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年10月,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迄今为止,普通话水平测试已开展了十几年,在社会上尤其是教育系统引起了广泛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在测试中,大部分测试员都希望给应试人一个客观、公正的分数,人们也希望等级证书上的成绩与受测人员的实际水平相符合。但是,有些人对普通话水平测试颇有微词。的确,几个普通话水平相当的人去参加测试,测出来的分数不一样,甚至还会出现等级的差异。诚然,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的评分差异是不足为怪的。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因素之一:试卷
普通话水平测试卷能否真实、客观、准确地显示应试人的语言基本状况,是保证普通话水平测试信度、效度的重要方面。应该说,一份测试卷基本上能测出一个人的普通话水平。但是,每一份试卷的难度不是完全一致的。比如第一题单音节字词,有的试卷生僻的字多一点儿,有的试卷生僻的字少一点儿。在第二题中,对某些轻声词的判定经常会有不一致的意见。如“标致”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定为轻声词,而《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2004年版,以下简称《纲要》)定为不轻声,有的测试员以《词典》为依据,有的则以《纲要》为依据。特别是那些方位词,有的轻读,有的不轻读,而轻读不轻读又没有区别词义的作用,要记清也真不容易。第三题选择判断有些题目的确让测试员无所适从。比如语法选择题,“他的小手冷冰冰。”和“他的小手冰凉的。”,究竟哪一句是正确的普通话用语,测试员们各持己见,最终谁也不能说服对方。象这样的题目不止一两题,而一题就是0.25分或0.5分。
第四题朗读题,60篇朗读文章各有特色。有的篇目口语化较浓,有的篇目书面语化较浓;有的篇目句子较长,有的篇目句子较短;有的儿化较多,有的轻声较多……对考生水平的发挥,都有影响。特别是考生有些语音缺陷,而抽到的篇目又正“击其要害”,失分率难免较高。比如,有的考生“一”的变调读不好,而朗读作品46号中“一”有25处之多。
第五题说话,不能很真实地反应一个人的语音面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确定说话题的考试目的是:“考查应试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它不是对一个人口才的考查,实际上是要求考生用拉家常式的口语引出一个话题,在一定时间长度内展现考生的语音面貌。由于绝大部分考生长期生活在方言区,平时极少说普通话,只有在朗读作品或教学时偶尔说说普通话;甚至在边远的乡村,有些教师上课还用方言。要让他们用普通话口语来表情达意,确实比较困难。所以,在培训阶段或考前准备阶段,就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去写说话材料或去抄说话材料,有的学校甚至分摊任务,每人写几篇,然后集中汇编,人手一册,印发给教师。测试时,这些考生就背稿子,说话呆板、生硬,一口“读书式”的普通话。虽然背稿子也扣分,但是稿子背得熟的话,会减少许多语音失误,语法错误也少,语言也很流畅,说话变成了有文字凭借的背诵。这样,从评分的角度来说,背稿子比较合算。而有一些语感较好,却不注重吐字归音、说话内容不熟悉的考生,往往得分不高。所以这一题的考试方法使得测试员对某些考生的语音“难识庐山真面目”。
二、因素之二:测试员
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完全靠测试员的听觉来判定,没有也不能用客观的标尺或仪器来衡量。所以,测试员本身的素质对测试的影响很大,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测试员的语音水平
在测试中,有些测试员习惯于把考生的读音与自己的读音对应比照,如果“一致”便定为正确,如果不一致或有误差便判定为错误或缺陷。测试员的普通话水平都在一级以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测试员是正确与规范的代表。测试员考核中对测试员语音的要求是达到一级乙等以上,而不是一级甲等。所以,实际上,某些测试员本身也存在读音缺陷,而本人却从未意识到。而对于某些生僻的字或多音字的读音,有些测试员本身就读错了。因而,用这种方法来判定考生读音的正确、错误或缺陷就难免与其实际水平有误差。
2.测试员的语音听辨能力
普通话水平测试把语音评定分为“正确”“错误”“缺陷”三种量化评分。语音“错误”是指语音(音位)系统中,把一个音(音位)误读成另一个音(音位)。语音“缺陷”概括地说是指发音没有完全达到标准程度的情况。比如,福建莆仙地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声母失分率最多的是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大多是把舌尖后音发成舌尖前音,属发音“错误”,更多的是舌尖后音的发音部位靠前,大体是舌尖与齿龈构成阻碍,还没有读成舌尖前音z、c、s,应当属发音“缺陷”。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正确”与“缺陷”之间,“缺陷”与“错误”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的分界线,而这区间的“度”的把握,则完全靠测试员的听觉来判断。有的测试员评判时偏宽,有的测试员评判时偏严。特别是对某些缺陷音的判定,显得随意、模糊、不一贯。比如舌尖后音发音靠前算“缺陷”,而有些人发音时舌尖上卷,过于后缩,实际上也算“缺陷”音,但在测试时,有些测试员常常忽略不计,判为“正确”。
除了对字音的判定,方言语调在朗读和说话中占分的比例很大。大多数测试员和考生生活在同一方言区,于是,就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对方言语调不敏感。原因有两个,一是他天天听到的都是这种方言腔,造成“熟听无闻”,二是测试员本身也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方言语调,以已推人,两相对照,也就觉得没什么了。而另一种是测试员对方言语调又特别敏感。朗读中,在别人听来只是“略有反映”的,在他听来却是“比较明显”或“问题突出”,那么该扣1.5分的他却扣2分或3分。还有些测试员错误地把语音失误当成方言语调,认为语音失误越多,方言语调也越明显。在说话这一题中方言语调更会直接影响到对语音面貌的档次的判定。
3.测试员的评分标准
《纲要》对评分标准作了列举性的说明,但制定得还不够详细,致使许多测试员在评判时设定的标准不一致。比如在选择判断题第2小题名词和量词的搭配中,关于“一”的读音,有的测试员认为“一”不变调可以不扣分,有的认为应该扣分,如果扣分的话,“一”变调错了几个,该算一个错误呢?还是几个错误?都缺乏统一的标准。
4.测试员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
测试员的心理状态对测试也有一定的影响。有些测试员觉得方言区的人要说好普通话不容易,特别是补考的,有些“顽固不化”,而普通话又直接关系到教师资格认定证书的颁发,于是产生同情心,马马虎虎能听得懂就行了,扣分自然也就轻了。而有些考室整场考生都考得不错,测试员就觉得,是不是打分松了?怎么都“过了”?于是不自觉在后面几个的评分中就严了起来。所以,测试员要客观、冷静才能对考生公平、公正。
测试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一天两场,接连几天下来,测试员一直处于紧张的听音辨音扣分记分的状态中,“连续作战”,精神上会出现疲惫、麻木的现象,大脑皮层抑制,对读音缺乏敏感,这对测试评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测试员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修养等等都对测试有直接影响。
三、因素之三:应试人
因为普通话水平测试是面对面的口试,所以应试人的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考试时经常会出现把“均”读成“匀”;把“左”读成“右”;把“拔”读成“拨”的现象。特别是说话题,有些考生说了几句之后,任凭测试员怎么点拔、提醒,他就是说不下去,有的考生甚至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如何最大限度化解负面因素,尽可能地缩小评分差异,体现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呢?笔者建议采用以下一些相应对策:
1.进一步完善试卷的制定
目前各地采用的试卷大都是从题库中随意抽取的,如果第一二题生僻字过多的话,可适当作些调整。对于第三题选择题,尽量不要出有争议的题目。《纲要》相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1994年版),在朗读篇目的筛选上,语音的覆盖面更加均衡,还可进一步完善。
2.加强测试员队伍建设
各级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应加强对测试员的培训和管理,定期进行测试员后续培训。培训内容除了测评能力的提高外,对那些在语音的某方面不敏感的测试员要重点进行语音方面的强化培训,提高其听辨能力。此外,还应提高测试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3.加强考生的考前心理辅导
针对考生马虎应付和过于紧张的两种极端心理,培训时教师应作些必要的心理辅导,一方面要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对待考试,另一方面要摆正心态,从容应对。
普通话水平测试从酝酿、制定到出台,再到目前大规模的执行凝聚着许多语言工作者艰辛的汗水,对全社会的语言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笔者在实践中有感而发,谈了诸多测试中的不足,以期抛砖引玉,使普通话水平测试更规范、更科学、更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照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2]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3).
[3]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Z].2004.
(蔡燕雁,福建仙游师范)
一、因素之一:试卷
普通话水平测试卷能否真实、客观、准确地显示应试人的语言基本状况,是保证普通话水平测试信度、效度的重要方面。应该说,一份测试卷基本上能测出一个人的普通话水平。但是,每一份试卷的难度不是完全一致的。比如第一题单音节字词,有的试卷生僻的字多一点儿,有的试卷生僻的字少一点儿。在第二题中,对某些轻声词的判定经常会有不一致的意见。如“标致”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定为轻声词,而《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2004年版,以下简称《纲要》)定为不轻声,有的测试员以《词典》为依据,有的则以《纲要》为依据。特别是那些方位词,有的轻读,有的不轻读,而轻读不轻读又没有区别词义的作用,要记清也真不容易。第三题选择判断有些题目的确让测试员无所适从。比如语法选择题,“他的小手冷冰冰。”和“他的小手冰凉的。”,究竟哪一句是正确的普通话用语,测试员们各持己见,最终谁也不能说服对方。象这样的题目不止一两题,而一题就是0.25分或0.5分。
第四题朗读题,60篇朗读文章各有特色。有的篇目口语化较浓,有的篇目书面语化较浓;有的篇目句子较长,有的篇目句子较短;有的儿化较多,有的轻声较多……对考生水平的发挥,都有影响。特别是考生有些语音缺陷,而抽到的篇目又正“击其要害”,失分率难免较高。比如,有的考生“一”的变调读不好,而朗读作品46号中“一”有25处之多。
第五题说话,不能很真实地反应一个人的语音面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确定说话题的考试目的是:“考查应试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它不是对一个人口才的考查,实际上是要求考生用拉家常式的口语引出一个话题,在一定时间长度内展现考生的语音面貌。由于绝大部分考生长期生活在方言区,平时极少说普通话,只有在朗读作品或教学时偶尔说说普通话;甚至在边远的乡村,有些教师上课还用方言。要让他们用普通话口语来表情达意,确实比较困难。所以,在培训阶段或考前准备阶段,就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去写说话材料或去抄说话材料,有的学校甚至分摊任务,每人写几篇,然后集中汇编,人手一册,印发给教师。测试时,这些考生就背稿子,说话呆板、生硬,一口“读书式”的普通话。虽然背稿子也扣分,但是稿子背得熟的话,会减少许多语音失误,语法错误也少,语言也很流畅,说话变成了有文字凭借的背诵。这样,从评分的角度来说,背稿子比较合算。而有一些语感较好,却不注重吐字归音、说话内容不熟悉的考生,往往得分不高。所以这一题的考试方法使得测试员对某些考生的语音“难识庐山真面目”。
二、因素之二:测试员
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完全靠测试员的听觉来判定,没有也不能用客观的标尺或仪器来衡量。所以,测试员本身的素质对测试的影响很大,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测试员的语音水平
在测试中,有些测试员习惯于把考生的读音与自己的读音对应比照,如果“一致”便定为正确,如果不一致或有误差便判定为错误或缺陷。测试员的普通话水平都在一级以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测试员是正确与规范的代表。测试员考核中对测试员语音的要求是达到一级乙等以上,而不是一级甲等。所以,实际上,某些测试员本身也存在读音缺陷,而本人却从未意识到。而对于某些生僻的字或多音字的读音,有些测试员本身就读错了。因而,用这种方法来判定考生读音的正确、错误或缺陷就难免与其实际水平有误差。
2.测试员的语音听辨能力
普通话水平测试把语音评定分为“正确”“错误”“缺陷”三种量化评分。语音“错误”是指语音(音位)系统中,把一个音(音位)误读成另一个音(音位)。语音“缺陷”概括地说是指发音没有完全达到标准程度的情况。比如,福建莆仙地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声母失分率最多的是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大多是把舌尖后音发成舌尖前音,属发音“错误”,更多的是舌尖后音的发音部位靠前,大体是舌尖与齿龈构成阻碍,还没有读成舌尖前音z、c、s,应当属发音“缺陷”。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正确”与“缺陷”之间,“缺陷”与“错误”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的分界线,而这区间的“度”的把握,则完全靠测试员的听觉来判断。有的测试员评判时偏宽,有的测试员评判时偏严。特别是对某些缺陷音的判定,显得随意、模糊、不一贯。比如舌尖后音发音靠前算“缺陷”,而有些人发音时舌尖上卷,过于后缩,实际上也算“缺陷”音,但在测试时,有些测试员常常忽略不计,判为“正确”。
除了对字音的判定,方言语调在朗读和说话中占分的比例很大。大多数测试员和考生生活在同一方言区,于是,就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对方言语调不敏感。原因有两个,一是他天天听到的都是这种方言腔,造成“熟听无闻”,二是测试员本身也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方言语调,以已推人,两相对照,也就觉得没什么了。而另一种是测试员对方言语调又特别敏感。朗读中,在别人听来只是“略有反映”的,在他听来却是“比较明显”或“问题突出”,那么该扣1.5分的他却扣2分或3分。还有些测试员错误地把语音失误当成方言语调,认为语音失误越多,方言语调也越明显。在说话这一题中方言语调更会直接影响到对语音面貌的档次的判定。
3.测试员的评分标准
《纲要》对评分标准作了列举性的说明,但制定得还不够详细,致使许多测试员在评判时设定的标准不一致。比如在选择判断题第2小题名词和量词的搭配中,关于“一”的读音,有的测试员认为“一”不变调可以不扣分,有的认为应该扣分,如果扣分的话,“一”变调错了几个,该算一个错误呢?还是几个错误?都缺乏统一的标准。
4.测试员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
测试员的心理状态对测试也有一定的影响。有些测试员觉得方言区的人要说好普通话不容易,特别是补考的,有些“顽固不化”,而普通话又直接关系到教师资格认定证书的颁发,于是产生同情心,马马虎虎能听得懂就行了,扣分自然也就轻了。而有些考室整场考生都考得不错,测试员就觉得,是不是打分松了?怎么都“过了”?于是不自觉在后面几个的评分中就严了起来。所以,测试员要客观、冷静才能对考生公平、公正。
测试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一天两场,接连几天下来,测试员一直处于紧张的听音辨音扣分记分的状态中,“连续作战”,精神上会出现疲惫、麻木的现象,大脑皮层抑制,对读音缺乏敏感,这对测试评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测试员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修养等等都对测试有直接影响。
三、因素之三:应试人
因为普通话水平测试是面对面的口试,所以应试人的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考试时经常会出现把“均”读成“匀”;把“左”读成“右”;把“拔”读成“拨”的现象。特别是说话题,有些考生说了几句之后,任凭测试员怎么点拔、提醒,他就是说不下去,有的考生甚至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如何最大限度化解负面因素,尽可能地缩小评分差异,体现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呢?笔者建议采用以下一些相应对策:
1.进一步完善试卷的制定
目前各地采用的试卷大都是从题库中随意抽取的,如果第一二题生僻字过多的话,可适当作些调整。对于第三题选择题,尽量不要出有争议的题目。《纲要》相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1994年版),在朗读篇目的筛选上,语音的覆盖面更加均衡,还可进一步完善。
2.加强测试员队伍建设
各级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应加强对测试员的培训和管理,定期进行测试员后续培训。培训内容除了测评能力的提高外,对那些在语音的某方面不敏感的测试员要重点进行语音方面的强化培训,提高其听辨能力。此外,还应提高测试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3.加强考生的考前心理辅导
针对考生马虎应付和过于紧张的两种极端心理,培训时教师应作些必要的心理辅导,一方面要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对待考试,另一方面要摆正心态,从容应对。
普通话水平测试从酝酿、制定到出台,再到目前大规模的执行凝聚着许多语言工作者艰辛的汗水,对全社会的语言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笔者在实践中有感而发,谈了诸多测试中的不足,以期抛砖引玉,使普通话水平测试更规范、更科学、更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照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2]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3).
[3]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Z].2004.
(蔡燕雁,福建仙游师范)