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讳疾忌医”说起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nan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扁鹊治病》是四年级下册第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讲的是神医扁鹊多次拜见蔡桓公,多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趕紧医治的故事。故事中的蔡桓公不听劝告,致使小病酿成大病,直至最后无药可治,不治而亡。故事塑造了扁鹊和蔡桓公的形象,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除此之外,当然还会衍生出其它一些解读。
  也正因为这些解读,世人多把“讳疾忌医”一词附会于蔡桓公的身上。比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即说:“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己见等道理。”再比如,《中国学生百科全书》的论断:“韩非子想通过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说明:任何事情都有细微的变化,都有祸福的预兆。”《扁鹊见蔡桓公》“生动地刻画出了‘讳疾忌医’的蔡桓公和医道高超的扁鹊的形象。”
  “讳疾忌医”一词语出宋代周敦颐著《周子通书.过》一书,书中云:“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失其身而无悟也,咦!”《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辞海》释为:“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也作‘护疾忌医’。”作为两种常用又颇具权威的辞书,对该语的解释与界定是一致的,也是准确的。就其义而言,说蔡桓公讳疾忌医,必须满足下述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蔡桓公已经知道自己有病,或者经扁鹊一说,相信自己有病,并急待医治;第二个条件,蔡桓公知道自己有病后,依旧继续隐瞒,不肯医治。
  但是,寓言故事本身透露给我们的信息却并不是这样。
  首先,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也不相信神医扁鹊的话,认为自己疾病缠身。相反,他觉得自己身体很好,扁鹊的话不过是危言耸听、沽名钓誉。
  却看:扁鹊初拜蔡桓公,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蔡桓公曰:“寡人无疾。”并言:“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蔡桓公明确告诉别人,自己没有病。扁鹊次拜蔡桓公,扁鹊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蔡桓公不应,不悦。扁鹊再拜蔡桓公,扁鹊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蔡桓公又不应、不悦。扁鹊四见蔡桓公,“望桓侯而还走。”蔡桓公非常奇怪,“使人问之。”依据这些叙述,说蔡桓公愚昧无知、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纳善言、刚愎自用皆可,说他讳疾忌医则过矣。他确实不知到、也不相信自己有病。一则他没有觉察到自己生病的症状,二则扁鹊作为神医,也未剖析说理,说服蔡桓公就医。否则,蝼蚁尚且惜命,况一国之君乎?贵为蔡国之尊的蔡桓公,若果确知患疾焉有不治之理,他会舍却性命而顾全面子吗?
  其次,蔡桓公在确认生病后,并没有继续隐瞒,不肯医治,而是积极寻求扁鹊医治。
  文中写道:“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这充分说明:桓侯因体痛而知病,索扁而治,而非隐瞒,怕人知晓;也充分说明,在这之前,他并不相信自己有病。不相信有病,他为什么一定要医治呢?又怎能说他隐瞒病情呢?他不是不愿意成全别人的好名声吗?
  相反,我们倒是看清了神医扁鹊的真面目,他医术高明,通过“望、闻、问、切”中的“望”就能判断蔡桓公生何病,如何医治,比起时下的一些庸医们强了何止道里计。他也有医德,反复去拜见蔡桓公,积极寻求为蔡桓公医治,只因蔡桓公的极不配合而无果。但是,当蔡桓公无药可救时,韩非子写到:“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作者用“逃”字而不用“跑” 字是有深意的。扁鹊遇险即逃,与治曹阿瞒而丧命的神医华佗大相径庭,何其远也。
  再次,从韩非子写作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来看,其本意也并非为讽刺蔡桓公“讳疾忌医”而作。
  《扁鹊治病》,又题为《扁鹊见蔡桓公》,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者,即用比喻的方法解释老子的观点。韩非子讲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旨在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韩非子在故事前也写到:“……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袭之烟焚。……”在故事后也写到:“故良医之治病也,功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从事焉……’”显然,从作者韩非子的写作角度而言,他的目的在于解释老子的观点,意在彼而不在蔡桓公,并非为讽刺蔡桓公讳疾忌医而作。
  故尔,从寓言故事本身及韩非子的写作目的来看,说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确名不副实,他并非这一成语的始作俑者。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意见,有病要及时医治等道理是后人解读这则寓言故事的衍生品。
其他文献
教学质量是教师的生命线,就语文教学而言,要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首要任务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增强阅读理解能力,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阅读教学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这一新理念背景之下,语文教学绝不能默守陈规,按部就班,而应不拘一格,有侧重点,有指向性的有序进行。因此,把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来抓,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就阅读教学方面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
期刊
课堂上,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有趣的练习题。  从前有个财主临终前,把三个儿子叫到身边,准备把家里的17匹马当遗产分,大儿子分得其中的二分之一,二儿子分得其中的三分之一,三儿子分得其中的九分之一,请问:17匹马应如何分?  题目刚写完毕,很多学生就七嘴八舌议论开了:“奇怪,这怎么分啊!”“17匹马的二分之一是8匹半,难道要杀掉一匹马来分肉吗?”“老师,是不是数字写错了?”……片刻,学生不得其解,我拍了
期刊
可以说没有爱的语言是苍白无力的。教育的力量在于它充满炽热的爱并足够让这行为产生持久的温度,温暖人心。“教育学生从爱出发”一直是我从教过程中遵循的原则和秉承的理念。作为新生代的年轻教师,能够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并且成为朋友是我们的强项,但同时也面临着不为学生们畏惧的困境。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个性强、脾气倔,是他们中多数的代名词。面对这么一群充满活力,激情四射的“小妖们”,80后充满干劲的年轻“妈妈”
期刊
《三字经》说:“好习惯,早养成,有教养,益终身。”作为一名从教30年的教师,我深深地知道: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它将影响着学生的一生的发展,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的形成,影响着学生的自信心的建立。因此,从踏上工作岗位那天起,我从未放松过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抓好我们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我谈一谈自己的实践和看法。  一、组织学习,规范训练  把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
期刊
有人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爱别人的孩子,才是大爱。教育学生应以爱做出发点作为教育的准则, 这样使学生愿意接近老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从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记得刚接手七年一班时, 班额大并且学生思想复杂, 班级混乱, 纪律差。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摸透学生的心理,我以良好的道德情操去感化教育每一个学生,撒下爱的甘露、温暖幼稚的心灵。开学分完班,我就先组建班委会,培
期刊
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由关节连接起来,构成骨骼。骨骼肌附于骨面,通过肌肉收缩和松弛,牵动骨骼产生运动。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对身体起着运动、支持和保护作用。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骨组织不断骨化;骨富于弹性,易變形;关节、韧带较松弛;肌肉力量差,易疲劳。  一、运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1.在生长发育期,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锻炼力量和耐力,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
期刊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复习感叹句句型的几种基本结构;(重点)  2.能够正确判断和运用what和how引导的感叹句。(难点)  二、教學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呈现目标  1.通过PPT展示几个简单的感叹句并翻译,进行导入。  2. 通过PPT呈现目标,要求学生熟读。  (二)自主学习,标注重点  学生每人发一份导学案,感叹句的定义及几种基本结构都呈现在导学案及PPT上,且每个知识点后面
期刊
首先,家长教师要培养孩子画画的兴趣永在,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  (一)以新奇的刺激使他们获得新鲜的感受  例如,改变画画环境,从室内到室外,带孩子去森林,小河边,让他们感知大自然的可爱美丽,这样不仅开阔了孩子的视野,还是他们获得新的知识,新的生活经验和新的创作灵感。  (二)变换画面的内容和方法  这一时期作蜡笔画,下一阶段作水粉画;这一次画意愿画,下一次画故事画;这一个体彩用剪纸表现,那一个题材
期刊
生物这门自然学科对于初中生是起始课程,生物教学内容丰富,很多知识难于理解。由于初中生知识储备少,学习自我约束力较差,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效果好坏。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势必会枯燥无味,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够把生物知识由抽象变为具体,做到化静为动。通过直观的展现,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都有所提高。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是生物教学的有效方法。  1.应用现代信
期刊
针对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全国所有中小学校及所有教师一直关注、研究以及探讨的热门课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课堂教学也随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向现代化及人性化的教学模式转型。课堂教学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心灵的启迪。不同学科具有自己不同的课堂教学特点,对于化学学科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具有丰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