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靶点相关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nlong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目前SLE的治疗主要依赖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但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存在诸多难以避免的毒副作用.因此,寻找新型治疗靶点对于探索特异性更强、毒副作用更小的新疗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SLE治疗的研究,主要涉及B细胞/浆细胞相关靶点(如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增殖诱导配体、CD20、CD22、CD19/FcγRIIb、Bruton酪氨酸激酶、蛋白酶体)、T细胞相关靶点(如钙调磷酸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调节因子X1、Rho激酶)、巨噬细胞相关靶点(如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细胞内信号分子(如Cereblon、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等)、共刺激因子(如CD28/B7、CD40/CD154)、细胞因子(如IL-2、IL-12/23、IL-10、IL-6、干扰素)、IgE以及肠道菌群等方面.其中,针对B细胞/浆细胞相关靶点的贝利尤单抗(人源化抗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单克隆抗体)、泰它西普(重组人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已在我国相继获批用于SLE的临床治疗.还有多种靶向治疗新药处在II期或III期临床试验阶段,其中,Anifrolumab(抗I型干扰素受体亚基1的全人单克隆抗体)已完成III期临床试验并取得良好应答,但其带状疱疹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近年来,这些针对不同靶点的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大大推动了医学界对SLE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也反映出该病的复杂性和异质性.随着更多新疗法投入使用,未来有望迎来SLE个体化治疗的崭新局面.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阿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12月在本院诊治的86例DME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12周后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眼压和不同基线视力者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评估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优化流程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急救科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接诊的60例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对其行优化急救流程治疗;同时以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接诊的60例严重创伤患者为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急救时间、救治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救护车出车至接回的往返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专科确定治疗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两组数据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为93.33%(56/60),高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