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来自选集》作者访谈录

来源 :飞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c1A2B3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何来老师,您好。最近您刚刚出版了《何来自选集》,一些读者朋友对您的这部自选集很感兴趣,所以想请您谈一谈对于这部自选集的看法。一般来说,作为作者的个人自选集,入选的文章都会带有作者鲜明的个人特色,那么请问何老师在选取文章时有没有自己的一些考虑呢?
  何来:这部自选集是对自己文学生涯的一次认真的“回头看”。我从发表处女作到现在,已经有六十多个年头了。这六十年间,时代风云际会中草色烟光的投影,作者情感心象跌宕起伏的轨迹,对诗歌艺术的实践和探索,都是读者所关注的,所感兴趣的,应该在自选集里得到清晰的、有重点的呈现。但是,在漫长的生活途程和创作道路上,不可能没有任何杂质和违心的产品。一些应酬性的、应时性的、应景性的和艺术上粗糙的诗文,就应该舍弃。否则,不符合自己价值体系的东西就会扩散,造成鱼龙混杂、良莠不分的现象,自选集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质量就无法保证了。这次为了出自选集,我花了两三年时间,把以前发表(或出版)过的东西统统看了一遍,甚至有的反复琢磨、反复斟酌;有的还作了一点无伤作品原始风貌的技术上的修润。从全部作品中,选了大约三分之二稍多,作为自选集的篇目。选择的标准,主要是考虑自选集的文学性、历史性、艺术性及其社会效果。应该使之对研究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研究作者个人创作道路和成就、对学习诗歌艺术创作的技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编者:在这套书里,请问您自己最喜欢或最得意的作品是哪些?能否谈一下这些作品的创作初衷和过程呢?
  何来:《何来自选集》是我从六十多年所发表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但真正满意的作品很少。早年的《烽火台抒情》《我的大学》,后来的《什么在锯着灵魂》(即《爱的磔刑》)《先驱者最后的信息》以及姐妹篇《牛头骨》《侏儒酒吧》《丧父》三首长诗和哲理诗《未彻之悟》等篇什,被收入的选本较多,受到的评论和读者的口碑较好。有的诗,发表四五十年了,还被人们记着、谈论着、选录着,不能不说是对作者最好的奖赏。这些诗的写作都是有感而发,细说起来话就长了,但无一不是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感受和领悟的诗意表现。文学离不开生活,这是颠仆不破的真理。关键在于对生活是否有深入的观察、切身的体验、独特的感受和领悟。譬如《烽火台抒情》就不可能呆在大学校园里冥思苦想写出来。那是困难时期,我们离开学校,远赴河西走廊祁连山下、古长城边一个叫新河驿的荒滩上从事艰苦的农业劳动,白天拉着犁在风沙中耕种,晚上在简陋的草铺上就着昏暗的蜡烛写成的。那时,每人一天只吃几两豆饼炒面,却要抵御狂暴的风沙和祁连山冰冷刺骨的雪水。人的信念却是坚定的,人是乐观的。人的信念和精神,如果离开了艰苦奋斗、舍弃和付出,就无从谈起。离开新河驿时,我们看到自己耕种的荒滩上长出绿油油的小麦、胖墩墩的豌豆,豪情油然而生。《烽火台抒情》的产生实际上是自然而然的。从生活中找例子,来图解某种理念,并不是文学意义上的生活。
  编者:《何来自选集》第二卷中的组诗《爱的磔刑》,被誉为“当代西绪福斯的灵魂剖白”,“历史与生命的悲剧”,在当代大型组诗创作中“罕有与之相匹”,您能对这样的评论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吗?
  何来:《爱的磔刑》是读者比较广泛、评论比较多、评价也比较高的。这部诗,以前苏联已故女诗人阿赫玛托娃的悲剧人生为主体,涉猎到生与死、善与恶、人生与命运、荣耀与耻辱、个人与祖国等等人们长久关切、追询和拷问而永无止境和结论的话题。在艺术上,又采取了一个死去的苏联诗人与一个尚且活着的中国诗人“交谈”这种超越时空的、超验的表现形式和散点式的总体结构;作为一部系列组诗,规模较大,悲剧气氛笼罩全诗,构思也比较新颖。这在诗歌创作上是不多见的。至于是否“罕有与之相匹”云云,只是个别诗评家的一家之言,只作参考即可。
  编者:《何来自选集》的第四卷是散文,其中有一篇是关于您在《飞天》杂志任编辑时的回忆,那么这段经历对您的写作有哪些影响呢?
  何来:在编诗的过程中,免不了要不断地读诗,不断地和年轻的诗人交流,和诗歌爱好者接触,在批评与反批评中,在创作与编辑的实践中,在加深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认识的同时,不断地思考种种关于诗的问题,成天沉浸在诗的氛围之中,深化和丰富对诗歌的理解。这样,便一次一次迎来心血的来潮,屡屡为生活的激情和创作的欲望所驱使,动心动脑动手,写出这样那样的诗文,不经意中草草度过了将近二十年的创作旺盛期。为此,我衷心感谢编辑工作。我也十分热爱生活和诗,但我不敢说“我会不断超越自己”这样的话。写诗是一种无法预见和规划的精神活动,不是想“搞上去”就可以“搞上去”的。激情和灵感的天敌就是心气的浮躁。一定要时时保持心灵的静肃,保持对浮躁之风的警惕,否则,就会无形中失去许多。
  编者:能简要回顾一下您自己的创作历程吗?
  何来:文学创作的路和人生的路一样,往往是坎坷不平的,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它不但会受到自身各种因素的制约,而且要受到大环境的制约。而这些都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的创作道路大体有三个阶段。上大学前,是启蒙阶段,产生了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和向往,也模仿模仿,但不成熟。在自选集第四卷的一条附录里,我只保留了一首上初中时发表在上海《少年文艺》上的习作,十分稚拙,但也十分可爱。大学时期算是准备阶段。文学知识的积累,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的提高,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的锻炼;在有生活体验和感受时,也学着试验试验。自选集收录在最前面的“远年的风”一辑里的诗,就是这阶段的实例。其中,《烽火臺抒情》在1961年第五期《诗刊》发表后,曾在196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春节文艺晚会上朗诵,收入全国《1949—1979诗选》《与史同在/当代中国新诗选》《新中国文学精品文库\诗歌卷》等重要选本;《我的大学》1962年10月在《诗刊》发表,后来也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诗歌卷》等选本。虽然也是“学”,但已经不是模仿了,有了可喜的闪光点。大学毕业后紧接着是文化大革命,我有大约十年的沉寂,想了许多,一时理不出个头绪来,甚至陷入某种迷思。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费了好大劲,写了一部以红一军、红二军、红四军会宁大会师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有数千行;其中一部分也在报刊上发表了。但这么大的部头,既没有亲身的或类似的体验和感受,亦无法注入自己的什么思想和精神,只靠有限资料编织故事,怎么能创作出合格的文学作品呢?编自选集时也就只好舍弃了。应该说,这是一段弯路,是走上正路的必由之径。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的文学创作才进入了发展期,逐渐显现出成熟的色泽,产生了一些读者喜欢、自己也比较自信的作品。这段时间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关于诗歌的现代化的理解和实践问题。一些人认为诗歌的现代化,就是从西方引进诗歌理论和技巧,甚至西方诗歌里的意象和辞藻。于是,一波接着一波,不断捧出西方文学大师,连带着一些专属某位大师的意象便流行起来,模仿的模仿,翻炒的翻炒,一时之间翻译腔大行其道,散文化处处皆是,误以为这就是现代化。我也多多少少受了点影响,但我很快就警觉起来了。一个民族诗歌现代化的土壤怎么会是别的国家呢?诗歌语言是民族语言的精华,如果没有了韵律和节奏,没有了制约,只有放纵,还可以称为诗的语言吗?我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后来邵宁宁教授写了篇论文《中国诗歌的本土现代性与<侏儒酒吧>》,我的坚持和探索得到了认同和支持。自选集里收录的,大部分也是这一阶段的作品。不过,也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己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也“与时俱进”,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其轨迹是可寻的,是可以勾勒的。   编者: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您自己,您会用哪个词?
  何来:真诚。我一向认为,真诚是做人做学问做诗的第一要旨。做人不可以是一个“巧伪人”,不讲诚信。在当前风气浮躁、严重泡沫化的情况下,“文学是老实人的事业”这句话显得尤为重要。这话永远是对的,特别是对诗人和诗。作者的人格应该在作品里得到印证。所以,做诗也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现在,不少“文学理论”看上去很尖新,也搬弄一些新的概念和词汇,夸夸其谈,但还是不得要领。其实,文学艺术的要旨,离开了“真善美”三个字,仍然是说不清楚的。真善美,“真”是第一位的。没有“真”也就很难有“善”和“美”。说假话,为了赶时髦一个劲在那里堆砌流行的意象,是要不得的。
  编者:请问您对现在的年轻诗歌爱好者有什么建议吗?
  何来:我曾经被称为“校园诗人”、“青年作者”。曾几何时,现在已经被称为“老前辈”、“老家伙”,似乎“三十年的媳妇熬成了婆”,有点发言权了。如果是这样,那我该向年轻诗歌爱好者朋友说点什么呢?诗歌是属于青年的,更确切地说,是属于一颗颗年轻的心的。青年人思想敏捷,感情丰富,想象力活跃,表现欲强烈,这是他们的优势。他们的短板是阅历尚浅,学养不足,对生活观察、领悟的力道以及艺术技巧方面还缺乏锻炼。如果你可以确认自己有文学方面的天赋的话,就需要在写作的同时经常自省,经常自问,经常充电,不断磨练、丰富、提高自己。文学水平的高下,是由人的综合素质决定的,不能靠短时间或某一方面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坚持意味着一切”。但是,一定不要盲目地坚持,而要自觉地坚持。什么是自觉?就是以自己树立的价值体系为标准,先搞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效果不好,再决定坚持什么,抛弃什么。戒浮,戒躁,戒抄,戒炒,戒猫腻,戒不择手段地沽名钓誉,使文学艺术领域成为阳光、干净、生机盎然的神圣之地。这样,天长日久,在主客观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下,就会不断产生前进的动力,达到自身和客观条件许可的高度。
  编者:自选集第四卷您选的全部是散文。您能谈谈自己的散文创作吗?
  何来:散文写作是一个作者的基本功,不论你写诗、写小说、写任何体裁的作品,都离不开写散文的基本功。散文对任何一个作者都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更贴近作者的生活和心灵,更直接,更可以显示作者的艺术功力,起码是文字功力。我的散文,不论写故乡,写亲人,写师长,写景物,或者叙述一件事情,都是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加以关照的。所表达的,是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情感。有的读者更喜欢我的散文,说散文更少阅读的障碍,感到亲切。这是有道理的。另外,我也写到几位有名的人物,如像陈涌、赵荫堂、牛汉等,写到某些事情,读读这些篇章,可能还多多少少对了解现代文学史有一点参考价值。一些散文写的是普通人和普通事,但折射出来的却是时代的风云。而这些散文,一直没有集结印行,这次就把它们作为自选集的单独一卷出版了。如果它们和我的诗能相映成辉,相得益彰,那就太好了,达到了我的期待。
  编者:农历新年就要到了,先祝何老师新年快乐,也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您有什么新年寄语送给我们的读者朋友吗?
  何来:谢谢朋友们的祝福!也祝大家新年愉快,事业精进,诗如泉涌!
  (《何来自选集》(四卷本)2017年10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其他文献
毛灵儿斜靠在被子上给叔叔发短信:“叔叔你好,临洮你有认识的人,中铺乡的乡长你也认识。你帮我说说,把中铺那块边角地给我们吧,让我们修几间房子,搬到山下去。我们一家住在山上孤独极了,生活没有着落,我的病也治不好。我们生活得太苦了,叔叔你就帮助我们解决这个困难吧。再见,叔叔。毛灵儿。”  毛灵儿是个三十岁的小伙子,高高的个头,宽宽的肩膀,浓眉大眼。他的头发很凶,像野草般地胡乱生长着。由于经常呆在家里不出
期刊
我把杜甫的《冬至》下载到了手机里:“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想起去年冬至,是自己包的茴香苗饺子,小两口儿美美地吃了一顿。当时两个人是国庆节结的婚,蜜月刚过完,可以说还浸泡在蜜月的蜜汁之中。饺子刚吃完,那个黑小子就嬉皮笑脸地过来,把我抱进了卧室。  新房是租来的,一室一厅,三楼,只有52平米。两个穷学生参加工作才几年,根本买不起房。我不像有的女孩子,男方
期刊
所有的犯罪都来自于诡秘的内心  作为中国公安大学的教授,李玫瑾经常会看到这副场景:  犯罪现场留下了一地碎片,有的地方被打乱,有的地方残缺不全,有的地方经过伪装。罪犯越来越了解和使用反侦查技术,令办案人员束手无策。  面对这个难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李玫瑾开始研究,如何从犯罪作案心理入手,破解整个案件。即根据现场碎片分析出作案人的年龄、身高、体形、背景和动机,用文字给犯罪人“画”一幅像。  几
这一片叶子  我似曾相识  它曾无端入梦  此刻 又落在了我的脚下  隐隐约约而又真真切切  秋风拂过 泛起乡音  我轻轻地把它拾起  它仍带着母亲手心的温热  大地是血脉相通的啊  叶子捎来了故乡的问候  这是母亲遥远的思念  最后的猎人  爷爷是滹沱河源头  最后的猎人  在我很小的时候  爷爷满载而归的那个晚上  我们点燃火把 起舞欢歌  告诉所有的山林与鸟兽  他还活着  许多年后  滹沱
期刊
她已经许诺奇异的鸟鸣  滋生出爱。释放它,就如观望水蟹出湖  毫无顾忌的捕捉。她说要有主动权  每夜直至凌晨一点  男性活跃。她盘桓,飞。落足楼下探望  而“结良缘,须按人伦  如今朝廷立法,内兄弟不许成婚”  所到之处,皆有这鸟的律法  爱,仍旧是一个忠诚度的问题  “所以聪俊女子,  寧为卓文君之自求良偶,无学李易安之终托匪才。”  要聪明,要先分清卓文君和李易安  再来辨识良偶与匪才,或也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