm;三级种苗为根数<3条,地径<4 mm,进行不同等级种苗成活率、枝条初期生长量、冠幅、产量等比较。制定的枸杞种苗分级标准符合生产实际,对其种苗生产和销售具有指导意义。
  1.3 全草及茎叶类中药材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以全草或地上部分入药的药材有金钱草、金线莲、鱼腥草、藿香等;以干燥茎或带叶嫩枝入药的药材有三叉苦;天麻为兰科多年生异养型植物,无根,无叶,以其块茎入药,本文对这些药材的种苗分级标准研究进行综述。
   陈端妮[32]收集广东、广西广金钱草种苗10批,測定株长、地径、主根长、侧根数等指标,采用K聚类法分为3级,一级种苗株长≥9.0 cm,地径≥1.7 mm、主根长≥10.0 cm,侧根数目≥10条,侧根数目≥4条,叶片数≥15,鲜重≥1.5g;二级种苗株长7.0~9.0 cm,地径1.4~1.7 mm,主根长9.0~10.0 cm,侧根数目≥10条,叶片数5~15枚,鲜重0.7~1.5 g;三级种苗株长5.5~7.0 cm,地径1.0~1.4 mm,主根长8.0~9.0 cm,侧根数目6~10,叶片数5~15枚,鲜重0.6~0.7 g。尚有罗登花[33]也对广金钱草进行了种苗质量标准的研究,以苗长、根长、苗粗为指标分为三级。赵云青等[34]收集福建金线莲组培苗,测定苗长、叶长、叶宽、叶片数、茎粗、茎节数、单株重等数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采用聚类分析分为三级,一级种苗为苗长≥130 mm,茎粗≥2.8 mm,单株重≥1.3 g,二级为苗长≥110 mm,茎粗≥2.4 mm,单株重≥1.0 g,三级为苗长≥90 mm,茎粗≥2.1 mm,单株重≥0.6 g,采用成活率进行验证,该分级可为金线兰种苗繁育及栽培生产提供基础数据。王巧等[35]收集自四川、湖南、重庆、贵州鱼腥草种苗109份,测定净度、茎节数、芽头、茎粗、不健康率等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分为3级,一级种苗为净度≥95%,茎节数>40份,芽头数≥5个,茎粗>3.0 mm,不健康率≤5.0%;二级种苗为90%~95%,茎节数>40份,芽头数≥5个,茎粗>3.0 mm,不健康率≤5.0%;三级种苗为<90%,茎节数≤30%,芽头数<3%,茎粗<2.0 mm,不健康率>10.0%。鱼腥草种苗分级移栽后以出苗情况、株高、芽头数、全株产量、有效成分含量验证,分级合理,可用于田间生产管理,生产中优选一、二级种苗。李嘉惠等[36]收集广东、海南广藿香种苗15份,测量7个主要生长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合种苗实际生产情况,分为3级,因育苗方式与周期不同,分别制定两省分级标准,广东广藿香一级种苗为苗高≥40.0 cm,苗粗≥5.0 mm,叶对数≥5对,根长≥13.0 cm;二级种苗为苗高23.0~40.0 cm,苗粗4.0~5.0 cm,叶对数4对,根长10.0~13.0 cm;三级种苗为苗高11.0~23.0 cm,苗粗3.0~4.0 cm,叶对数1~4对,根长1.0~10.0 cm。海南广藿香一级种苗为苗高≥16.0 cm,苗粗≥4.0 mm,叶对数≥3对,根长3.0~9.0 cm;二级种苗为苗高13.0~16.0 cm,苗粗3.0~4.0 cm,叶对数≥3对,根长≥9 cm;三级种苗为苗高5.0~13.0 cm,苗粗2.0~3.0 cm,叶对数1~3对,根长1.0~3.0 cm。该分级可用于广藿香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的建立。邬国松等[37]对广东三地的三叉苦营养袋种苗进行株高、地径、冠幅、分枝数及叶片数指标测定,采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分级指标,K聚类法分为3级,一级种苗为地径≥0.55 cm,株高≥40 cm;二级种苗为0.45~55 cm,株高3 cm~40 cm;三级种苗为地径<0.45 cm,株高<30 cm。该分级简单方便,可为三叉苦药材的规范化生产提供一定参考。梁彤等[38]收集4个产区的天麻,采用相关分析确定块茎长度、重量为分级指标,采用逐步聚类法分为3级,一级种苗为长度≥68.78 mm,重量≥19.83 g;二级种苗为68.78 mm>长度≥17.45 mm,19.83 g>重量≥0.76 g;三级种苗为长度<17.45 mm,重量<0.76 g。此分级标准可用于天麻种苗质量控制。廉冬等[39]探讨了天麻零代子的分级标准,制定汉中天麻零代子的分级质量标准,一级天麻零代子为长度≥60.46 mm,重量≥19.51 g;二级天麻零代子为60.46 mm>长度≥32.65 mm,19.51 g>重量≥3.40 g,三级天麻零代子为长度<32.65 mm,重量<3.40 g。   2 展望
   中药材种子种苗是中药材生产的基础,中药材质量稳定依靠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的标准化是中药材生产规范化的源头[40]。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包括中药材良种生产、种子种苗生产、种子种苗质量分级、检验方法规程、种子包装、运输、贮存等一系列内容,其中种子种苗质量鉴定分级是基础[41]。
   随着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中药材种植规模越来越大,种子种苗市场发展迅速,但与农作物种子种苗标准化进程相比,中药材种苗质量化研制还相对落后,因此加强中药材种苗质量标准研究至关重要。目前已发表的文章中多测量中药材种苗形态指标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法进行种苗分级,部分药材品种分级移栽后进行产量、有效成分测定以验证分级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在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方面作者多根据具体品种选择测量的形态指标,不同药材形态指标不一致,这也为中药材种苗标准的制定造成了困难。在中药材种苗分级标准研究进行形态指标选择时若选择指标太少不利于区分种苗优劣,形态指标选择太多不利于操作应用,因此如何制定简便、科学、易操作的种苗标准,指导药材生产,提高药材产量质量是中药材种苗标准化的关键。在中药材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中,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类的中药材种苗分级标准研究多于其他部位入药的中药材,但研究大多处在分级标准研究阶段,尚未进入标准化,未形成地方标准或国家标准,相比较种类繁多的中药材品种而言,我国大多数中药材尚无种苗质量标准,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颁布情况可参考张尚智[3]文献。
   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标准化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研究》,作者立足近年研究成果,从国内外概况、研究内容、标准规程草案等方面,全面客观阐述药用植物种子种苗标准的研究过程,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40]。扎实稳步推进中药材种苗标准化工作,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综合应用现代检测技术如DNA分子标记、HPLC等方法进行品种纯度鉴定[2]。推进各科研单位、基层农技部门、企业等协同合作,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中药材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并在生产实际中进一步验证,确保分级标准研究科学、实用、易操作。对已经完成种子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的品种,尽快制定质量检验操作规程,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制定地方标准及国家标准,利于示范推广应用。推动药用植物种子种苗市场监管体系建设,配套专业检测机构,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满驰,张教洪,单成钢,等.中药种苗质量标准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5,47(4):139-142.
  [2]高娜,孙永军,张建军,等.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进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4):129-132.
  [3]张尚智,张建军,刘玲玲.我国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发布状况及分析[J].畜牧兽医杂志,2019,38(1):49-54.
  [4]高云峰.根类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分级研究进展[J].中兽医学杂志,2017(4):79-80.
  [5]张建军,胡春玲,杨文玺,等.党参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J].中兽医医药杂志,2020,39(3):53-57.
  [6]肖淑贤,侯沁文,蔡子平,等.潞党参的种苗质量分级标准[J].中国现代中药,2020,22(10):1676-1688.
  [7]杨扶德,罗文蓉,崔治家,等.白条党参种苗的等级划分标准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2):452-454.
  [8]马春英,侯俊玲,王文全,等.西陵知母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J].种子,2017,36(3):119-121.
  [9]陈彩霞,马春英,李先恩,等.知母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20,22(3):398-404.
  [10]于福来,钟可,王文全,等.知母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J].种子,2014,33(4):110-112.
  [11]王月,苏贺,詹延廷,等.不同类别湖北麦冬种苗生长发育状况的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7):1287-1291.
  [12]陶玲,李红彦,陈华林,等.麦冬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J].中药材,2019,42(1):2497-2502.
  [13]杨平飞,赵明书,谢秀梅,等.天门冬种苗质量标准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9,47(3):133-136.
  [14]黄丽娅,李琦,朱光明.等.丹参种苗质量标准研究[J].上海医药,2020,41(11):103-105.
  [15]张芳芳,张永清,顾正位,等.山东地区丹参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3):236-239.
  [16]甘娇娥.黄连种子种苗的质量标准及其生产技术规程[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9.
  [17]郭晓亮,林先明,郭杰,等.巴东独活種苗分级标准与干物质积累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4):966-968.
  [18]陈翠,赵文林,程远辉,等.金铁锁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20,34(4):1-4.
  [19]蔡子平,王宏霞,王国祥,等.甘肃省蒙古黄芪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8,37(4):18-22.
  [20]李文斌,尚兴朴,陈彩霞,等.甘草种子与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20,22(2):243-249.
  [21]董瑞珍,陈垣,郭凤霞,等.掌叶大黄种苗质量分级标准[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24):104-110.   [22]于营,朴向民,欧阳艳飞,等.北细辛种苗分级标准研究[J].特产研究,2017(4):1-5.
  [23]付士朋,沈宏伟,王谦博,等.刺五加种苗质量分级标准及其方法的优选[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17):160-164.
  [24]张佩雯,张春荣,唐晓敏,等.高良姜种苗分级标准的研究[J].种子,2019,38(4):145-153.
  [25]李玛,苏钛,李云,等.滇重楼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J].种子,2020,39(5):141-143.
  [26]张家瑛.贡菊离体快繁体系优化及种苗分级标准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27]马伟,张美琦,徐姣,等.短瓣金莲花种子及种苗质量分级标准[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8,46(8):56-59.
  [28]袁王俊,王书辉,刘亚芳,等.忍冬种苗分级标准研究[J].中药材,2018,41(11):2519-2521.
  [29]李梦焕,袁王俊,王书辉,等.连翘种苗质量标准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9,48(3):55-60.
  [30]徐进,张应,崔广林,等.枳壳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20,45(13):3091-3097.
  [31]关参政,申培增.甘肃枸杞种苗分级标准及其田间验证试验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2017.6.
  [32]陈端妮.广金钱草药材生产质量标准研究[D].广州:广东药科大学,2018.
  [33]罗登花,王彤彤,华沛,等.广金钱草种苗质量标准研究[J].种子,2017,36(1):128-130.
  [34]赵云青,陈菁瑛,黄瑞平,等.金线兰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7,32(11):1239-1243.
  [35]王巧,李颖,李晓琳,等.鱼腥草种苗质量标准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7,31(6):52-55.
  [36]李嘉惠,胡贞贞,张宏意,等.广藿香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J].种子,2018,37(11):124-128.
  [37]邬国松,马庆,韩正洲,等.广东不同地区三叉苦营养袋种苗的生长评价和分级标准研究[J].中药材,2019,42(3):505-507.
  [38]梁彤,廉冬,马珍璐,等.天麻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J].种子,2020,39(5):135-140.
  [39]廉冬,张跃进,张小燕,等.汉中地区天麻零代子质量分级标准研究[J].种子,2018,37(6):119-123.
  [40]黃璐琦,陈敏,李先恩.等.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研究·前言[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
  [41]单成钢,张教洪,朱京斌,等.我国药用植物种子生产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1,25(4):14-15.
  (责任编辑:柯文辉)
   收稿日期:2021-04-15
   作者简介:赵云青,女,1984年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药用植物资源及创新利用研究。
  通信作者:陈菁瑛,女,1966年生,研究员,主要从事药用植物资源利用研究(E-mail:cjy6601@163.com)。
   基金项目:“一带一路”国家传统草药本底整理及数据库建设(2018FY10070);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2018R1017-7、2020R1034004);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科技服务团队建设项目(kjfw-20);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一般项目(A2017-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平台提升项目(CXPT0022019004)。
其他文献
在福建省大鹤国有防护林场选取立地条件和营林方式相似,林分年龄为8年生,密度分别为25000、30000、35000和40000株·hm-2的米筛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数学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密度下竹林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等11个土壤质量指标差异,并计算各密度梯度米筛竹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增大,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先增加后减少,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先减少后增加,全磷含量逐渐减少,全钾含量则逐渐增加;随着林分密度增大,脲酶活性先升高后趋于平稳
针对水源中氨氮微污染顽疾,从微生物群落特征(多样性、丰度)的角度探究了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生物活性炭(BAC)的氨氧化机制.结果表明:BAC上的微生物(细菌、古菌)群落结构与其所处滤池水样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且其多样性高于水体.此外,BAC上具有硝化功能的微生物以古菌为主(占总古菌的77.72%),而水样中细菌和古菌的硝化功能均不显著.对BAC上功能微生物——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和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
为了提高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纳米纤维的力学强度,以纳米纤维素晶体(cellulose nanocrystals,CNC)为增强体,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CNC/PMMA纳米复合纤维,考察了CNC添加量对CNC/PMMA纳米复合纤维的微观形貌、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NC可均匀分布在电纺液和PMMA基体中,所制备的CNC/PMMA纳米复合纤维表面光滑,形貌规整.随着CNC添加量的增大,纳米复合纤维直径从1.37μm减小到0.48μm,表明添
摘 要:重视和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改进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通过回顾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相关文献,总结不同学者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概念界定、测算方法,评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改善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现状;展望  中图分
从盐卤水样品中分离出一株藻种MEM25,经形态学检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小球藻Chlorella sp..以IMET1作为对照组对MEM25进行耐受性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盐度、光照、温度条件下MEM25的D750 nm和Fv/Fm均高于IMET1.当试验条件分别为盐度7.0%、光照250μmol·m-2·s-1、温度35℃条件时,MEM25的D750 nm分别为初始浓度的12.2、5.2、10.6倍.在模拟户外条件培养试验中MEM25的干重为1.88 g·L
摘 要:以竹筍为原料,评价超微粉碎纤维素酶法对膳食纤维(DF)改性的影响。通过检测竹笋可溶性膳食纤维(SDF)的得率、持水力以及膨胀力,分析超微粉碎法粉碎时间(0~25 s)、纤维素酶浓度(0.1%~0.5%)、酶解时间(30~150 s)、酶解温度(30~55℃)、pH值(4.5~5.5)对竹笋膳食纤维改性的影响;通过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方法,将酶浓度、酶解温度、酶解时间以及样
以1982—2015年内蒙古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GIMMS NDVI3g、ERA5气象和草地类型数据,采用CASA模型生成年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综合运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复相关及残差分析法探讨1982—2015年草地NPP的变化趋势,并定量确定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草地动态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地NPP呈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增的分布格局.东北部的草甸草原NPP最大,年均NPP值为383.66g·m-2·a-
摘 要: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盐渍海马齿的制作工艺参数,为海马齿的精深加工利用提供数据参考。经前处理、3次烘干、加盐揉搓、高温蒸煮等工序制作盐渍海马齿,其中,第1次烘干工艺流程的温度、时间和加盐量等参数直接影响盐渍海马齿成品的品质。因此,以感官评价和含水率为指标,优化烘干温度、烘干时间和加盐量等参数。结果表明:选择第1次烘干最适温度为60℃,烘干时间8 h,加盐量为4%,制得的盐渍海马齿呈光泽的茶褐色
摘 要:为了筛选环保又增产的覆盖材料,选用4个甘薯品种(榕薯756、榕薯910、榕薯109、榕薯819)与4种覆盖物(稻草、黑色防草无纺布、液态膜、菇渣),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比较不同覆盖材料对不同品种甘薯鲜薯和薯干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榕薯910覆盖黑色防草无纺布或稻草的鲜薯产量最高,榕薯109覆盖稻草、榕薯756覆盖黑色防草無纺布、榕薯819覆盖黑色防草无纺布的鲜薯产量较高。榕薯819覆盖
摘 要:为建立矮牵牛梅林的高频再生体系,以叶器官为材料,研究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叶片不同部位和不同形态愈伤对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6BA和NAA及其配比极显著影响矮牵牛梅林不定芽再生率,其中NAA 0.3 mg·L-1 极显著促进了矮牵牛梅林不定芽的再生,6BA和NAA浓度超过1.0 mg·L-1和0.5 mg·L-1时,刺激玻璃化的发生。叶片不同部位极显著影响不定芽的再生,芽分化率由高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