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起,上海大商圈

来源 :国际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aobi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沪北十里洋扬,中外巨商,签萃于此”(《同光梨园记略》)说的就是上海自开埠以来的繁华商业景况。商业街上熙攘的人群,橱窗中琳琅满目的商品,从一个侧面勾画出上海的商都本色,
  上海人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外地人逛南京路、上海人逛淮海路”,“有钱人逛南京西路、老百姓逛四川北路”。由此可见,上海传统的商业布局主要是条状,分布在几条主要的商业街,最具代表性的是南京路、淮海路和四川路。但随着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上海城市正在由单核中_向多核中心发展,上海重要的商圈和商业街市的分布也在呈现由中_地向外放射性扩散。可见,上海商业正在从点、线发展的小范围层面进入多角度、全方位的发展格局。
  商圈最初是商业词汇,也称商势圈,指以商场或商业区为中心,沿着一定的方向和距离扩展,吸引顾客的辐射范围。现代商圈的涵义更加宽泛,商圈不仅指商业区,还指由商务酒厉、写字楼、大量的商务配套、休闲娱乐,以及其他配套场馆所围成的商夸热点区域。
  2009年颁布的《上海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纲要(2009年-2020年)》规划形成12个市级商业中心,在现有南京东路商业中心、南京西路商业中心、淮海中路商业中心、四川北路商业中心、徐家汇商业中心、张杨路商业中心、像固商城商业中心、五角场商业中心、新客站不夜城商业中心,中山公园商业中心等10个市级商业中心的基础上,规划新增新虹桥商业中心、中环商业中心2个市级商业中心。
  面对规划中的这12个市级商罔,人们不由拍手叫好,消费者也不会介意购物选择的增多但是面对去“哪里”购物的问题,选择越;却越是迷茫
  当初会出现“有钱人逛南京西路,老百姓逛四川北路”的口头禅,说明那时候各个商业区都有其自身鲜明的特色,寥寥几句话就能概括其特点,并引导特定的消费者选择适合的消费场所,而现今的商圈却正在逐渐失去这些“个性”。购物者一般仅仅根据交通条件选择距离较近的商圈。从好的方面来说,各个商圈都在逐步地自我完善、以求满足辐射范围内顾客吃,穿、住,行各个方面的要求:而从坏的方面讲,商圈固自身特色吸引顾客的能力正在日渐下降,即商圈的辐射范围正在缩小。顾客感到去哪个商罔逛都一样的时候,各商圈的特色指数就已经可悲地降为零了
  
  如果商圈的个性不再……
  
  “海纳百川”:南京东路商业中心
  南京东路——世界上最著名的商业街之一,大店名店林立,百业兴旺,每天吸引数以百万计游人和顧客。南京路步行街以及周围的福州路、河南中路、九江路等大大小小街道上,古典建筑比比皆是,或沉淀着百年历史,或见证了上海商业的兴盛。
  南京东路以中档产品为主体,走在热闹的南京路步行街上,购物者往往能看到一些老店橱窗里的商品标示着低廉的价格。同时,南京东路两头已经被顶级品牌所占据。特别是外滩3号、外滩18号等时尚购物场所,分别引进了阿玛尼、杰尼亚、卡地亚等世界顶级品牌。靠近人民广场的一端则有百联世茂国际广场,也吸纳了不少高档品牌。
  人们印象中的南京路,似乎应该是一个西方洋货与中国老字号各霸一方的战场。但很明显,“洋货”一如既往地看准中国市场,将自己的地位保持得稳如泰山,无论是商品还是店铺,落户南京路的一些老建筑里倒也没有什么不协调。而“老字号”们的地盘却越缩越小,阴暗狭小、多年未曾整修的店面,陈旧而缺乏创新的商品全都被挤压在繁华商业的狭缝中。异军突起的反而是一些“新字号”。无论是百联世茂国际广场、宏伊大厦、置地广场,还是美特斯邦威旗舰店,首先从其建筑风格上就将这条老街从20世纪带入“超未来”;其次所售卖的商品,通常也是各专卖店到处都有,毫无“南京路特色”。虽然“新秀”的崛起,是商业竞争中优胜劣汰的必然走向,但总让人心底下有点难以接受。
  有人认为,南京路步行街就是这样一个商厦新老优秀建筑交汇,商街中西方文化交汇。正是这种多样性的交汇,互相渗透与吸收,造就涵盖古今中外,“海纳百川”的独特商街。但很明显,无论是游客还是本地人,都逐渐感到南京路少了些什么。除了无与伦比的繁华、拥挤、喧闹,南京路越来越像一条随处可见的普通商业街。这大概是因为,人们一心希望能够在这里追寻到的“老上海风情”,越来越淡薄了……
  
  “脱贫致富”:四川北路商业中心
  
  四川北路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商业街,其历史可追溯到清光绪三年(1877年)。四川北路原先与南京路、淮海中路并称上海主要的“三条商业街”,曾经以中档偏下的工薪阶层的准确定位而闻名上海滩。“走走逛逛南京路,买卖请到四川路”的广告语正是迎合了购买价廉物美商品的顾客。
  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建国后四川北路均是低矮、狭窄、进深浅、门面陈旧不成片的商店。经过随后的修整,沿街都是薄薄的店铺,逛街时沿街面走过来走过去就可以逛完大部分。但以后进行过几次大的改动,因为缺乏规划性,造成四川北路有多个断点,破坏了逛街的连续性,而且因为马路拓宽了,对穿很麻烦。同时,周边居民不断外迁,使得四川北路的商业气氛大受影响,除了北段的商业依然维持了应有的繁荣之外,其他路段已不复往日风采。
  四川北路非常具有地理优势,全长达3,7公里。中段轨道交通带来外来人流,北段(海伦西路一虹口足球场)毗邻虹口足球场和多所高校,南段(苏州河四川路桥一海宁路)紧邻苏州河。最近一次调整准备将四川北路分成北、中、南三段,根据其不同特点区别定位。
  北段以运动休闲和文化游乐为主线,两个主题商圈将以虹口足球场、鲁迅公园、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为核心。以文化休闲带动时尚商业,同时因靠近虹口足球场,将要形成一个大型的活动中心;中段(海宁路一海伦西路)将集聚多家大型百货店和大型专业店,形成现代综合消费商圈,着重引进国内顶级的具有海派风格的精品专卖店;而南段主要形成休闲购物广场和品牌旗舰店,高端商务区的建设将于2012年初具规模。
  正在进行中的四川北路新建设,将完全摆脱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相对低端的定位,转而向中高档发展。届时,就可以和层次低下、毫无特色的各种杂货铺、副食品店、服装店、鞋店以及手机维修等小店说“Bye-bye”了。
  但问题在于,一直受到消费者喜爱的属于工薪阶层的四川北路哪里去了呢?当消费者们出于“钱袋子”考虑,想寻找一处物美价廉的商业街逛逛,该去哪里呢?取而代之的中高档商圈数不胜数,有没有必要舍弃近百年的传统去追求一个“千篇一律”呢?物美价廉并不等于脏乱差,即使是低档消费圈也应当有良好的商业环境,而良好的商业环境并不是中高档商圈的专利。一个适合工薪阶层消费、并拥有整洁优美的购物环境的商业中心,难道不正恰好沿袭了四川北路自身发展的良性走势吗?普通消费者对四川北路的改造期待 了很久,但大部分人并不希望看见这条老路变成无数个“中高档商圈”中的一个,而更希望看到的是通过整改,改变现在的断层与无序,能够继续体验这条老路的近民、亲心的购物舒适感。可惜,这个美好设想的遗憾在于其不能实现。因为这条近4公里的长路一是难以统一管理,二是没有易于实践的既有模式可循,而商业中心的管理者则需要在招租利润与管理成本上权衡再三。
  
  “交通线上”:中山公园商业中心
  
  笔者认为,中山公园商业中心可以算是上海最没有个性的商业圈。
  中山公园地区曾经是上海最繁华区域之一,在之后的发展中,相对于周边徐家汇、静安寺地区的快速发展,中山公园商圈步履缓慢。作为上海城市交通的重要枢纽之一,28条公交线路始发或途经中山公园,而近几年随着轨道交通带动效应的成熟,位于二、三、四号线交汇点的中山公园,再度繁华起来。
  中山公园商圈,可谓“成也交通,败也交通”。其稳据枢纽地位,凭靠着每天数十万的客流量,笃悠悠地发展着自身商业。另一个可以称得上“特色”的是——以龍之梦购物中心这个单体作为主心骨支撑整个商业中心的大局。但实际上,中山公园商业中心应当是一个1,14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和辐射范围:东至江苏路,南到延安西路,西抵内环线西侧,北临苏州河。除了龙之梦如同中流砥柱般伫立在中心位置,其他的道路都比较分散,难以形成连贯的购物路线,还没有成为一个能够一气呵成、相互融合、全局性的商业中心。
  仅仅依靠便捷交通和“一枝独秀”的商业模式,这个商圈的根基牢固吗……
  当特色成为主导……
  毫无疑问,南京西路商业中心是上海的顶级商圈,“梅恒泰”携数百家境外顶级品牌演绎着奢华的真谛。这里,国际一线品牌的人驻率非常高,并且集中。
  相对于稳坐霸主地位的南京西路商业中心,淮海中路商业中心更多了一分上海独有的小资情调。在淮海路上,历史与现代、典雅与时尚以一种很自然的方式结合了起来。新天地以其独有的号召力,把外国人和年轻的白领都集聚在这里。繁华的商业街、高档别墅区、“中共一大会址”等人文景观,甚至周围几条风雅幽静的支马路——太仓路、雁荡路、思南路等,都散发着一种关于“品味”的气息。每个走在淮海路上的人都会被这种“格调”深深感染。
  最具上海特色乃至中国特色的商圈是豫园商城商业中心。豫园地区从元、明、清到民国初年,700多年来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称为‘上海的根”,是上海特有的人文标志和文化名片。豫园商城起源于清代同治年间的老城隍庙市场,集邑庙、园林、建筑、商铺、美食、旅游等为一体。它的民族民俗特色,吸引国内外众多商客,其销售和业绩,在全国来说也是数一数二的。
  另一个正在崛起的商业中心是五角场。昔日的五角场是上海东北部唯一的商业中心,而今,该区域被规划成为上海的又一个城市副中心。五角场地带曾是1927年“大上海计划”的中心地带,但由于战乱,此计划停工数次最后被长期搁置。直至20世纪末期,五角场依然杂乱不堪,店铺商场,也只是充斥着大量的中低档商品,大同小异,鱼龙混杂。曾经的五角场,是老上海眼中的苏州河以北“下只角”地区的一块标识。所以当近几年五角场脱胎换骨,完全变了一个面貌时,有人不由地戏称它为“暴发户”。五角场的“暴发”开始于环岛和下沉式广场的完工。当年这个交通枢纽以一种现代化的姿态矗立在这片灰蒙蒙的土地上时,人们或许还有一点“杀鸡焉用牛刀”的不屑。而现在,周围的一座座高楼繁华了起来,这个半球形的环岛也成为了五角场的地标。
  五角场板块内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名牌高等院校林立,是上海的文化教育中心。以商业、科教为特色,以国际化为标准将是五角场的未来发展方向。五角场在教育、文化、服务、高科技研发等支点上找到了非常合适的立足点,商业设施也迎合这个需求发展得很快。五角场无论在发展特色上还是在硬件上,都走在了一条良好的路线上,但其商业发展还略有缺陷。它依然只是上海东北部的一个商都,其满足的只是本商圈中的消费者。它还缺少一些更引人瞩目的特色吸引西南部或是更多的人过去消费。
  
  世博商圈的特色之旅……
  
  世博商圈伴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而产生,是根据世博会所产生的参观者的辐射半径所决定的。世博商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固定商业集聚,它是无固定边界的,需要以本来存在的各商圈共同支持产生的特殊商业集合。其作用可能只在世博会举办的半年时间,也可能在永久性的世博场馆上形成上海新的商业集聚地。三林世博功能区、打浦路、南京东路商圈、淮海路商圈、豫园商圈等都会因世博受益。
  世博特色、上海特色都将是世博商圈所要首先追捧的。在德国的汉诺威世博会上,一个普通的饼干盒子上都印有汉诺威的地标建筑。见缝插针的世博产品应当是世博商圈中最大的特色了。同时,各咨询公司也都预测:世博会特许商品届时会大受欢迎。
  寻找特色……
  在国外,特色商圈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英国伦敦牛津街,其特色就是“大牌”,在长1.25英里的街道上云集超过300家的世界大型商场。在这里可以找到世界上大部分顶级品牌,甚至于有的名牌店的款式非常齐全,某些意大利顶级品牌的货品在伦敦竟然比来源地的店铺更多。在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涩谷区是日本各种时髦及流行的最大发源地。它的标志,就是靠近涩谷车站的服装商厦——109号大厦,这里以销售面向未满20岁少女的品牌服装而闻名,里面几乎所有的店铺都在迎合十几岁的少年和年青人。这里没有国际大牌,但囊括了日本本土最知名的少女品牌,而这里的风格则是引领日本女孩服装时尚的风向标。
  寻找商圈自己独有的特色,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以伦敦牛津街为例,罗马时代就有它的身影,直到18世纪末它才初具规格,又经历百年时间,这才形成了现在的“购物天堂”,而它的进一步改进计划仍在不断讨论中。
  无论是引进国际大牌,还是立足本土小牌,如何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如何构筑自身特色,商圈或许应当放长眼光考虑更多。毕竟商界的铁则是:“有特色则生,无特色则亡。”
  有鉴于斯,笔者期盼:雄起,上海大商圈。
其他文献
  影剧院工程的放映厅、入口等处,一般空间高度较大,且存在坐席斜板结构,所以高大模板支撑架的设计施工,相对于普通工程来说具有一定复杂性,是确保工程质量及安全的必备条件。公
  充分考虑工程实际情况,从工程安全、质量、进度、经济等多角度对工程悬挑脚手架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如分几次悬挑型钢钢梁、刚性连墙件遇剪力墙部位时如
  随着现在建筑结构形式的发展,大型公建项目为满足造型和功能的需要,其结构形式逐渐趋于复杂。越来越多的超高、超重梁板类构件应用到工程中来,给工程的施工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板技术近几年来应用比较广泛,具有减轻结构自重,增大柱网间距,降低工程造价等优越性能,然而对于楼板厚度大的工程很难适用,进而产生了一种由预制的钢筋混
  清华大天通苑医院门诊住院楼工程外单排钢管悬挑防护脚手架,结合多排脚手架设计思路,加强了脚手架横向平面刚度,设计重点控制架体整体稳定性,强化架体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具有安
  本文通过分析铝合金模板性能差、观感差、易变形等缺陷,指出采用听龙春XLC推荐的自脱模涂料为主处理铝模板面,是目前可供实际操作的解决办法。
蔡医生: 我是一个从事栽培蘑菇的专业户。近年来,我常咳嗽、气喘、胸闷。经进一步检查,医生说,我得的是“蘑菇肺”。请问,这是一种什么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预防? 李福
  移动脚手架平台高空拼装法因网架安装时受力均匀、杆件不会产生过大变形、脚手架平台同时可兼做彩板封闭、钢结构防腐及防火涂料的施工平台、施工周期短的优点被应用于钢
  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支架是新近兴起的一种脚手架形式,其利用立杆上的连接盘与水平杆及斜杆上的扣接头进行承插式连接,与传统的脚手架连接形式相比有着施工快捷方便、组搭灵活
  主要介绍了钢框WISA板模板施工体系在天山环氧胶等工程粘结剂生产房工程中的应用,介绍了清水混凝土模板工程在设计与施工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施工工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