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bcl-2和bax基因蛋白表达与眼眶泪腺腺样囊性癌的关系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fei3306543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控制p53、bel-2和bax基因在眼眶泪腺腺样囊性癌中表达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天津医科大学二附属医院1962年1月至1998年1月收治的56例经手术及放疗联合治疗的眼眶泪腺腺样囊性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按疗效分为两组,5年内复发转移组32例和5年内无瘤生存组24例,观察其p53、bcl-2和bax基因蛋白表达情况,并以8名正常泪腺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1)p53在腺样囊性癌组的总表达阳性率为73.2%,其中复发转移组阳性率(81.3%,26/32)与无瘤生存组阳性率(62.5%,15/24),明显高于正常泪腺组织组(8例均为阴性)的表达率(均P<0.05);其中复发转移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瘤生存组,其蛋白表达与临床预后呈负相关.(2)bcl-2在腺样囊性癌的总表达率为69.6%,其中复发转移组阳性率(18/32)与无瘤生存组阳性率(21/24),明显低于正常泪腺组织组(8例均为阳性)(P<0.05);复发转移组阳性率明显低于无瘤生存组,其蛋白表达与临床预后呈正相关.(3)bax在腺样囊性癌组的总表达阳性率为60.7%,总表达阳性率与正常泪腺组织组(1例为阴性,7例为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53、bcl-2和bax基因的表达均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p53低表达和bel-2、bax的过表达临床预后较好,检测p53、bcl-2和bax可以作为判断眼眶泪腺腺样囊性癌临床预后的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 应用串联质谱检测干血滤纸片中的氨基酸和酰基肉碱谱,联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检测尿液中有机酸谱,对遗传性代谢病进行筛查和诊断.方法 留取4981例临床疑似遗传性代谢病儿童的干血滤纸片、尿或尿滤纸片,利用串联质谱仪检测血中氨基酸和酰基肉碱,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检测尿中有机酸,部分患儿结合相关酶活性测定及基因突变分析进行诊断.结果 在4981例患儿中共诊断319例(6.4%)24种遗传代谢病,其中氨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BK病毒(BKV)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肾移植术后48个月内的患者共227例.采集其血、尿样本,行BKV尿沉渣细胞学计数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拷贝.对部分肾移植受者进行移植肾活检.将尿或血中BKV DNA阳性患者80例分成干预组(51例)与对照组(29例).干预组进行调整免疫抑制剂:19例环孢素A(CsA)减量,22例他克莫司(FK506)减量,10例FK506
目的 探讨硫化氢(H2S)在内毒素休克(ES)大鼠急性肺损伤(ALI)中的作用及一氧化氮(NO)、一氧化碳(CO)与其作用机制的关系.方法 将6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 ml/kg)、脂多糖组(经尾静脉注射脂多糖复制ES模型)、脂多糖+硫氢化钠[NaHS(外源性H2S供体)]组、脂多糖+炔丙基甘氨酸(PPG)组,每组16只.给药后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由急性排斥导致移植肾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并经动脉造影证实为移植肾动脉狭窄并同时经移植肾穿刺病理证实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3例肾移植患者的治疗过程.结果 3例患者造影证实移植肾动脉狭窄未予球囊扩张或支架治疗,给予抗排斥治疗,3例患者治疗均取得成功,患者血压和肌酐均较前明显下降,随访B超无狭窄表现.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用于移植肾动脉狭窄的筛查和
目的 观察大肠癌患者术前采用糖预处理和新的禁食方法对患者术后胰岛素抵抗(IR)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1和Stnfr2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大肠癌患者51例.对照组按外科常规处理,治疗组采用新的禁食方法和糖预处理法.测定患者术前、术毕及术后1 d、4 d和7 d的胰岛素敏感性(S1)、血清Stnfr1和Stnfr2的含量,同时记录患者的BMI、排气时间和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术后
目的 确定中国当代儿童手腕部特定成熟度指征出现年龄,描述其与青春期生长突增之间的关系.方法 研究样本为14 757名城市汉族健康儿童,其中男7373名,女7384名.计算年龄组身高平均数差值,绘制生长速度曲线;以回归分析方法计算第3中节指骨、桡骨骺和第一指内收肌籽骨的11个成熟度指征出现的年龄.结果 青春期身高生长突增加速期伴随以第3中节指骨骺呈方形和第1指内收肌籽骨的出现;在身高速度高峰时第3中
随着对肿瘤的分子机制认识的加深和分子诊断技术的进展,临床上对肿瘤的治疗手段也在改变.对疾病的分子基础理解的进步、对疾病生物标志物的寻找、尤其是针对癌症特定的分子改变的靶向治疗的出现,预示着分子病理诊断时代的到来。
期刊
目的 探讨中国35~64岁人群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10年间血压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1992年在北京建立的一组35~64岁队列人群共2683人的基线FIB水平和10年间血压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1992年北京地区35~64岁人群的血浆FIB水平中位数为3.8 g/L(3.2~4.3 g/L),FIB异常率为33.4%;FIB水平女性高于男性(P<0.01)
患者男,63岁,因发热20 d入院.患者2005年8月25日出现畏寒、发热,体温38.5℃,偶有咳嗽,血常规:白细胞14.5×106/L.中性0.847.血培养:沙门菌属细菌.予美罗培南+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7 d后,体温高峰下降至37.8℃,为进一步诊治转来我院。
期刊
病历摘要   思者男,63岁.因发热,腹泻2 d于2006年12月26日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内科.体温38.5℃,伴畏寒,脐周绞痛,恶心,呕吐.排黄色稀水便,20余次/日,每次量较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